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日本貿易赤字對日本的影響(日本經濟的崛起的原因????)

时间:2024-05-21 09:00:47 编辑: 来源:

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4.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戰后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很大部分就是來自于居民的高額儲蓄。而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的勤勞,使個人收入不斷增長入反過來促進了儲蓄的不斷增長,從而支撐著日本經濟長時間的高速發展。

5.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日本從1955年到1993年,一直是自民黨執政,沒有大的動蕩和波折,基本上保持了國內政局的穩定。

擴展資料

1、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強有力的國家干預措施。正是這種二戰前沒有得到切實發展且極不成熟的重工業在以后的20年得到充實和發展,才使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大國。

2、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培養國內科技力量。在制定了重化工業方針后,為促進發展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中,引進科技占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人明白,一個經濟上落后的國家,要想后來居上,必須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拿過來,作為自己前進的起點。大規模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不僅極大地推進了重化工業,也使日本的其化產業和后來的半導體、通訊等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3、不斷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積累。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從1778.4億日元增加到25546億日元,15年間增加了13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每年都在1,3左右,高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固定資產的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和化學這4個部門。

4、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日本系統引進美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并與本國的傳統經驗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高效率的企業管理制度。這一科學的、高效率的經營管理制度和先進技術被并稱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車輪。日本獨特的經營管理制度可概括為“三大神器”,即終身雇傭制;與學習相結合的年功序列制;企業內部工會組織。只要企業不倒閉,本企業職工就可以在本企業工作。而企業也關心職工的利益。職工工資可根據自己工齡逐年增加;企業不隨意解雇員工等等,形成了企業的凝聚力。使職工與企業利益緊密結合。

5、二戰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布局對日本極為有利。日本是自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除了淡水之外幾乎什么都缺乏。發展重化工業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燃料都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二戰后,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各國大力開發并出口資源,尤其是石油的大量開采引起能源革命。

日本為什么可以在二戰戰敗后短短幾十年迅速崛起,于至于經濟居美國之后,世界第二位?

————————————————————

日本的經濟體制

二戰后,日本一片廢墟,殖民地紛紛獨立,原有的財閥體系被盟國解散,剩余的軍艦飛機等軍用物資也被收繳一空,幾十年的工業積累毀于一旦。整個日本的經濟體系必須在這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從頭開始,然而,20余年后,日本一躍而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分析這段奇跡般的發展過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日本的經濟現狀。

戰后的日本,百業凋敝,極端缺乏資本,但日本并沒有開放市場,吸引投資,指望外國投資者解決問題,而是于1946年成立了經濟安定本部。也就是后來的經濟企畫廳(相當于中國的計委)。關于這個機構的性質,從經濟安定本部1947年的《經濟實相報告》可以看出個大概:"基于收集的資料和統計數字,把我國的經濟現狀向國民傳達,想要國民一起考慮和解決問題。每個國民需要像考慮自己的家計一樣考慮國家經濟",提出了"國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著名的口號,意思是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家庭開支都出現了赤字,以此號召全體國民團結起來共度難關,爭取國民理解和協助。經濟安定本部迅速宣布了一系列硬性的經濟管制措施,主要有四項:

1.基于"臨時物資需給調整法"的物資管制;

2.基于"物價統制令"的物價管制;

3.基于"金融機關資金融通準則"的資金管制;

4.基于"貿易等臨時措置法"的貿易管制。

四項管制,管死了企業的方方面面。而嚴格的金融管制和幣制改革則抹殺了一切貧富區別,無論是皇族、華族、財閥家族,還是平民,在劇烈的通貨膨脹中,每人每月只能從銀行提取500圓的存款(當時的工資約500圓),所有的存款、國債、社債、股份都在猛烈的通貨膨脹中化為廢紙。日本的上層能夠在經濟崩潰時與人民同甘共苦,而不是先富,這是我們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

主持復興計劃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派的經濟學家有澤廣巳,提倡"傾斜生產方式"。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拋棄利潤,產權等如今最熱門的概念,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煤炭,鋼鐵兩個行業,生產焦碳是為了煉鋼,煉出的鋼材又優先供給與煤礦生產相關的工廠,煤鐵兩部門循環擴大,最終恢復基干產業,為下一步發展做準備。在這個循環過程中,資金全部來自復興金融金庫(政府全額出資的國營銀行,任務就是向煤炭、鋼鐵、電力、肥料四部門重點融資)的貸款,由于工業部門沒有生產任何最終產品,也就無所謂利潤,帳面虧空由國家銀行印鈔票彌補,因此引發高通貨膨脹在所不惜。盡管這個煤鐵復合體在狹小的國土上濫采自然資源,不關心任何利潤,但經過數年艱苦的努力,日本再次在缺乏外匯的情況下重建了獨立自主的核心產業,最終能夠做到出口成套設備,進口原材料,在獲取長期利潤的同時保護了國家的資源。(日本的煤鐵復合體不是特例,歐洲戰后也有類似的煤鋼同盟。)

在重工業優先的國策下,整個日本的資源都被集中,服務于體內循環的重工業,消費品工業(輕工業)無法從重工業取得物資,被迫停產。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壓到最低,只能靠本土殘存的農業生存。農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使他們能夠承受低的糧食收購價格和高的稅收。糧食和極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統購統銷,按人頭配給,自由市場則被取締,每個日本人每天只有四支火柴的定額,一年才能得到一塊肥皂(《日本經濟白皮書》:"配給的實績,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個"),只有少量來自美軍基地的物資及一些隱匿物資能夠在黑市上緩解這種極度匱乏。這種匱乏不僅僅限于日本平民,而是基本平均的施加到整個社會,舉個例子,1947年10月,東京地方裁判所就有一名34歲的法官,由于遵紀守法,拒絕食用黑市的糧食,營養失調死亡。

