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何在互聯網的事件中辨別真偽,保持獨立思考?)

时间:2024-05-20 10:44:00 编辑: 来源:

限,對事物提出非常新穎的觀點,這是非常有啟發性的。比如近幾年頻出的“跨界”創新,很多人感慨,你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同行,你甚至都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在哪兒。當外部人員引入全新的觀點之后,再同原有看法進行碰撞,會擦出很多火花。這種思考角度的擴展,往往是能產生全新創意的變革。

Tip 3:一人辯證法

這個方法有點類似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在內心設定“另一個自己”,讓他(她)一一反駁“自己”的每個想法,然后分析所有想法。合理的反駁,補充到原有想法中,不合理的反駁直接刪除。這種正反雙方的思維碰撞,很容易挖掘出新問題,產生新的想法或者創意。

Tip 4:通過“反駁清單”重新審視意見

對他人想法進行反駁,也是一種思考碰撞的過程。這個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任何想法都進行反駁。這會強制讓人從每一個觀點的反方向去思考,去補充。當列出所有想法的“反駁清單”后,需要對每一條反駁觀點進行甄別。有合理根據的,加以考慮,完善原有想法;沒有合理的根據,就直接排除掉,這樣也能夠反向考證原有觀點的可靠性。

2、“預測未來”的思考方法,假設性思考

在《零秒工作》書中也提到了假設性思考,與本書“預測未來”的觀點不謀而合。

“預測未來”,也就是設想將來會發生什么情況,以此為根據考慮成功和失敗兩種情況,每種情況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現在有沒有什么可以提前準備的可行措施。通過以上思考,能夠讓事前準備更加充分,并且在未來遇到不同狀況時,有應對措施,能夠及時響應和處理。有備無患,這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主動權。

預測未來的三個步驟

3、與他人交換意見

與他人交換意見,是拓寬思路、讓思考角度多元化的好方法。為了能夠以更寬容的心態,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有很多溝通方法要注意。比如用明確的“內容地圖”來引導對方理清自己的觀點,用對方熟悉的語言來表達,就事論事,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提出來讓雙方共同澄清,明確提出不同意見友好討論等等。

用包容、積極的心態,與他人多溝通,多交換意見,找出自己想法的不足之處加以彌補。不同大腦的思維碰撞,能夠產生很多新想法,思考會不斷的深入和拓展,交流的人能夠共同提升思考力。

交換意見的規則

4、善于發現“問題”

有時候我們會跟著感覺行事,比如對某些事物的喜好,或者感覺某些事情“不太對勁”,這種感覺很模糊,通常都不會深究。實際上,這些模糊的情緒反應的背后,都藏著事物的本質。我們要善于抓住這些細微的情緒,坦然面對它,思考這些情緒的本質和根據,這時就可以找出情緒背后真正的影響因素了。發現問題也是深入思考的好方法。

(三)持有自己的獨立意見

經過了以上這些深入思考的過程,大家應該都能夠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見了。這樣形成的自我意見,有根有據,清晰明確,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夠自信的表達出來,同時也不會受到其他不同觀點的左右。把握自己的獨立意見,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獨立思考能夠讓個人更好的掌握工作和生活,把主動權永遠握在自己手上,從容不迫。

以上是我對《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中思考方法的理解,這種結合“批判性思維”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對鍛煉獨立思考很有啟發和幫助。

2017.03.29霧凇

《交往在云端》| 從新媒介角度談論人際關系(4/8)

《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這本書的研究聚集在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10年代,主要講述了互聯網和手機顛覆了我們對自身和人際關系的許多傳統認知,書中具體分析了數字媒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本書的前兩章內容主要提出了一些數字媒體時代的關鍵詞,作為后續講述的鋪墊。作者提出交互性、時間結構、社會線索、存儲、可復制性、可及性、移動性這些貫穿全書以及整個數字媒體時代的關鍵概念,并給出了技術與社會關系的三種理論視角:技術決定論、社會建構論、社會形成論。這三種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為切入點,分析了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連接。

技術決定論,是把技術視為因果關系的動因,是社會變革的力量因素。這種理論認為技術是能將自身的特性傳遞給使用者,而忽略了社會語境的因素,獨立影響社會的語境建構。

社會建構論,則認為人才是變革的的推動者。這個理論主要關注于社會的力量是如何影響新技術的發明,也關注社會在新技術使用的接受過程。因為每一樣新技術的背后都有發明者、投資者、競爭對手、政府、用戶等形形色色的人的因素的影響,所以技術的產生應用都是人的行為導致,人與社會變革力量才是最大的動因。

以上這兩個觀點一個強調技術,一個強調社會本身的力量,但是卻忽略了這兩個元素之間的碰撞,即技術與社會間的雙向影響。而作者提出的第三個觀點,社會形成論,就是站在中間的立場上,認為技術對人的確有影響,但并不是決定性的。人、技術、環境這三者沒有單一的主導力量,而是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存在。比如,環境如何導致技術的產生;技術為環境提供哪些可能與限制;人如何處理、運用、修訂這些可能與限制。

