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貿易網絡的群體效應名詞解釋(中國民俗文化試卷)

时间:2024-06-11 04:39:27 编辑: 来源:

人;

(3)時刻牢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4)求人幫忙時,要選好時機;

(5)當別人求助時,要熱情對待;(6)注重信譽;(7)保持距離;

(8)選好朋友;(9)求大同存小異,取長補短;(10)把握好初次相識。

101.社交禁忌有哪些?

答:(1)忌開玩笑過度; (2)忌隨便發怒;(3)忌惡語傷人;

(4)忌飛短流長; (5)忌言而無信;(6)忌忘恩負義。

102.怎樣才能改善(或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

49.怎樣才能改善(或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

答:(1)保留意見;(2)認識自己;(3)決不夸張;(4)適應環境;

(5)取長補短;(6)言簡意賅;(7)決不自高自大;(8)決不抱怨;

(9)不要說謊、失信;(10)目光遠大。

七、論述題

103.試述東西兩種文化的空間場要求的差異與民族文化心理差異。

答(要點):在長期的歷史中,東西兩種文化都確立了自己的道德規范、交際模式,對交往中空間場要求差異較大,但都又各自習以為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

(1)交際中的體距差異與民族文化心理

就一個人來說,對空間范圍除了具有心理上的距離要求外,最明顯地就表現在純粹的身體距離方面,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狀態使他們將自身空間范圍僅局限于身體的本身。而歐美人對此特別敏感,動不動就以為別人侵犯了自己,甚至對方身體還未靠近就會作出反應。

(2)交際中物體領屬差異與民族文化心理

在物體的領屬方面,東西方之間也存在著空間意識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其行為則表現為對物體的觸碰之上。歐美人把身上的穿著看成是不可分割的身體所屬部分,是一個整體,無形之中已經把空間范圍擴大到身體本身之外。中國人則把衣著看成是體外之物,把身體范圍僅限于身體的本體。

(3)交際中空間占有欲差異與民族文化心理

歐美人的空間占有欲明顯大于中國人,在空間領屬方面,歐美人的“個體意識、執拗獨處、個人天地”的離散型意識與中國人的“群體意識、和諧共處、共同擁有”的聚攏型意識形成較大的反差。

但是,人們不能以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和道德標準去衡量另一個民族的同一行為現象。對于歷史文化現象,只要是這個民族習慣的、接受了的東西,應該看作是一種正常現象。

104.結合當前實際,論述學習和運用社交禮儀知識的重要性。

答:禮儀,從廣義上講,指的是一個時代的典章制度;從狹義上講,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范的總和。

主要表達了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禮儀是一種行為準則或規范。第二,禮儀準則或規范是一定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第三,講究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

在現代社會里,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團體與團體、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接觸和交往越來越頻繁,有政治往來、軍事接觸、體育比賽、文化交流、學術討論、科技協作、商業貿易、情報交換、信息溝通等,在這些眾多的活動中,處處需要適當的禮儀方式,使相互的交流能達到預期目的和滿意的效果。

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它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一個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會被他人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也只有在這種互相尊重的過程中,才會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遵守禮儀是人獲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禮儀可以化解矛盾,它的實用價值還有很多,例如,與陌生人交往可以獲得人的好感;與熟人交往可以保持友好和諧的氣氛;在事業上你可以獲得合作伙伴的信賴與支持;在談判桌上你可以化不利為有利;在生意場上你可以多一份成功。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它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一個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會被他人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也只有在這種互相尊重的過程中,才會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遵守禮儀是人獲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禮儀可以化解矛盾,它的實用價值還有很多,例如,與陌生人交往可以獲得人的好感;與熟人交往可以保持友好和諧的氣氛;在事業上你可以獲得合作伙伴的信賴與支持;在談判桌上你可以化不利為有利;在生意場上你可以多一份成功。(5分)

八、綜合題

105.某校即迎接一個參觀團前來參觀。校長對秘書寫的歡迎會上的演講稿不很滿意,覺得不能很好地反映本校的特色(該校為百所名校,畢業生遍布世界各地,成績斐然),對本校未來發展也缺乏明確表達。請你為校長寫一份歡迎詞。

