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代海外建國小說排行榜(關于沈從文的作品 簡介和事跡)

时间:2024-05-04 15:10:34 编辑: 来源:

找幾部好看的小說

只推一本。。。。。。。

滄浪之水

作者:閻真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傾盡滄浪之水,難以洗滌凈的是我們蒙塵的心靈。

以《曾在天涯》揚名海外留學生界的閻真,幾年來厚積薄發,再次推出長篇小說《滄浪之水》,或說是 “揭示了時代的生活死結和變革的希望”,或說是 “知識分子在當代社會的處境和選擇”,其實小說就是小說,見仁見智,相信你亦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作者以娓娓而談的文筆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寫出醫學研究生池大為空懷壯志、無職無權的苦,時來運轉、有名有利的難;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時,也把困擾他的人生難題一一解開。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深深吸引,似在欣賞小說,又似在體驗現實。

(這本書不是言情,不是奇幻,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里面關于社會人際關系的描寫堪稱現代版“官場現形記”,很適合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看完了會讓你覺得受益匪淺)

《滄浪之水》故事梗概:

父親在“我”出生那年因替同事講了幾句公道話被劃為右派,因此他還被趕出了縣中醫院,帶著“我”來到一個小山村,當了一個鄉村醫生。“我”考取北京中醫學院那年,他看了“我”的錄取通知書,吼了一聲“蒼天有眼”就一頭栽在地上。1985年,“我”研究生畢業回到省里,在衛生廳辦公室工作。此后“我”就開始了與同事丁小槐斗心眼的“生涯”,但是每次都是“我”吃虧。廳里要整頓省內的中藥市場。“我”和丁小槐去吳山地區調查,那里假藥泛濫,可那是馬廳長的家鄉。回來后“我”把情況向藥政處做了匯報,可丁小槐卻對處長說材料不準確。“我”把事情告訴了廳里的老辦事員晏之鶴時,他卻勸“我”學聰明點。

廳里花三十萬買了一部進口轎車。在一次支部民主生活會上,“我”把購買小車的細賬算了,但是沒提到任何人。等馬廳長離開會場后大家都批評“我”,連平時關系最好的小莫都說“我”的不是。不久以后“我”就被調離省廳辦公室,到中醫學會去了。女朋友知道這個消息,也斷然與“我”分手。

在中醫學會一呆就是四五年,在這期間,“我”同市五院的護士董柳結婚、生子,完成了人生的一個必要程序。這時,丁小槐已經提了辦公室副主任,搬出筒子樓住套間去了。

兒子三歲該上幼兒園了,本想讓他進省政府幼兒園。“我”想盡了辦法進不去,可丁小槐的兒子進去了。最后還是董柳的妹夫想了辦法,兒子才進去了。“我”嘆息自己無能。

按衛生部的統一部署,省衛生廳里抽人去湖區搞血吸蟲調查,“我”也去了。在馬廳長的授意下,調查組在選址抽樣方面均做了精心安排,結論是發病率略有下降。“我”知道數據不可靠,但因位卑言輕無法說出口。回到家里后,“我”寫了真實情況想匿名寄到北京去,卻被董柳阻止。

這一切都讓“我”感到絕望,急得心里發痛。

后來,馬廳長的孫女到省人民醫院輸液,幾個護士都因太緊張走了針。馬廳長夫人聽說董柳技術好,就連夜派車接來,一針就打中了。廳長夫人留她在病房陪了幾天后,主動提出把她調到省人民醫院。多年的愿望一下子實現,董柳哭了。

中醫研究院原院長舒少華準備揭發馬廳長,已經有五十多個人簽名,他希望“我”簽名,“我”把事情跟晏之鶴說了。晏之鶴建議“我”當晚向馬廳長匯報,“我”經過痛苦的選擇后去了馬廳長家,把事情說了。馬廳長布置“我”去做幾件事,“我”連夜就做了。第二天舒少華的陣線就崩潰了,簽名的人紛紛找到馬廳長表示懺悔。馬廳長安排“我”報副高職稱,又參加博士考試,都通過了。年底廳里下了文,調“我”到醫政處當副處長,房子也搬套間了。

一年間,老婆調動了,房子有了,職稱有了,位子有了,工資漲了,博士讀了,說話也管用了,真像做夢一樣。后來,由馬廳長提名,“我”被任命為副廳長,分管中醫研究院。

終于有一天馬廳長對“我”說他想推薦“我”做廳長。時機成熟后,“我”建議讓馬廳長離任后出國考察,順便看看在洛杉磯讀博士的兒子。其實是為了擺脫他的“垂簾聽政”。

在父親墳前,“我”苦苦思索為何原本的意念、理想,都在不知不覺間隨波逐流走上了另一路。答案是那里有虛擬的尊嚴和真實的利益,“我”就是因此放棄了準則信念,成為了一個被迫的虛無主義者。