從這個角度出發,技術的后果來自一種混合的“可供性”。可供性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吉布森提出的,他認為“可供性”是指在環境中可獲取的行動可能性。對吉布森來說,可供性是相對于行動者的行動能力而存在的。即使行動者的需求和目標改變了,可供性也不會變。然而,后來的學者認為,可供性是通過與技術的直接互動而浮現出來的,這往往導致使用者的試驗和適應過程,進而形塑人們對技術采取的行動。當我們把這兩種觀點結合在一起就會發現,“可供性”其實提供了一種“關系”:技術的物質性影響用戶行為,但不能決定用戶行為。可供性理論自1979年由吉布森提出后,在設計心理學、現代認知科學、科學社會學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學者們并非將“可供性”簡單的理解為環境提供的客觀因素,而是加入認識怎樣的感知可供性這一主體性的視角的。

在后文中作者通過中介化交流、社區網絡、關系連接、日常交往中的媒介使用等觀點圍繞新媒體和新型人際關系展開。

每天有來自全球各地數以億計的人,在線上同步或異步分享自己的興趣愛海,并在線上結成了群組和虛擬社區。作者考察了線上社區的共享性實踐,可以被理解為傾聽。相比之下,作者更關心的是共享性的空間感、共享性的實踐儀式和社會支持的交換,是如何有助于在數字環境中形成社交感。正如作者所言“新媒體常常被用來傳播信息,連接人和群體,支持現有的行動者社區、動員新人參與,激勵參與者更進一步的投入,以及塑造和煽動輿論。新媒體作為技術和空間,拓展和維持了社會運動所依賴的網絡,加強了對現有活動的參與”,事實上,新技術提供了許多可供性,并通過這種可供性帶來社會變化。速度、交互性、可及性的結合,可以讓人因為共同的利益而超越地理社區的界限聚集在一起。這些方式極可能為個體賦能,也可能導致群體極化。

所有的媒介文化發展都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人類的交流中,人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缺席。電話延伸了我們的耳朵,照相機延伸了我們的眼睛,而互聯網呢?在它的世界中,一切信息的源頭仿佛都深藏不露,然而又脆弱不堪,隨時可以風化在所有看客的窺視與唾沫里。作者對于網上自我的呈現方式的重點論述,表明了她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作者的很多看法都極有見地。比如,在有關網絡社交與地理空間、文化空間相聯系的討論中,作者指出了社交媒體影響公眾對社會與政治議題關注的效果。的確,從前我們只能通過報紙或者電視了解時事。而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微博、買粉絲和朋友圈,一次又一次的自發篩選與推送信息,很多人已經漸漸習慣于用社交媒體的交流去了解動態、觀察事件、組織議程,并且影響輿論導向。

因為疫情,互聯網再一次證明了它的必要性,許多事情在線上完全可以實現。在盡量避免面對面接觸的極端條件下,我們通過網絡這種中介化傳播傳遞彼此的感情,從根本上來說,網絡社交是顯示社交的萌芽,現實社交也可能是網絡社交的延伸。我們在”云端“的交往的每一個瞬間,都在重塑我們的互聯網環境,也在重塑我們的社會環境,線上線下相互依存,也相互改變。經由互聯網這一媒介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感受到了它在疫情、暴雨和metoo運動中產生的巨大力量;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去看待的,偽裝后自我呈現的真實的自我邊界和真實的自我邊界也未必是清晰可見的。而中介化傳播也只是“一種人們用來連接彼此的工具”;麥克盧漢用“媒介即信息”闡述媒介對社會的深刻轉變,而在疫情肆意的當下,當我們真正了解了媒介的用途而不被他規訓,則通過媒介和遠方的朋友彼此相連和擁抱。

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

面對互聯網的便利,我們越來越依賴網絡了。在生活中如何看待這種影響呢?

互聯網上的信息非常豐富,五花八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然而,無形之中我們每天都感覺脫離不了網,在家的時候網斷了或者信號不好心情就比較差,心情會有點焦慮。究竟如何正視互聯網的影響呢?我們要堅信一點,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方向,它的好處遠遠大于壞處的。互聯網消除了信息壁壘。

互聯網可以讓大家找到自己喜歡的圈子和喜歡的人,相反,騙子也魚目混珠,關鍵還是要有辨識的能力。互聯網豐富了我們的業余生活。互聯網對于我們的社會生活影響極深,網上娛樂非常之多。電影,運動賽事,音樂會,游戲等等,這些娛樂活動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觀看到,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同時,在線購買這些活動的門票等等,為人們參加娛樂活動提供便利。互聯網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網絡讓我們降低了獲取知識的成本,降低了提升工作的能力的成本,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建立了良好的人脈關系。互聯網讓購物變得更加簡單便捷。你只需要在家點擊鼠標,選購你想要購買的商品,然后網上結付或者選擇貨到付款,然后就可以等待物流送貨上門了。傳統的購物方式可能會讓你在擁擠的人群中擠來擠去,或者花費很長時間來排隊結賬。網上購物就會讓這一切變得方便省時。相反,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件時間一會總要看一下手機;朋友間深度溝通與交流越來越少;有事情也更習慣停留在網絡上的溝通,面對面的溝通越來越少;買粉絲人數的增加無形中消耗了我們交友的精力;社交軟件越來越多,很多伴侶在一起都是低頭各玩個的手機卻來越少溝通與交流。走路低頭一族玩手機的也越來越多,對安全也有隱患。所以,互聯網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需要有自控能力,不能一味沉迷在虛擬社會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