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融資行貿易的主要特征(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包括哪些)

时间:2024-05-04 12:38:56 编辑: 来源:

花旗、美洲等五大銀行集團90年代末表外業務收益占比達50%以上,而德國由于推行全能銀行制,其幾大銀行表外業務收入占全部業務收入的60%—70%,而我國各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及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不到10%,工商銀行更低,有些分行甚至僅占2%—3%。而且由于我國推行分業經營管理模式,限制了很多種表外業務的發展,目前銀行表外業務品種少,主要局限于國際業務中的對外擔保業務,如擔保鑒證業務、備用信用證、保密業務和一些低檔次代理業務,如代收代付各種管理費、水電費、電話費、交通罰款、代保管業務,而銀行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對很多代理業務實行免收費服務,有的還“倒貼”。再加上傳統的定價方式,造成某些表外業務及中間業務成本投入收益低,有些行說起來中間業務已有幾大類40、50項,但很多都局限于拉存款階段,還遠遠談不上向增效益手段的轉變,再加上所在地域經濟發達水平的限制,更缺乏高收益的支柱產品——比如高收益高智力型的一些投資銀行業務,企業購并設計、配套的融資安排、證券代理、基金托管等等。

2、缺乏表外業務創新激勵機制,創新動機模糊。西方發達國家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機關報的動機不外乎兩個,一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二是規避管制,基于此,西方商業銀行每推出一項金融創新,都會經過系統的策劃和研究,充分考慮其成本和收益,需要的技術條件、市場需要程序、推廣的經濟規模等,而我國由于創新主體錯位,行政驅動下的微觀創新動機模糊,再加上整個社會群體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不同,還未完全建立“服務也應是一種有報酬行為”的觀念,鑒于傳統的定價方式,出現了許多不計成本甚至是負效益的金融創新。

3、缺乏創新人才。金融創新需要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尤其是那種既懂計算機又懂銀行經營管理,既懂貨幣市場業務又能融會貫通資本市場業務,既能開發設計新金融產品又懂市場營銷的復合型人才。

(二)對銀行發展表外業務及中間業務的幾點建議:

1、提高發展表外業務及中間業務必要性的認識,建立“以效益為中心”的新的經營機制。現代商業銀行是經營金融產品的特殊企業,應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給、自求平衡、自我發展的企業法人,應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應把發展表外業務以及其它中間業務當成一項關乎銀行生存與發展的大事來抓,注重發展“市場有需求、自身的能力、效益有保障”的業務品種,在開辦新業務中重視成本核算,在科學預測和市場檢驗相結合的前提下,建立新業務品種“進退機制”,實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能夠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效率,并能帶來經濟效益的金融創新才應得到開發與推廣。

2、“借腦”,堅持走引進、改造和研究開發相結合的創新道路。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發展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創新機制。而創新本身既是一種新的東西的創造發明,也可以是傳統要素的重新組合,“綜合即創新”,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很多金融產品我們沒有,對于他們是傳統產品,但對于我們即是創新,因此,我們應充分借鑒、吸納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新成果,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節省成本,少走彎路,從而大大縮短新業務開發的進程。

3、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新產品開發戰略,以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通過對客戶市場的不斷延伸,根據不同客戶群的特點,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充分利用銀行內部資源,發揮中介作用,開發一些高智力型、高收益的新業務品種,建立新業務開發合作協調機制和激勵機制,引進一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從而勇立于金融改革的潮頭,在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