01 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圖示(簡述國際貿易中產品的生命周期。)

时间:2024-05-09 05:43:34 编辑: 来源:

簡要論述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請畫圖說明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roct Life Cycle Theory)

(一)Nernon的五階段論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

由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Raymoud Vernon于1966年在《產品貿易》一文中提出,并由威爾斯(Louis TWells)和赫希(Hirsoh)等人加以發展。還由基辛(Keesing,1967)、克魯伯(Gruber)、梅達(Mehta)、梅基(S P Maggee)等人進行補充和驗證。1979年,Vernon本人對該理論又產生了懷疑。

該理論在技術差距論的基礎上,將一種國內市場營銷學的概念引入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能夠進入國際貿易的新型工業化消費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這個生命周期劃分為五個階段。在不同階段上,新型工業化消費品的產品特性、國際生產區位和貿易格局各有不同的特點。

第一階段:OA段——新產品階段。由于新產品剛剛出現,產品設計沒有定型、生產技術和加工方法需要不斷調整,要素配合比例經常變化,需要生產者和消費者不斷反饋信息,僅僅在創新國(如美國)生產和消費。只限于試生產試銷售,新技術產品一般不出口。

第二階段:AB段——產品成長階段。創新國對新產品進行了改進,為滿足國內外市場的不斷增長的需求,產量迅速提高。在這一階段,國外還不能生產這種產品,故創新國在國內和國際市場擁有完全的壟斷地位。而這階段的出口,主要是面向與創新國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

第三階段:BC段——產品成熟階段。新產品在創新國已經標準化,國內市場基本飽和,國際市場需求迅速擴大。這時候,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創造發明者發現授權本國和外國的其他生產廠家生產這種技術產品更加有利可圖,于是國際技術轉讓就開始了。其他的新技術模仿國可以在國內生產并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技術創新國的出口競爭優勢受到削弱,出口規模。(但由于規模經濟、工人技術熟練生產效率銷售渠道和管理優勢,創新國仍然有出口競爭優勢和控制國內市場的能力)。

第四階段:CD——其他發達國家參與新產品出口競爭階段。由于技術和產品的完全標準化,技術和品牌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已經不存在,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依賴于成本和價格競爭。這時候,新技術模仿國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同時銷路逐漸打開,市場不斷擴大),而且憑借其勞動成本優勢和其他成本優勢開始向第三國市場出口新產品;新技術發明國的生產和出口競爭優勢受到嚴重挑戰,產量開始減少并部分進口該產品。

第五階段:D點以后技術創新國成為該產品的進口國。由于其他發達國家的工資較低,以及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成本降低的經濟效益,超過了向技術創新國出口所需的運費和關稅,其產品最終進入技術創新國市場,技術模仿國取代了技術創新國成為國際市場的主要出口供給者,這樣新產品在技術創新國的生命周期結束,技術創新國又會致力于新技術革新以引入新產品。新產品的生命周期雖然在技術創新結束,但其他生產這一產品的發達國家可能處于周期的第三第四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很可能在國內才開始生產這種產品,并逐漸向發達國家增加出口。這種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生產國之間呈波浪式推進。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工業產品經歷了生命周期的五個階段,如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空調、電冰箱等等。最近幾十年來,新技術、新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地理擴散速度大大加快,或者說周期縮短,使我們可以親眼目睹一個個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但是這種趨勢本身又引起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即技術創新國為了取得新技術新產品的壟斷優勢越來越難。因為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開發能力差距不大,一種新技術新產品發明之后很快就被技術模仿國迅速采用,技術創新國要維持技術優勢必須跑得更快。而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加快,落后的技術模仿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的技術創新國的技術差距將越來越大,落后國家產業結構的代價也就越來越大。

(二)梅基的三階段論(梅基的重新表述)

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標準化產品階段

(2)成熟產品階段:技術定型、生產和消費規模擴大,有能力向國際市場大規模生產和出口。而其他發達國家開始仿制這種新型工業產品(可能技術轉讓授權、技術侵權仿冒、自主開發),技術創新國的壟斷優勢逐漸減弱,但其生產規模和效率優勢以及銷售渠道已經確立,仍然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3)標準化產品階段:技術完全定型和標準化,技術壟斷優勢已經喪失,發達國家的新興產業已經高度成熟,新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成本價格優勢。這時候,發展中國家已成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產區,發達國家通過技術轉讓或跨國投資把新產品生產區位配置到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隨后,其開始向發達國家市場大量出口返銷這種工業品,發達國家的這種新型工業品產業開始衰退,新產品的生命周期結束。

新產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上,產品特性、競爭優勢、貿易格局、生產區位都有不同的特點:

生產區位的變化:新產品階段——國際生產區位中心在技術創新國;成熟產品階段——逐漸擴散到其他發達國家;標準化產品階段——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競爭優勢的變化:新產品階段——產品屬于技術密集型,技術壟斷和產品差別是貿易優勢的重要來源;成熟產品階段——產品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差別和技術差別作用減弱,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的作用開始加強;標準化產品階段——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和產品差別優勢完全消失,大規模投資的約束作用也下降,成本優勢成為競爭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

