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國近十年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怎么查近十年全球原油總出口數據)

时间:2024-05-06 02:48:27 编辑: 来源:

民幣;1986年GDP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1995年GDP突破5萬億元人民幣;2002年GDP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2004年,我國GDP接近16萬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經濟布滿活力的標志。但從人均GDP水平來看,按照2004年普查數據統計,我國GDP位于全球第6位,但人均GDP卻處于全球第107位,居倒數水平。

不容置疑,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推進與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將會擁有一個長足發展的巨大空間。然而,這一進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可能會碰到不少令我們無法預料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國搞建設,必須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作后盾。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太小氣。

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可兌換機制,無形之中“夸大”了外匯儲備規模。

人民幣雖已實現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但資本項目在我國仍被嚴格管制,這就意味著中國公民尚不能將本幣金融資產自由地“交易”為外幣金融資產。從投資角度講,我國居民只能投資國內市場的本幣金融資產,而不能自由投資國外金融資產。因此,我國老百姓手中持有的外匯資產相對較少,除涉外企業外,大量的外匯資產只能集中于中心政府手中,進而成為外匯儲備資產。因此,資本嚴格管制下的“倒逼”機制,無形的夸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總規模。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5年第4季度末,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僅為1615.70億美元,其中,企業外匯存款與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大體各占一半。即便加上外匯儲備,我國外匯資產也不足1萬億美元,而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卻高達28.72萬億人民幣,其中,我國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已達14.11萬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相當低下。即便算上外匯儲備,我國整個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也仍不高。

每年五六百億美元的外資凈流入,再次“夸大”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外匯儲備的初始來源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是來自經常項目;二是來自金融項目。一般地,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是實質性的、較為真實,它往往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因此,它是外匯儲備最扎實的經濟基礎;而外資流入導致的外匯儲備增長則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非穩定性,因此,對應較大流量的外資流入,應有相當規模的外匯儲備應對。

1996——2004年間,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動力盡管是來自“雙順差”,即貿易項目順差和金融項目順差,但每年的外資凈流入總額卻一直保持在500——600億美元,而貿易順差則小于它,一般各年僅為200——400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國外匯儲備增長中有相當部分主要來自外資凈流入,因此,如此“虛高”的外匯儲備,并不能支撐外匯儲備“過多”的結論。

世界仍不太平、祖國尚未統一,這也需要一個龐大的外匯儲備作后盾。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它必需滿足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的足夠需要。從世界格局來看,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但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中美關系在曲折中前進,中日關系在坎坷中停滯不前,臺獨分子還在不斷滋事,民族極端主義與恐怖勢力仍然猖獗。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提高警惕,并作好必要的戰略預備,包括外匯儲備戰略。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我國當前外匯儲備的主要風險是結構風險,而非總量風險

三、中國外匯儲備結構及其風險分析

外匯儲備結構也即外匯儲備資產的分布結構。其中,最主要的外匯儲備結構有兩個方面:一是幣種結構;二是期限結構。這也是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最大風險所在。

從幣種結構來看,假如外匯儲備資產過于單一地集中在某種“弱幣”上,則必然會導致過大的匯率風險,但“弱幣”貼水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利息收益。當然,實際收益是正還是負,則需要具體分析。

從期限結構來看,則主要是考慮外匯儲備資產的流動性要求。由于外匯儲備是用于日常之需及不測之用,因此,外匯儲備資產分布的期限結構必須首先滿足流動性需求,然后才是在兼顧安全性的基礎上滿足盈利性的需要。

外匯儲備存放地及存放結構一直是各國堅守的頂級機密。但從官方相關信息的大致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據此,我們可以作如下結論的風險分析:

風險之一:人民幣在金融項目不可自由兌換的前提下,我們被迫將絕大部分的外匯資產高度集中于中心政府手中——變成了外匯儲備性質。

可以設想,在本幣可完全自由兌換的國家,居民均可自由用匯對外進出口或是對外直接投資,或作證券投資,本幣與外幣之間可以自由轉換或交易,從而本國公民就能自由地持有本國或外國的金融資產。假如是這樣,該國公民的金融資產就會多樣化地分散在外幣化的金融資產上,也就不會過于集中于中心政府手中成為外匯儲備。

