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粵興盛貿易有限公司(老板一詞的來歷?)

时间:2024-05-03 20:50:59 编辑: 来源:

造市容市貌。

從1927年起,對全市進行較大規模的市政建設,開辟和拓展街道,修筑地下水道,安裝路燈,建樓房,筑長堤,興公園。

先后把新隆街、新市街、曾花街、蓮平路、興寧路、長堤等處的平房拆除,拓街道,并沿街興建底層作商店,上層作住宅的2~4層帶騎樓的樓房:在常安路還興建4 ~ 6層樓宇。

1928年,市促進委員會成立,用民間募捐的辦法,集資20多萬元白銀,修筑魚欄(即今竹排頭)至聚源路口的長堤,全長1. 80公里 。

同時,續修常安路和釣臺路,擴寬太平、塘步新市、寶善等13條馬路,總長3658. 54米 。

在商業區東面,先后形成了仁和里、覺魂里、興平里、桃源坊等住宅區.在江門河南岸,逐步形成了紅門樓、華慶里等10多個住宅區。

這些住宅區建筑多有規劃,比較整齊劃一,大部分是2層,也有平房和少數3層樓。

民國 21 年初,江門撤銷市建制后,新會縣 *** 機關遷到江門,又大興土木,拆建房屋,整治馬路。

縣 *** 成立襄辦處,采取 *** 與街坊協作形式,繼續修筑長堤沙仔尾路段,同時還修筑紫菜、紫坭、紫沙、羊橋、象溪、葵尾、倉后、上步、浮石、鎮東、竹椅、永安、新華、聚源、攬鼓、新椰等33條馬路。

馬路寬一般為6~1 4米 ,瀝青或混凝土路面。

至民國38年解放前夕,全鎮有主要街道46條,總長14. 67公里 ,其中行車道總面積12.89萬平方米,多為混凝土路面,不過因年久失修,路面坎坷不平,排水不暢。

江門建市后經過大力整治,徹底改變原江門鎮的舊貌,以新的形象出現在五邑地區。

三是經濟躍上了新臺階。

建市后的江門,境劃擴大,人口驟增,據1930年統計,江門有住戶15077戶,人口81874人。

市場更顯繁榮,有“小澳門”之稱。

其時,交通運輸發達,形成以水路為主,鐵路、公路為輔的運輸網絡,僅江門至香港每天對開客輪6艘,江門港成為廣東省僅次于廣州的第二大內河港。

民國初期,盡管政局動蕩,但江門商業乃十分興旺。

尤其是成為省轄市后,各地客商紛至沓來,四鄉小販絡繹不絕,至1932年,共有商戶3000家。

其中,綢布50多家,百貨文化用品60多家,五金電器顏料化133家,糖煙酒茶業50家,牲口屠宰及燒臘業59家,水產業24家,酒茶旅業17家。

由于商賈云集,貿易活躍,金融行業也蒸蒸日上,全市共設有5家公立銀行,4家私營商業銀行,50多家銀號(錢莊),10多家當押鋪和保險代理機構,分別辦理江門、新會、高明、鶴山、中山等地的金融業務。

江門海關在民國ZI年的管轄范圍擴大至廣海、石歧、陽江、崖門、水東、三峽海;分所有電白、博賀、都斛、閘坡、北津口共5處。

但進出口貿易受到世界性經濟危機及日本加緊入侵中國的影響,漸趨衰落,至民國25年,進出口貿易降至197.39萬美元。

從1939~1945年日本軍占領江門7年期間,百業蕭條。

抗戰勝利后,工商各業日漸恢復和發展,先后開辦了電池、玻璃、制糖等輕工企業,國內商業進出口貿易、金融保險、影院舞廳、賭場妓寨等生意興隆。

當時,江門雖是一個3萬人的小鎮,卻沒有電信局、郵電局、航政局、商檢局、僑務局等管理機構;廣東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等公立銀行仍在江門設有分支機構,開通了水路客運線34條,公路客運線5條,還開辟了水上飛機穗江客運航線,呈現繁榮景象。

民國37年至解放前夕,由于 *** 反動派在政治上失掉民心,在經濟上瀕臨崩潰,使江門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但它仍不失為粵中地區的對外通商口岸、批發市場、交通樞紐和金融、郵電、僑務中心,新聞、醫療、娛樂文化事業仍保持領先地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