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給學校買粉絲留言怎么寫(環衛工人)(2019年高考作文最美素材7篇)

时间:2024-05-03 11:34:24 编辑: 来源:

2019年高考作文最美素材7篇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

1.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創新的魅力

2. 李詠辭世,鍵盤俠可有悔意

3. 讓忙碌變得充實

4. 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

5. 師生互動,一次規則和公平的示范課

6. 愿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

7. 打動我們的是值得銘記的生活

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本周,離去的不僅僅是燕子,還有我們熟悉的人:李詠意外去世,讓世界驚愕,促使我們反思生命,也正視生命。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的意外走紅,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總有美好,年輕的生命能裝扮世界,老驥伏櫪也能發出光和熱。期中考試馬上要來了,同學們你們本周有進步嗎?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創新的魅力

“一排一排的漂亮姑娘,我連看都不看一眼,沒有半個月就跟別人談戀愛了”“他說天不亮就起床了,還種那個鬼‘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種這個水平,我絕不會寫詩”……隨著一段課堂上講解元稹、陶淵明等古詩的視頻合集在網絡上流傳,62歲的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出人意料地成了“網紅”。特別是其幽默生動、充滿“魔性”的講解風格,不但被學生認為是“大學課堂里的一股‘泥石流’”,還令很多網友紛紛點贊,甚至有人表態“想去上學了”。

只要上網看幾段戴建業老師視頻,想必諸位也會認同上面的評價。雖然老先生滿口的“漢普”的確使一些字句不那么容易聽清楚,但從視頻中的陣陣笑聲不難猜測,大多數時候這并沒有影響到課堂效果。回想一下我們以前的古詩詞課,除了背誦,大多數精力都在“揣測”作者的中心思想吧,也就難怪戴教授的講解讓人耳目一新了。這不禁還讓人聯想到當年央視百家講壇上的另一位大學教授易中天。操著同樣不甚標準的普通話,講述的都是古代文學的內容,卻都同樣受到了公眾的歡迎。可見,哪怕是講者和聽者的交流不一定的順暢,傳統文化在今天也不是沒有市場,同樣可以讓人聽得欲罷不能,會心一笑。

從其學生和網友們的評價中不難看出,戴建業教授的古詩講解之所以具有“魔性”,關鍵是其生動幽默的講課風格。他說,自己講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跟學生“真誠地聊天”。反映在語言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自然是很多對古詩詞內容口語化的、段子式的講述,而不是照本宣科、陳詞濫調。這更切合新一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從而使聽者倍增親近感。有了這種親近感,就傳達給聽者一個重要的信號: 講者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輸,而是在與聽者平等地交流。這首先是一種形式上的“真誠”。

除了語言的幽默,更重要的“生動”在于,通過故事化的敘述,尤其是很多“換作我會怎么樣”的內容,講課人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營造了一種具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也就拉近了與聽者的距離,讓人聽得津津有味。這是內容上的“真誠”。 人們學習傳統文化,不單單是為了會背會讀會講一些詩詞故事,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古人之道和做事邏輯,將之投射到今人的一言一行上,在對比中對接古與今,從而去發掘、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養分。 聽聽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實際上也遵從了這樣的邏輯。

固然,人們不能苛求每一位老師都用這樣的講課方式。不過總結這種講課風格的“魔性”,關鍵在于從語言表達到內容上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從而激起了聽者的興趣,這代表了文化創新的魅力。戴建業教授說:“我用這樣的方式講課,是希望所有愛詩歌的人不是*大家學習,而是讓人欲罷不能,這樣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就會提高。”如果說創新對文化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激發興趣,讓人們關注傳統文化。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傳承呼聲越來越響亮。從易中天品三國到戴建業“魔性講古詩”說明,使“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哪怕是一堂課、一件文物,只有不斷創新面向現代人的表達交流方式,拉近古人與今人的距離,實現跨時空對話交流,才能在人們心靈的共振中打通和延續文化血脈,傳承優秀文化基因。

李詠辭世,鍵盤俠可有悔意

昨天,央視原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的一條微博瞬間擊潰了網絡。微博稱,她們一家帶著李詠赴美抗癌17個月后,“永失我愛”。消息來得太突然,很多網友無法接受。而更讓人無法原諒的是,在治療期間,李詠一家還被造謠移民美國,言語中不乏諷刺和謾罵。

如今,移民傳聞隨著李詠的溘然長逝不攻自破,在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網絡暴力的可怕。

不知過去的17個月中,李詠一家在美國為其治療癌癥時,面對造謠中傷,心里是一種什么滋味。想必是嘴角的一抹苦笑,是心里的一股委屈,抑或只是一聲嘆息。面對莫名其妙的指責,哈文只是簡單而又果斷地回了一句“沒有”。這或許是“不計較”,或許是“顧不上”,但并不代表這份傷害就不存在。哈文的好脾氣,或許也只是一種無奈和無力罷了。

相反,網絡暴力往往比硬暴力更具殺傷力。前不久,在最新一季的《奇葩說》中,面對“鍵盤俠到底是不是俠”的辯題,辯手陳銘爆料他在六一兒童節曬女兒照片時,被網友留言:“這個孩子丑得,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一向溫文爾雅、以好脾氣著稱的陳銘愣是沒控制住情緒。或許在那位網友看來,這只是一句吐槽,但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李詠突然去世,給外界造成的反應明顯是震驚的、同情的、惋惜的。我們甚至不排除當時指責、謾罵李詠移民的網友,此刻也加入了蠟燭與合掌的緬懷中。只是不知他們心中,是否有些歉意和懺悔泛起,更不知他們是否會在此后的網絡言行中,是一如既往地惡語傷人,還是多一些冷靜、明辨和思考。