產品需求的變化:新產品階段——技術創新國其他發達國家是主要的消費市場;成熟產品階段——所有發達國家是消費者;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需求開始增長;標準化產品階段——產品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全都是重要的消費需求市場。

貿易格局的變化:新產品階段——創新國是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向其他發達國家出口;成熟產品階段——創新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都成為生產中心,激烈爭奪發達國家的市場,其產品開始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標準化產品階段——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生產中心,并開始向國外市場大量出口產品。

簡述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答案】:產品生命周期是市場營銷的概念,指的是產品要經歷投入、成長、成熟和衰退等時期。國際貿易的產品生命周期,是將周期理論與國際貿易理論結合起來,使比較利益從靜態發展成為動態。

(1)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的基本內容——產品生命周期的四階段理論;第一階段,美國創新,并對該產品有生產和市場的壟斷;第二階段,外國開始模仿,美國產品競爭力下降;第三階段,外國模仿者開始向第三國出口,美國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階段,外國產品進人美國市場,美國開始從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商品在美國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國開始其周期,該過程像接力棒傳遞過程一樣。

(2)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動態意義。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考察了當周期發生變化時,比較優勢是怎樣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這樣使得比較優勢學說、H—O模型動態化,對于相對落后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確定自己的地位和參與格局具有指導性意義,并且決定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進行生產結構的升級、改造。

(3)對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評價。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使得比較利益、H-O模型從靜態發展為動態,把管理、科技、外部經濟因素等引入貿易模型,比傳統理論進了一步。但由于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各國面臨的產業發展方向和環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環并不是國際貿易普遍的、必然的現象。而且在這種動態中,創新與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種程度的固定(如美國常常被認為是創新者)。

簡述國際貿易中產品的生命周期。

【答案】:(1) 第一階段為出口壟斷時期。在這一階段,出口國在該產品的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使產品的生產技術成為市場構成要素的主要方面,出口國以這個優勢維持壟斷地位。

(2) 第二階段為其他國家開始生產這種新產品時期。產品在國際市場打開銷路,是其他國家開始生產這種新產品的前提條件。由于經濟實力較強的進口國,吸引新產品生產技術的能力也比較強,因而可在國內生產這種產品抵制進口,以此進入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的第二個階段。

(3) 第三階段為最初出口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參與競爭的時期。隨著其他國家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生產規模的擴大,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在國際市場上開始與最初出口國開展競爭,并試圖在國際市場上擠掉最初出口國的產品。在最初出口國國內,由于各種貿易壁壘的保護作用,其他國家的產品還很難打進去。

(4) 第四階段為其他國家的產品打入最初出口國,使得最初出口國的產品在國內市場開始衰退的時期。

1.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解釋了怎樣的貿易現象(理論)?2.國際貿易、國際分工、國際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后經威爾斯、赫希什等人不斷發展、完善。該理論從產品生產的技術變化出發,分析了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循環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由于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樣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經歷五個不同的階段,即新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讓與期。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第一階段:新生期。這是指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試制、試銷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開發費用和大批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熟練勞動,生產技術尚不確定,產量較少,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成本很高,消費量也很少。因此,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料和人力資本的高收入的發達國家具有比較優勢。這一階段產品主要供應生產國本國市場,滿足本國高收入階層的特殊需求。

第二階段:成長期。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生產技術確定并趨于成熟,國內消費者普遍接受創新產品,加之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開始模仿消費新產品,國外需求發展,生產規模隨之擴大,新產品進入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于新技術尚未擴散到國外,創新國仍然保持其比較優勢,不但擁有國內市場,而且開始出口,打開了國際市場。

第三階段:成熟期。國際市場打開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生產技術已成熟,產品實現標準化,批量生產達到適度規模,新產品進入成熟期,創新國的新產品產量達到最高點。這時,由于生產技術已擴散到國外,外國生產廠商模仿生產新產品,且生產者不斷增加,競爭加劇;由于生產技術已趨成熟,研究與開發(R&D)要素已不重要,產品由智能型(或R&D密集型)變成資本密集型,經營管理水平和銷售技巧成為比較優勢的重要條件。這一階段,一般的發達工業國都有比較優勢。

第四階段:衰退期。當國外的生產能力增強到能滿足本國的需求(即從創新國進口新產品為零),新產品進入銷售下降期。在這一時期,產品已高度標準化,國外生產者利用規模經濟大批量生產,使其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從而使創新國漸漸失去競爭優勢,出口量不斷下降。

第五階段:讓與期。當創新國完全喪失比較優勢而變為凈進口者時,新產品進入讓與期,創新國讓位給其他國家。在這個階段,不但研究與開發要素不重要,甚至資本要素已不甚重要,低工資的非熟練勞動成為比較優勢的重要條件。具備這個條件的是有一定工業化基礎的發展中國家。

試述國際貿易產品生命周期學說的主要內容并予以評價 國濟經濟學論述題,一定要詳解,網上復制粘貼的不要

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將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闡述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他在《產品周期中的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