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中醫理論為什么近些年來逐漸受到國外追捧?)

时间:2024-05-08 11:35:14 编辑: 来源:

的聯邦考試制度。這個考試要求用瑞士的3種官方語言考試,也就是德語、法語和意大利語之一。據考試的組織者說,這個考試主要目的就是考中醫師與病人的語言溝通能力。這個考試對于中國醫生來說就是一個考驗了,即便是近年來從英國過來的一些中國中醫師英語雖然很好,但是瑞士官方語言也不行。現在瑞士的各個保險公司也明確地表示中醫師只有通過了這個考試,保險公司才會報銷治療費。

所以這個考試將會導致一些中國醫生因為語言考試不過關而被淘汰,也就是說目前在瑞士診所里中國來的高水平醫術中醫師會相應減少。而由于國內會德、意、法語言的中醫師很少,那么從中國再聘請既會瑞士官方語言又有具備一定醫術的中醫師就變得越發困難了。這一方面會導致整體醫術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會使那些聘請中國醫生的診所,會因為中國醫師沒有通過語言考試,保險公司不給病人報銷治療費而關門。

3.1.2工作簽證困難的現實使得中醫師難以進入瑞士

瑞士是一個非移民的國家,加入申根后,許多其他申根國家的人進入了瑞士工作生活。為此,瑞士甚至通過了一次全民投票要求限制外國人員進入瑞士工作。近些年來中國中醫師拿到工作簽證進入瑞士工作就顯得比前些年困難了很多。所以瑞士的很多中醫診所不能從中國引進中國醫生,而改從歐盟的國家引進中國醫生。瑞士工作簽證的申請困難會使中國高水平中醫師進入瑞士進一步減少。

3.2中藥的應用在瑞士中藥受到極大限制

瑞士對藥物實行嚴格的監管,中藥當然也不例外。很多優秀的中醫師在瑞士都會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是因為用藥受到極大的限制。

首先,這里沒有“丸、湯、膏、丹”等豐富多彩的中藥劑型。我在瑞士兩年多,所使用過的劑型只有兩種:濃縮浸膏粉、滴劑。這里的濃縮浸膏粉是從江陰或中國香港等地方進口來的,也有自己從原藥材中濃縮而成的。各種藥物按處方劑量混合均勻,每次一小勺服用。這種劑型,沒有煎煮的過程,自然產生不出中藥神奇的功效。而所謂的滴劑,就是將處方中藥物制成極其濃縮的水劑,濃縮后的用量少到用“滴”來計數。

還有,藥品缺少嚴重,出于人道主義和動物保護的考慮,在瑞士,大部分動物類的藥都沒有,不要說犀角、虎骨,就是穿山甲之類,也根本不進貨。稍有毒性的藥也無法用到,例如白附子、草烏之類。還有一些需要炮制的藥物,更加難以達到要求。藥價奇貴,部分醫保不給報銷,處方需要病人自費,也是影響中醫藥物治療的因素之一。按有效治療劑量計算,要比國內貴10-50倍。可見,盡管瑞士的制藥工業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中藥行業卻極不規范,給中醫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制約。

4加強中醫教育與培訓是中醫在瑞士可持續發展的保障[2]

中醫若想在國外發揚光大,持久發揮作用,真正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非移民的國家,僅靠國內輸入中醫師是不夠的。必須以熱愛中醫的瑞士本土人為教育培訓對象,通過對其進行系統的中醫教育,使之掌握一定的中醫基礎理論和技能,以便于臨床實踐。進而以這些中醫師繼續發展中醫,世代傳承。通過全面、系統的教育培訓,基礎教育的學員畢業時應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并會用于臨床實踐。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學員通過培訓后要進一步掌握中醫的理論,使學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在瑞士的中醫教育應該既有基礎教育又有繼續教育,實現這一目的則宜采取國家出面辦教育和民間辦教育相結合的多種方式,互相補充,取長補短。

總結與展望

中醫產生于中國,其理論的形成從來是以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的,現今面對異國他鄉的全新環境和體質迥異的外籍人士,無疑會有一些既往所沒有的新情況,此可謂現代中醫藥研究的一個新領域。開展國內外環境下的中醫臨床研究,提高診療水平,可以在為當地人造福的同時,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

此外,中醫診脈、察舌的經驗,在瑞士必須加以重新認識,這里人的膚色和體質,決定了傳統中醫的經驗不能在歐洲套用。例如看舌質,歐洲人的舌質絕大多數是粉紅色的,嬌嫩無比,看起來就像是教科書上氣虛、血虛的舌質,但往往他們的寒濕卻很重。在脈象方面,他們的血管彈性很好,人的性格大都非常開朗,因此很少見到弦澀之脈。按照國內的經驗,婦女脈滑大多是經期、妊娠或排卵期,如果按經驗判斷,就會出問題,這里大部分女性的脈象都是滑而流利的。因此,瑞士必須有熟悉當地民情的高水平中醫專家。最好能有自己的中醫高等教育機構,以培養自己的中醫師。

瑞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國家,我愿意在那里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發展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瑞士,中醫藥事業的前途非常廣闊,還有很多未曾開拓的處女地。例如:中醫藥已經成為瑞士非常普及的醫學技術,可是所有的正規醫科學校還沒有相應的學科;瑞士國家管理機構還沒有專門的組織;瑞士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機構還沒有系統的研究中醫;瑞士享譽天下的制藥行業也沒有把中藥的開發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果中醫教育與培訓均能到上述目標,培養好一批優秀的本土中醫醫生和中醫科研人員,就像100年前西醫傳播到中國一樣,中醫就會后繼有人,中醫在瑞士乃至海外就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中醫就能越來越深的扎根于海外。

有誰了解我國中醫藥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情況?絕對重金!!!