答:(1)稱謂:全面表達友好敬意;

(2)開頭:對出席者表示歡迎、問候;

(3)正文:全面闡述成就,介紹現狀,展望未來;

(4)結尾:再次表示感謝,預祝愉快。

1186(閉卷)《市政規劃與管理》《城市管理學》復習資料

一、填空題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經濟活動)的集聚。

2.現代意義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經濟學)思想。

3.《馬丘比丘憲章》最大的特點在于表明了城市規劃理論由“功能分區”向(功能綜合)轉變的強烈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進很大程度上是循著(城市規劃)思想的階梯進行的。

5.英國社會活動家埃比尼澤•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做是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開端。

6.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

7.城市政府管理體制的核心問題是在城市(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之中,各部門如何實現其職能。

8.我國的非政府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兩種形式。

9.我國城市行政管理,實行“兩級政權三級管理”體制。三級管理即(市、區、街道)。

10.隨著信息技術和3S(GIS,GPS,RS)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網格化)城市管理已經成為國內外城市即時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傳統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區別突出表現在對(私營企業)的態度上。

12.外部規模經濟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來達到。一種是(地方化經濟),一種是城市化經濟。

13.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容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方面的協調與統一,要求人類在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安全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類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

14.對中國來說,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是可持續發展在經濟方面的必然要求。

15.從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體現在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兩個方面。

16.城市發展戰略通常由(戰略依據)、戰略愿景、重點戰略、戰略措施和戰略反饋五個部分組成。

17.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開始初步形成了(營銷導向)的地方發展戰略觀。

18.營銷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點要由生產管理轉向(形象管理)。

19.循環經濟起源于工業經濟,其核心是(工業物質)的循環。

20.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

21.現代城市規劃的創始者本質上是一群社會改革家,雖然他們當時關注的是物質空間環境問題,但其思想的核心卻是(社會公正)。

22.土地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產生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生態)效益,三者是辯證統一的。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標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24. (城市基礎設施)就是為城市生產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25.基礎設施能否市場化的經濟技術標準一般有兩個,一是(公共性)的強弱,二是可分割性的難易。

26.城市經濟管理中協調控制城市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城市政府),這是由城市經濟的特點決定的。

27.城市經濟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28.政府干預經濟運行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市場失靈論)。

29.在應對市場失靈時,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觀調控和(微觀規制)。

30.(規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相對獨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規對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與監督行為。

31.城市人口數量是指城市區域內人口的總數,包括常住人口數量和(流動人口數量)。

32.城市人口的數量增長,主要取決于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

33.自建國以來,我國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管理模式和特點,主要體現為(居民戶口)和居民身份證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34.(戶籍管理的實質是一個國家政府對其所轄人力資源所進行的控制和規劃。

35.(公共住宅)是由政府出資建造、國家給予補貼、并具有一定住宅質量(符合本國政府規定的最低住宅水準)的廉價住房。

36.城市環境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環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環境)。

37.城市環境保護與管理終堅持的一個總原則是(可持續發展)。

38.(排污權交易)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各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放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39.將原因導向的城市管理思路用到城市環境問題的研究上.可以發現,我們需要從未端治理為主的環境保護走向發展源頭導向的(循環經濟)。

40.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

41.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撤地建市,(市管縣)體制在全國廣泛推行,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城鄉分割、地市矛盾等過去存在的問題,使中心城市更好地發揮地域中心作用。

42.(城中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失去土地以后無以為業。

43.城鄉關系發展的最高形式,是要達到(城鄉一體化)。

44.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是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

45.(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

46.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國家之間的競爭反映為各國(核心城市)的競爭,也表現為區域之間的競爭。

47.通過城鎮體系規劃和(區域規劃)來協調區域發展中的各種空間和產業問題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48.(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同一區域的國家或地區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加強經濟聯系與合作,通過契約和協定,形成一個跨越國界或地區的商品、資本、人才和勞務等自由流通的統一經濟區的組織形式。

49.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區域發展)的一體化。

50. Citistate不是一個(行政邊界),而是一個組織邊界、市場邊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