終于,“我”跪倒在父親墳前,把他遺留下的《中國歷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

特色及評論

《滄浪之水》,追問迷失的根因

讀長篇小說《滄浪之水》,簡直有種天機被泄露的感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察覺卻又朦朧莫辨的某些東西給挑明了,諱莫如深卻又一直有人在暗中操練并受益匪淺的訣竅給洞穿了,這怎不令人豁然復駭然?說得再明白些,也就是這小說在“弄清決定命運的無形之手在哪里”上有所推進。雖不能說作者把世情一一看得分明,卻可以說,作品確有發人之所未發的一面,特別是對官本位文化的實際威力及其滲透程度,對權力崇拜的危害,可謂鞭辟入里。更為難得的是,這部小說還寫出了某些看清真相的人卻又在一種更高的真實中迷失了,于是作者努力追問著迷失者之所以迷失的文化根因。這就超出一般官場小說的格局了。我以為,當下某些官場小說放到《滄浪之水》的面前會變得輕飄。

如此評價《滄》作,首先是基于目前創作中的一種風氣和弊端而發。現在官場小說或者叫反腐小說的類型頗流行,也頗受歡迎,細思之,此乃勢之所至,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貪官迭出,腐敗橫流的一面,在文學中也就必然地出現強烈表現反腐反貪主題的作品。或者擴而大之,雖不一定反腐反貪,筆鋒所向,卻也離不開官場的變幻和宦海的風波。這情景不禁使人想起清末譴責小說的潮流來了。那時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等也是風靡一時。當然,那時與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在文學創作的規律上,卻不敢保證今天就一定不會重復當年的毛病。魯迅先生批評那些譴責小說大都“辭氣浮露,筆無藏鋒”,流于模式化,淺表化,而且“官場伎倆,本小異大同,匯為長編,即千篇一律,特緣時勢要求,得此為快”,又說,“惜描寫失之張皇,傷于溢惡,則感人之力頓微,終不過連篇話柄,僅供閑散者談笑之資而已”。總的意思是,它們只是滿足了社會一時的需求,停留于喜笑怒罵的痛快,缺乏藝術化、典型化的提煉,缺乏“懺悔之心”和對人性的思考,因而感人之力甚微。這不是和今天創作上的情形很相似嗎?一些作品不也是滿足于紀實、問題、案例,或只靠事件的驚人來聳動讀者嗎?

《滄浪之水》則不同。它不留情面地揭穿了虛幻的真實,深刻地揭出了權力和金錢對精神價值的敗壞,顯示出鋒銳的透視力和“片面的深刻”性。寫出非常時期人的扭曲并不太難,難的是寫出當下日常生活中人的變異和扭曲的過程。這本書的作者基本做到了。此書不但善講故事,而且訴諸哲理,不但充滿感性,而且注重智性。它不是那種講一個有趣的貪官故事再夾帶些渾笑就完事的小說,也不是對腐敗現象“譴責”一番,以取得宣泄快感的那種小說,或者以為涉筆的級別越高,貪污的金額越多,就越深刻的那種小說。它的一個突出優點是不靠驚人的故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中努力往根源上挖,努力追問時間、價值、意義等人生哲學問題,提供了一些未必準確卻是獨立思考的心得。比如,所謂孔子在知識者心中已經死去,所謂我們遭遇了相對主義,以及市場沒有終極等等,都是作者對價值失范現象所作出的思想文化評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將此書看作是一本思想小說,哲理小說。

然而,小說倒也并不缺乏形象的豐滿度和生動性,池大為和馬垂章兩個主要人物就寫得很有深度,既是當下活生生的人,又是當今現實某種流行思想和起支配作用的精神的代表,其復雜內涵令人深思。馬垂章那深得做官三昧的作派和嘴臉先不去說,單說池大為“殺死過去的自己”的過程則尤為驚心動魄。一開始他作為一個崇尚先賢,保持平民尊嚴,憤世嫉俗,決心要為天下、為民眾而活的耿直青年,是很可愛的。他的道德理想和價值基礎,與他的父輩們的追求,與我們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于是表現出剛健,仁愛,慎獨,自強的情懷。后來,他發現自己“無欲則剛”了好幾年,卻一無所有,郁郁不得志。在物質環境的擠壓和別人的勸誘之下,他忽然“大徹大悟”,心中的神圣感逐漸摧毀,并欺騙自己說,為了贏得自尊,首先必須放棄自尊。一旦拋棄操守,蔑視永恒,他就活得輕松多了。他逢迎,拍馬,出賣,討好,無所不為,短短幾年,他幾乎什么都得到了。也許最耐人尋思的是,他后來成為反腐明星,在官場如魚得水。當然他并非不知道他失去了什么,只是他也無可奈何。他的精神沉淪,以及他良知未泯的反省,均有相當的深刻性和警世意味。這部作品可談的東西還很多,我想指出這一點或許是最重要的。

摘自《中華讀書報》2002年1月23日

下載地址(迅雷):

哪部作品標志著沈從文的小說創作從習作階段走向成熟?

沈從文小說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最顯著標志就是《邊城》,這部小說文筆特別的優美,而且反應的思想特別的深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邊城》是沈從文所作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34年。

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沈從文先生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著作之中,《邊城》則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范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

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 

邊城 新版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6],漢族(其父為漢族),但有部分苗族(沈從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從文母親是土家族)血統,現代著名作家(備注:雖然沈從文生活在當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稱之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

關于沈從文的作品 簡介和事跡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