相反,由于人民幣目前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而在金融項目下尚不可自由兌換,因此,公民只能通過貨物及服務貿易,還有經常性轉移收付來獲得外匯,并持有外匯存款。除此之外,公民不能通過“投資”性質的金融交易來將本幣金融資產轉換為外幣金融資產。于是,公民的金融資產大多只能是本幣資產,而不能化作外匯資產。這也是我國外匯儲備名義上“過大”的真實原因之一。

風險之二:龐大的外匯儲備過度集中于美元資產,這或許是被迫或不得已,但它絕對有害于匯率風險的規避。

美國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一直占據60%以上的比例。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不斷放大,我國的“貿易美元”及“貿易順差美元”不斷增大;同時,90年代中期以來,為抑制人民幣對美元持續的升值壓力,在以美元作為干預貨幣的匯率調控機制下,我國官方不斷吸入美元——增大美元儲備。如此一來,我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例定會上升,因此,有人估計目前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也許超過了80%的比例。

無論是何種理由,“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顯然是危險的。從長期趨勢觀察,美元的確屬“弱幣”范疇。從美元兌日元匯率來看,美元是長期貶值的。20世紀80年代初,美元兌日元匯率為240左右,但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一比價最低曾跌至80四周。從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來看,美元也正在呈貶值狀。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8.7左右,如今已跌至8.0四周,美元應還有下跌空間。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單一,且過度集中于“弱幣”——美元。假設美元長期貶值,必然會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巨大賬面損失,其結果必將使我國貨幣政策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假如為了改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而大量拋售美元,則必然會對周邊國家產生示范效應,并導致國際匯市恐慌,美元匯率暴跌。另一方面,假如不改變現有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拋售美元,則又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從而刺激外匯儲備更快增長。為了減輕外匯儲備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央行必須通過回籠現金或者提高利率的方式來減少貨幣供給,但這恰恰又會拉動本幣升值;反過來,為了降低升值壓力,央行假如增加貨幣供給或者降低利率,這會使本來就因外匯儲備而極為寬松的貨幣市場雪上加霜。

如此看來,減持美元及美元資產迫在眉睫。美元減持后,我們應當避免重蹈覆轍,在增持歐元及其他幣種資產的同時,甚至還可以增持黃金儲備或石油戰略儲備等。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將是一個漸漸的過程。這個過程雖不能急,但必須行動起來。

風險之三: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存放地及投資期結構過于集中,可能會存在政治風險與信用風險。

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但高度集中于美元,而且美元資產又主要集中在美國。從投資品種和投資期限來看,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既有相當部分存入了美國商業銀行,也有較大部分購買了美國各類債券,包括美國國庫券、美國財政部中長期債券、聯邦政府機構債券以及美國公司債券等,此外,應該還包括少量境外美元資產。

美國一向將中國視為其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由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差異以及敏感的臺海問題,美國始終保持著與中國交往的距離,并將臺灣問題視作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時不時為難中國。在這一點上,我們尤其要提高警惕,盡可能規避外匯儲備存放地的政治風險。

當然,在投資期限結構上,我們也要盡可能分散風險。一般地,外匯儲備資產分布結構應在不同時期有所區別。比方,在國際環境動蕩時期,外匯儲備應多置放于銀行存款及變現程度高的短期證券上;在和平穩定時期,外匯儲備可以多一些放置于中長期品種上。

中新網11月17日電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報告稱,近三十年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報告顯示,改革開放30年,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加。每隔十年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都邁上新的臺階。1979年我國FDI總量只有8萬美元,1980年為0.57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34.87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60倍;2000年進一步提高到407.15億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長了近11倍;2007年我國的FDI達到了835.2億美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多。1979-2007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7754.2億美元,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2007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第6位,占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6.7%。

報告稱,30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來源于聯合國數據庫),只相當于當時世界第1位德國的3.7%;1990年,增加到286億美元,相當于當時世界第1位中國臺灣省的39.5%;2000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到16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相當于當時世界第1位日本的47.7%;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122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1979-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共增加15267億美元,年均增加526億美元。尤其是2000-2007年,共增加13627億美元,年均增加1947億美元。

央行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8088億美元。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124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總和。

從世界銀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來看,排在第57位的是越南,其GDP是712億美元,排在末位即第180位的是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其GDP是8700萬美元。如果將從第57位的越南一直到第180位的基里巴斯這124個國家的GDP加起來,總和是1759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這124個國家GDP的總和。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于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于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于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