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國際貿易發展現狀及策略翻譯英文(國際貿易英文翻譯)

时间:2024-04-30 03:57:51 编辑: 来源:

內市場份額。

――國內品牌手機企業市場份額繼續下降。2005年,國內品牌手機原有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增長乏力。主要原因是在渠道、價格和熟悉本土市場情況等原有競爭優勢日漸弱化后,資本、技術等方面的缺陷就成為制約我國國內品牌手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主要表現在:產業擴張太快,新款手機上市速度較慢,產品質量問題較多,以及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等方面。數據表明,國內品牌手機企業市場份額由2004年年底的44.5%下降到2005年的40.6%。從排名前三家的國內品牌企業看,2003年其內銷總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31.6%,2004年下降到22.5%,2005年則進一步降至17.5%。

――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我國手機的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產向優勢企業集中。2004年前十家企業生產量占全行業的72.9%,銷售占72.8%。2005年,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按同比口徑計算,前十家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分別占全行業的78.7%和78.4%。

3.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勞動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機結構性和階段性過剩,導致國內手機市場價格繼續走低,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外商投資企業繼續加大對低端市場開拓力度,進一步壓縮國產品牌手機的市場空間,使國產手機生產企業承受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

4.產品更新加快。隨著移動通信新業務的不斷推出,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加、外殼款式不斷翻新,促使各生產企業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手機更新周期進一步縮短。過去那種靠一款手機吃幾年,并賴以使企業擺脫困境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5.我國在3G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繼TD-SCDMA網絡技術標準之后,中星微電子公司研發成功手機芯片“星光移動二號”,該芯片在3G時代的手機音樂、手機動畫處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東南大學與東大通信公司聯合研制的Noah3000手機芯片,通過了包括通話和數據業務傳輸在內的系統測試,結果表明該芯片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了WCDMA國際標準要求。這標志著我國已具備了開發世界移動通信領域三大標準的核心技術能力。

三、我國手機對外貿易基本分析

1.產品進出口高速增長。目前我國手機出口占全球需求量10%以上,手機已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的第一大產品。2000年出口2275萬部,2005年就達到2.28億部,同比增長56%,相當于2000年的10倍。同時,手機出口占國內手機總產量的比例持續上升,2000年為43.3%,到2005年增長到75%。按金額計算,2001年我國手機產品(包括手機及其零部件)出口額為52.9億美元,2005年提高到316.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56.4%。手機產品(包括手機整機及其零部件)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05年達到了14.5%。手機產品進口,由2001年的22.35億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115.78億美元,年均增長50.86%。

2.出口市場集中于美國、歐盟和香港,但逐漸呈現多元化態勢。進口來源地集中于韓國、日本、中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從國別(地區)來看,美國、香港和德國是我國手機出口的前三大市場,2005年分別占我國手機出口總額的26.1%、24.2%和11.6%。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也是合資企業的主要出口市場。雖然對東南亞和非洲市場的出口規模不大,但增長勢頭看好,主要是國產品牌手機企業正在積極拓展這些市場。

從進口來源情況看,我國手機產品進口集中在韓國、日本、中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2005年,我國自這幾個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手機產品分別為35.64億美元、8.98億美元、6.52億美元、4.9億美元和3.75億美元,共占我國進口市場的51.64%。

3.出口仍以外資企業為主,但民營企業出口增長迅速。2001年以來,盡管外資企業占比有所下降,但始終占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總額的95%以上。近年來民營企業手機出口大幅增長,2001至2005年連續四年增幅都在360%以上。2005年,民營企業出口額達到2.7億美元,是2001年出口額(30.5萬美元)的800多倍,年均增長率高達446.2%。

4.出口來源地比較集中。2001年至2006年,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的來源地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和京津地區,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其中,廣東省自2003年以來一直位居第一。2005年,廣東省手機出口80.5億美元,同比增長37.8%,占當年我國手機出口總額的25.5%。

5.目前我國手機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當中處于末端,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還依賴引進,加工貿易仍是手機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盡管如此,但我們從2000―2005年的數據中也發現,加工貿易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反映了我國手機出口產品的市場份額增加,技術和結構有所提升,在國際產業鏈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四、我國手機產業及其對外貿易前景展望

我國手機產業將面臨廣闊的外部發展空間。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達國家制造能力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據IDC測算,2006年全球手機市場將增長5%,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我國手機產品出口。另一方面,2006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結構的升級,均為手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前景。

就手機行業本身而言,也有諸多有利因素。首先,手機核準制為手機產業的發展帶來一次新的機遇與挑戰。2005年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政策,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多年的手機牌照審批制的結束。一些經濟實力強、研發能力強的企業進入移動通信領域,一年來共核準新的手機企業20家(不含原手機企業增加品種)。這些企業的進入雖然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但有實力的國內品牌企業的進入也增強了國產品牌手機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其次,移動運營業從2G向3G的過渡轉移將給國內品牌手機企業帶來新的機遇。2006年國家將積極務實地推動第三代移動通信(3G)的發展和3G網絡的建設,移動通信產業將迎來一個幾年期的高速發展期。同時,3G時代新的游戲規則將發生深刻變化,產業鏈條上的各環節將更為復雜和多樣。終端廠商與移動運營商、設備供應商、內容提供商、金融服務商、無線接入商等.各種群體的聯系將更為緊密。作為手機廠商來講,其核心競爭能力將增加一項重要指標,那就是對相關上下游資源的整合能力,在這方面國產品牌手機將有較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還有一些影響我國手機產業發展及其對外貿易的不利因素,如對“外”依存度較高、目標市場過度集中、企業融資難等。

1.產品出口對“外”依存度較高,制約了我國產業自主開發能力。對“外”依存度較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以外資企業為主體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變。2001年以來,在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的企業結構分布中,外資企業居主導地位,所占比重始終在95%以上。二是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變。在我國手機出口的貿易方式中,進料加工是主要方式,一般貿易比重過低,加工貿易比重近年來一直保持90%以上。

外資企業與加工貿易方式的結合度不斷加深,加劇了加工貿易方式本身所固有的“飛地”的特點。一方面,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發展更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和國際分工變化趨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原材料,經加工組合出口,形成封閉循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自主開發能力,使企業始終處于高中端產品生產過程的外圍和低水平技術環節上。從長期來看,這種局面若不改變,將影響到我國手機產品出口的發展后勁。

2.出口市場過度集中,市場風險較大。長期以來,我國手機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美、日、歐盟以及香港轉口市場部分,由此也導致了市場風險的加大。例如,2001年美國經濟增長大幅放慢、電信市場不景氣時,我國的出口形勢就非常嚴峻。目前我國手機企業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對于新興市場(如南美、中歐、東歐、非洲、亞洲等地)的開拓進展依然緩慢。此外,我國手機產品出口對美國、歐盟等市場的過度依賴,還使企業面臨跨國公司在知識產權上的訴訟等諸多不利因素。

3.金融支持體系尚不健全,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融資仍面臨著許多制約。技術創新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以及金融機構不具備對創新風險進行評估的能力,使其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撐乏力。更深層的原因主要是我國金融體系還不健全,國有金融機構自身包袱過重,而民間和私人的投資機構稀缺,落后于日益增長的民營企業的需求。因此,融資渠道狹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興企業的成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國內品牌手機生產企業仍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供應鏈不完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問題,同樣制約著我國手機產業及其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未來(至少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手機產業及其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預計,2006年全國手機產量將達3.4億部,比上年增長約12%,其中,出口在2.5億部左右,比上年增長約1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