嚴重的普遍貧困,并不能阻止日本人繼續實施經濟管制和政企不分的國策,1946年8月,經濟界成立了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連),它是戰前的日本經濟聯盟會及戰中的重要產業協議會的延續,這個團體包括了所有的大型工業企業、金融企業和高技術工業。1948年2月,在已經存在的行業協會、地區企業協會基礎上,進一步成立了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日經連),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也被聯合。日本的企業從此要受到統一的指導,至于這種聯合體更重要的作用,后面談日本政治結構的時候將會詳細論述。

2002年5月,大企業團體經團連與中小企業團體日經連合并,組建了新的經團連。會員總數1,623社、團體。其中,日本的主要企業1,306社、行業協會(如日本鋼鐵聯盟,日本自動車會等)性質的全國團體129個,地方性質的經濟團體47個。會長是豐田自動車的會長奧田碩,副會長則是新日鐵、三菱重工、住友商事、東芝、SONY等日本大公司的會長。

以上介紹的是日本戰后的應對措施,但在戰爭帶來的沖擊過去以后,這些政策并沒有作為臨時措施受到取締。而是成為了日本的一貫國策。主要的表現就是日本財閥集團的重建。日本戰前,幾個財閥家族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壟斷了大部分行業,戰后,財閥家族不再擁有股權,也被強制排除在管理階層之外,并禁止出任公職。但這種變革并不導向一個產權清晰,自由競爭的市場化經濟體系,相反,產權集中程度比戰前更甚,財閥壟斷轉向了政府壟斷。改革手段也不是采取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預為主。1946年日本政府強行從資本家手中征收了相當于GNP10%的財產稅,并通過金融緊急措施、農地改革等,在戰后猛烈的通貨膨脹中用紙幣贖買各種資產,到1947年,日本的財閥及非財閥系的主要企業,大部分股份被集中到持株會社整理委員會、閉鎖機關整理委員會、大藏大臣等政府機關的手中。等到重組結束,日本的大企業有國家股,個人股,各企業間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糾纏不清,同集團的經營者結成社長會,如金耀會(三菱)、五日會(三井)、白水會(住友),進行情報交換和協調行動,統一及調整集團意志,占有全部的經營權力。在這種體制下,根本不能指望個人通過買賣股權或參與股東會議來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

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的財閥家族被趕走了,但由于這些家族下屬的企業之間分工配合緊密,股權又多半被收歸政府,在短時間內,與原來的財閥企業相對應的大企業集團又紛紛出現,日本的經濟又重新被大企業集團所控制,與戰前相比,壟斷程度變本加厲,而企業股權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業相互持有,經濟體系距離理想的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遠。50年代中期出現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業集團,60年代初又形成了富士、第一和三和,共6大集團。日本的大銀行也歸屬各個企業集團,并且一一對應--三菱銀行、三井銀行、住友銀行、富士銀行、第一銀行和三和銀行。近年由于銀行不良債權問題進行了合并重組,剩下4大銀行,分別是三菱銀行、住友三井銀行、瑞惠(富士、第一)銀行和UFJ(三和)銀行。這些大型集團的成立,并非各個組成企業各自的獨立選擇,而是日本經濟部門統一的規劃所致。

大企業集團本身掌握了日本的核心資產,還能夠干預大量集團外企業的活動,進而掌握了整個日本經濟的脈搏。它們的主要控制方式有兩種:

1.利用金融進行投資控制和利用技術優勢進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業集團所控制的銀行為外部企業提供資金,戰前各個財閥銀行主要給本集團的企業融資,如今各個大集團銀行大約只有20%的貸款是提供給下屬企業的(傘下企業),這使大量的中小企業聽命于大集團,增強了大集團的控制能力。在高度成長期,日本企業的平均自我資本只有17%,據1993年的統計,企業的總資本中,私人股份僅占23%,個人大股東已經消失,剩下的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機關為中心的法人手中。政府對金融機關實行"護送船團"的保護,并進行"窗口規制"和"窗口指導",以統一計劃引導貸款的投向。近年由于銀行大量的呆壞帳,政府大量購買銀行股份或向銀行大量注入公的資金,事實上國有化。大企業的會長和社長,基本不擁有股份,而是由從業員逐步提拔上來的管理者,所有權和經營權徹底分離。

2.技術優勢控制是指以大企業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廠、合作工廠等中小企業群。大企業不斷挑選中小企業進行間接控制,通過持股、金融援助、人員派遣等進行經營指導,特別進行質量管理等技術指導,還把它們編入自己的經營計劃。特別培養,比較典型的有日產的寶會,豐田的協豐會,三菱和川崎重工的下請協同組合等。

當然,鑒于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結合之緊密,兩種控制方式并沒有被嚴格區分,例如大集團的下屬銀行采取一種被稱為"系列One set支配"的獨特投資政策,對新興產業進行成龍配套的投資,便于系統地利用外國技術,中小企業只是在名義上才享有經營上的獨立性。

日本即是資本主義又是社會主義,又兩者都不象,可以稱為會社主義或企業主義(引自《日本經濟史[2002年版]》)。日本整是一個會社(企業),叫"日本株式會社"。下面的圖引自《日本經濟入門[2004年版]》,這本書從1985年開始,一年一版,是日本大學經濟專業的參考書。此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