有點難找,這個看一下,不過要一步注冊,很快,內容你應該滿意

買粉絲://買粉絲.gotoread.買粉絲/s/e/?vo=1293&p=31

我國中醫藥企業邁向國際市場策略

一是要弘揚中醫藥文化。

醫保商會綜合部主任許銘說得好:“中、西醫各自擁有不同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各有一套臨床方法與評判標準,要消除國外對中醫藥的疑慮,中醫藥文化認同是根本。”中醫、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如果沒有文化的認同,就不會有對中醫藥學體系的認同。可喜的是,許多中藥企業正在做著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傳播工作。

河南宛西制藥以張仲景中醫藥文化為根基,通過舉辦張仲景醫藥文化節等活動,傳播祖國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弘揚現代制藥人為傳統中醫藥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上這些文化傳播活動,不僅要在國內做透,還要走出國門,讓文化為營銷開路。中藥企業要有先付出后索取的準備。

二是要利用典型事件,讓事實說話,擴大中醫藥的影響力。

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在服用了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后逐漸恢復大腦意識,使得以同仁堂為代表的中藥在海外華人中受到熱烈追捧。據說,新加坡、馬來西亞市面上的安宮牛黃丸被搶購一空。通過海外華人來影響外國人,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途徑。

在對抗“非典”中,經臨床證實,中醫中藥對緩解癥狀、縮短發熱時間上有幫助。今年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已經發現對專用藥“達菲”產生耐藥性的情況下,中藥再一次顯示出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優勢。

然而,這些典型事件對外傳播卻非常不夠。中醫藥企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利用以上典型事件,以事實說話,借勢向國外傳播。

文化為營銷開路

為何我國中醫藥產業“跨國”遲遲難以破局?廣藥集團廣州采芝林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路山說:“標準化問題是關鍵。當前,中醫藥‘走出去’的戰略要點就是要解決標準化問題。”

有人認為,只要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影響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我國的中醫藥檢測標準就會自動升級為國際通用標準。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藥產業自身的短板,“中醫藥為國際通用標準。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藥產業自身的短板,“中醫藥理論與西醫理論不同”并不能成為其不現代化的理由。

在中藥現代化方面,天津天士力集團走在了前面,值得借鑒。天士力建立了現代中藥大發展的中藥產業平臺,形成了從種植到生產的全新數字化模式。比如建立數字化在線控制的GEP(中藥提取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平臺,實現分離中藥有效成分、精確分析作用機理,有效成分分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了中藥現代化、工業化的新格局。

更有意義的是,天士力主打產品復方丹參滴丸經過美國FDA臨床試驗項目,確定了切實可行的新臨床適應證,符合歐美臨床要求。天士力公司創建了復方丹參滴丸“峰值加和技術”,以“峰值面積百分比”判定指紋圖譜相似度的質量控制標準。該技術在生產質量控制過程中,將有效解決批次之間的計算差別,是中藥質量標準控制國內首創的技術方案,解決了中藥國際申報的一大難題,復方丹參滴丸將有望通過FDA認證。

省不掉的“標準化”

“中醫在國外漸受歡迎,而外國人對中藥卻非常謹慎。這里就存在著傳統文化觀念的差異。”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委員周超凡教授說。其實,豈止是文化觀念差異,因為沒有中藥用藥傳統,外國的消費者根本就不可能自主選擇購藥。

國內許多像三九胃泰、烏雞白鳳丸等口碑較好的中藥品牌,到了海外,消費者幾乎無動于衷。一方面藥名不好翻譯,另一方面因為在歐盟,中草藥仍是作為食字號出口的,因此包裝上只寫有成分,而沒有功能性的介紹。因此,要想讓中藥進入西方市場,必須讓中醫開路,以醫帶藥,藥在其中。

2008年6月12日,英國衛生部宣布把針灸、草藥、中醫三種補充療法納入輔助醫學療法學會統一管理。這其實是20多年中醫藥在英國推廣與實踐的結果。因此,中醫藥要想在西方國家打開市場,不能指望對方國家先敞開大門,然后我們堂而皇之地進入,再做普及推廣工作,那是白日做夢。中藥企業要想方設法使中醫進入對方國家的百姓生活當中,讓他們在醫療實踐中認識中醫藥,喜愛中醫藥。

現在在西方國家開中醫診所的幾乎清一色是“個體戶”,中藥企業在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可以以企業品牌整合資源,整體出擊,形成品牌,這是個潛力巨大、前景巨大的市場。

除了“同仁堂”等一些中藥老字號,新興的HerbMedic,Dr.&Herbs等,都是以大型購物中心為基地的連鎖集團,瞄準的是英國的中低端市場。近幾年,香港“森”集團這樣的連鎖公司,以標榜時尚求新來叩響英國中醫藥高端市場的大門。連鎖店典型的模式是,一位中醫加一位前臺經理,經理主要負責銷售經營,口語好,老中醫負責診療,不一定能講英語,這是比較理想的組合。

今年6月,我國第一次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30位當代泰斗級名老中醫(民族醫)榮獲首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中醫藥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寶貴的資源,加速西方的消費者對中醫中藥的了解。我們再也不能坐等日韓等非主流中藥國家,在國際植物藥市場上以正宗自居,大出風頭。世界需要中藥,中藥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企業家手里走向世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