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方向(在海外傳承,傳播哪些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

时间:2024-05-16 11:36:10 编辑: 来源:

>

第一,沒有傳統就沒有根,但沒有調適和應變能力,就不能在新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移民要想在新居住地生存下去,并獲得較好、較快的發展,就必須調整自己,適應當地社會,即“入鄉隨俗”。早期的“唐城”、“唐人街”等華人生活區,給初來乍到的移民提供了生活上的方便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對海外華人具有極大的凝聚力。但它客觀上將華人限制、封閉在自己的圈子里,不利于開拓性的發展和聯絡主流社會人群。有些海外華人由于某些政治或文化上的緣故而全心全意地關注中國歷史文化,他們除了對直接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本地事務感興趣,對所居住國家的本土歷史文化漠不關心。這都嚴重制約著他們在當地的進一步發展。走出華人自己狹隘、封閉的圈子,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提升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這對于華人華僑以及他們的所住國和祖籍國都是有好處的。在現代信息社會,這一點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第二,融入主流社會,并不意味著一切都主流社會化,完全放棄中華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精粹。文化是民族的根。對居住國的認同感,樹立國家意識,與保存文化根源、發揚傳統文化是沒有沖突的。事實上,華人在政治認同轉向住在國之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種族與文化認同,特別是在華人數量較多、較集中的國家和地區,現代華族作為一個共同體將長期存在下去,具體的發展情況則依其居住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種族等大環境的影響而有所不同。進一步說,文化的生命在于兼容,在于更新,傳統不發展,也會失去繼續存在的依據。所以,在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融入異族的、現代的文化,使之在吸納新成分的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更新。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使得海外華人在文化價值體系上必然是不一樣的。

第三, 海外華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分支,是住在國的少數民族。這一點對于正確處理中華民族和海外華族的相互關系具有理論指導意義。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分支,經過長時間的調適、繼承、融匯、鍛煉、凝結,經過長時期的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和相互吸收、相互適應的過程,海外華族具有自己的文化認同方向,不必也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在海外的翻版。

對此,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過于緊張、憂慮。一方面,我們可以積極主動地做工作,尋求溝通和理解,比如通過華人社團或新移民來辦華人學校、培訓班,傳播中華文化;或多給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加強情感交流等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必然會對海外華僑、華人,包括年輕一代華裔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對祖籍國的關注不會是太遙遠的事情。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為世界所矚目,華語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舞臺上的主要語言之一,一股“華語熱”正在悄然掀起,海外華文教育的處境也隨之大為改善。

對于新移民,也就是所謂的“人才外流”問題,我們也應該持這樣的態度。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使國際遷移成為大潮流,人才外流是當今國際移民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居國外的華人學者實際上是我國的人才儲備。一者,在適當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有些人是會返回祖國建功立業的。我們應當做好引導工作。人才的成長、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需要穩定、優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國經濟的騰飛將使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個人發展的機會也會相應地增多,寬舒穩定的政治環境,優厚的投資環境,都將有助于海外學子學成回國率的增加。這幾年,“回國熱”已經成為不新鮮的話題。二者,即使定居海外,華人與祖籍國也仍然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民族、血緣聯系,這種民族情感通過到中國進行學術文化、經濟貿易交流,以及促進中國與他們居住國友好關系的發展等形式曲折地表現出來。他們一樣可以“為華服務”,回饋祖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