因此, 我們也能夠明顯分辨網絡暴力,它們和正當的、正義的網絡表達區別在于:不分事實,聽風是雨;不論是非,只講情緒;不思后果,只圖痛快。它們自以為躲在屏幕后面無須負責,它們自以為“人微言輕”影響不大,但眾人都這么想,網絡暴力便如千流匯海,惡浪滔天。

隨著移動互聯網愈發深入社會生活,網絡暴力也正越來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負能量。隨手一句留言,它們或許沒有車禍那么觸目驚心,沒有自然災害那么簡單粗暴,沒有兇徒那么面目可憎,但卻往往傷人于無形,直入肺腑,影響深重。

李詠已逝,所謂的“移民原罪”也煙消云散,但正義不該止于*大白。一些習慣于施加網絡暴力之人須要反思:在鍵盤上敲出的每一個字,都意味著責任。當它帶著鋒利的刃口,在輿論場肆意飛舞的時候,那不是什么“作品”,而是在“作秀”的同時,很可能還在“作案”。

讓忙碌變得充實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凌晨3點不回家》的網文引發網友共鳴。現代生活中,忙碌,的確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態:“白加黑”“五加二”,工作總干不完;忙應酬,忙補課,周末也不得閑;即便是休假游玩,也常常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或許有些夸張,但生活節奏也免不了是爭分奪秒、應接不暇。

在很大程度上,忙,是奮斗,是拼搏,是馬不停蹄向夢想前進。 在每一本時間管理的“攻略”上,都不會有人教你不勞而獲。縣委書記廖俊波,把車子、飯桌、工地當作辦公室,每天工作到深夜;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馬冬晗,將每天從早上6點到午夜1點的學習計劃細致到分鐘;鄉村醫生賀星龍,18年間出診17萬次,摩托里程足以繞地球10圈……在與時間賽跑的路上,沒有人可以不奮斗就到達終點,沒有人可以不忙碌就收獲幸福。無論是一心為民,還是獻身學術,以夢為馬,忙碌就能讓人變得充實。

在我們棲居的城市,隨時都有人在工作。當“夜班人”“熬夜族”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回家,便利店營業員、環衛工人早已開啟了新的一天。24小時“不打烊”,為城市帶來了故事,也平添了不少魅力。吆喝的小販、值班的警察、開夜車的司機……忙碌的人們激活了城市運行的機理。盡管城市也面臨交通擁堵、住房困難等問題,但忙碌意味著進步空間巨大,當勤勞努力的個人組成干勁沖天的群體,每個城市的未來都值得期待。

就國家而言,忙碌是發展活力的表征。從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30年不懈治沙的“庫布其模式”,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每一步,無不是由行動者的汗水創造出來的。如今,早高峰的北京地鐵4號線以1分43秒的發車效率將一批批上班族送達崗位,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日夜不停,一艘艘巨輪把貨物運往五大洲,這是中國活力的生動注腳。中國快速發展,離不開地區互相比照你追我趕,離不開企業奮發圖強鏖戰商海,更離不開個人爭分奪秒增長才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方能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不過,就有些人而言,之所以忙忙碌碌、片刻不息,不見得是選擇了遠方,也有可能是選花了眼。在現代社會,人們看似從重復勞動中被解放出來,但物質的豐富、生活的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手機、汽車減輕了溝通之苦,但網絡社交、保養停放令人傷神;成為健身達人、追劇狂魔、手游玩家也是讓人勞神的“小目標”。五顏六色的生活,是時代進步的饋贈,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忙碌的源頭。稍不小心,朝著目標闊步而去的忙碌,就會變成無頭蒼蠅式的庸碌,甚至帶來低效混沌的“拖延癥”。所以,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忙得充實、忙得有效,讓忙碌真正加快前進的步伐?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看不見終點的奔跑,片刻不停才不會掉隊。事實上,在每個城市不舍晝夜的“接力跑”中,個體雖要以國家社會的宏大敘事作為參照,卻不用獨自跑完全程。即便忙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忙不應占據生活的全部。 正如反復折疊的鐵絲必然會斷,切莫讓忙碌拖垮了身體。既要在忙碌中提高效率,把刷手機、侃大山等無謂的忙碌剔除出去;也要找到忙碌的節奏,慢一拍,喘口氣,養精蓄銳,重整旗鼓,明日的賽程會更自如。

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

“5分鐘讀完一本名著”“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10分鐘帶你了解歷史”……類似的短視頻節目如今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從點擊量和點贊量看,受眾不少。顯然此類節目擊中了人們的痛點: 一方面渴望文化與娛樂,一方面沒有時間或者舍不得花時間,于是能夠“速成”的辦法就格外受歡迎。 但是,這種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會讓你欲速不達、南轅北轍——時間和精力沒少花,但收獲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點當然是快,但代價是剝離了豐富的內容,只剩下光禿禿干巴巴的幾條梗概。看了這些節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脈絡、記住幾個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豐富的細節、細膩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與你無緣了。有的人覺得名著篇幅太長、內容艱深、閱讀門檻比較高,于是看這些視頻版的“縮寫本”聊備談資,更有人連電影、電視劇都要用3分鐘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現與流行并非今日始,但顯然,互聯網使快餐文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