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1914上海外灘處于什么環境(秋天比春天好的辯論稿)

时间:2024-05-06 00:57:50 编辑: 来源:

上海兒女開埠后第一次崛起于世界東方的足跡,可遺憾的是現在已作為金融家俱樂部,一般平頭老百姓是走不進了。不過在周邊的外灘源圓明園路走走也是不錯,小塊深色九龍清花崗巖路面,一側是真光大樓、蘭心大樓、女青年會大樓、安培洋行和光陸大戲院等8幢精典建筑,東側是教堂、綠地和半島酒店。想到原本矗立此處的文匯大樓,為了恢復外灘源原貌,一幢僅建十來年的幾十層大樓說拆就拆了,可見當時主政者的魄力。不難看出這片將是上海最為時尚、典雅的街區、同時也給蘇州河文化注入點了富貴氣。你看,雅致的步行街,將城市綠地與沿街精美的歷史建筑渾成一體,徜徉其中,不僅能享受優美的景觀環境,還能感受外灘源獨特的歷史文化氣息。比時尚新天地來得寧靜又不失品味。

        四行倉庫位于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為光復路117號。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創建于1931年,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 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后,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率領著四百余名熱血男兒,據守在四行倉庫里,與進攻的日軍打了四天四夜,擊斃日軍200多名,傷敵無數,以血肉之軀筑起的銅墻鐵壁,阻擋了日軍的進攻,成功掩護了國民革命軍第十八師向西撤退,四行倉庫也成為抗戰歷史上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標志。經過歲月洗禮,現在的四行倉庫外面看上去十分樸素,里面是一個陳列館,也是上海的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蘇州河對岸,就是原福新面粉公司廠房及倉庫。門牌上清晰的寫著光復路423 號—433 號幾個大字。建筑很有特色,為磚木結構的二至三層樓,坐北朝南,清水紅磚頭外墻,木質立柱,樓面木板構筑,十分漂亮。許多人喜歡徒步一層一層地從一樓走到六樓的西餐具廳,進老倉庫仿佛有一種進時光隧道的感覺。這里現在是一個藝術園區,可以看展覽和表演。1912年,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于光復路423 號—433 號合資創辦福新機器面粉一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面粉緊俏,榮氏兄弟獲得厚利,至1921 年已發展到8 個面粉廠。“兵船”牌是我國商標注冊史上的第一號注冊商標。

位于南蘇州路1307號的這棟建筑物頗有歷史,是上海黑社會大亨杜月笙的私家倉庫。這幢建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物遺產保護獎”中國地區唯一獲得此殊榮的老倉庫建筑。 具有上海近代建筑的精華特色,而今被政府規劃為南蘇州河創意產業園,周邊藝術氛圍濃厚,環境時尚古樸。現在底層的門面房開著個“骨瓷”店,里面環境清雅,東西也十分漂亮,就是有點小貴。不過很小資,喜歡的話進去看看也不錯。

南蘇州河畔的西藏路橋邊一座英式老倉庫----1929“衍慶里”至今清晰如初,據說是老上海灘地產大王周純卿的產業。衍慶里石刻的弄名,為蒼勁有力的魏碑體,它屬于早期石庫門弄堂。它好似一位時間老人,目睹著上海灘的巨變:中國第一家煤氣公司的誕生、“八一三事變”時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對日軍的浴血奮戰、迎接大上海的解放和新生、改革開放以來的翻天覆地變化...它記載著蘇洲河的滄桑變遷歷史。承載著水岸文化傳承的責任。如今經過精心打造重新改造的“衍慶里”英式文化創意園將保留歷史的古跡,并融合現代氣息的人文景觀,將歷史與當下完美的融合成一個整體,置身其中將給您創意的靈魂增添穿越的力量與靈感!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梁。由于處于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現在的外白渡橋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于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筑之一。[1]在上海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里,外白渡橋仍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橋便是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河濱大樓位于(河濱大樓)。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1935年竣工。,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鋼混結構八層(現11層),坐北朝南,現代派風格。依據不規則地形,平面作連續“∽”形布置,不僅與沙遜洋行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決了大樓地處一塊東寬西窄的狹窄地帶,設計中較難處理的通風采光問題。沿河立面通過內陽臺與開小窗的墻面形成虛實對比。

中間拐角處頂端建八角形塔樓。墻身采用大塊防火海綿磚。地下室有長15.5米、寬9米、深2.1米的溫水游泳池。樓前有約150平方米綠地。

大樓為上海單體建筑總面積最大的公寓住宅樓(時稱亞洲第一公寓),其“∽”平面形設計絕無僅有,建筑四面臨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國電影協會、雷電華影片公司、聯美影片公司等影業機構,均租用該公寓設立機構。今大門口尚留有“E.D.”(新沙遜洋行 Elias David Sassoon 的縮寫)字樣。由于大樓的猶太背景,1938年,上海猶太難民接待站設此。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河濱公寓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上海郵政博物館位于四川路橋北堍北蘇州路276號,原名上海郵政總局。上海市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之一上海郵政博物館1922年由協澄洋行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在原集美里地塊上建造,1924年11月竣工。曾列為當時上海十大建筑之一。地址在虹口區天潼路395號(入口1)/虹口區北蘇州路250號(入口2,此門周日不開)。上海郵政博物館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建筑——上海郵政大樓內,以翔實的史料和實物,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郵政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Broadway的音譯)大廈,1934年由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現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

浦江飯店原名禮查飯店,始建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是中國第一家西商飯店。飯店坐落于上海著名地標外白渡橋東側,占地面積458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563平方米。現有各類客房134間,餐位400個。

一九零七年(清 · 光緒三十三年),擴建為具有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巴洛克式建筑,其建筑大體可分為黃浦路樓、金山路樓、大名路樓、中樓和交易大廳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在建筑結構上連成一體,并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格,它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西商飯店,也是中國及遠東最著名的飯店之一。雖經歷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變遷,但仍然保持著其原有的建筑風貌和歷史痕跡。她猶如一幢歷史豐碑昂然屹立,疊影出上海變遷的縮影。

有關上海的知識大家知道多少?

弄堂小餛飩,我感覺是比較正宗的上海味道。限量供應的小餛飩,11點開張,12點半基本賣光,得趕早,還必須排隊。小餛飩非常的奢華,蔥花紫菜蛋皮,一樣都不少,加上豬油的脂香,吃口特別好!小餛飩都是手工捏的,吸飽了湯汁,肉餡更加鮮美。湯底是骨頭湯,有多好吃,真的只有吃了才知道!

抗日英雄人物事跡

抗日英雄的英雄事例

抗日英烈之戴安瀾將軍

1904年生,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無為人。幼年曾就讀于私塾和公學,1925年1月入黃浦軍校第三期,次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先后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38年,在臺兒莊對日作戰中,因戰功卓越晉升為第八十九師副師長兼第三十一集團軍干部訓練教育長。1939年升第二百師師長,授予陸軍少將軍銜。

1942年初,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要求,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援緬軍)。同年3月,戴安瀾率所部萬余人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在東瓜戰役中,他面對數倍于己的日軍,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在十多天激烈的東瓜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孤軍奮戰,擊斃敵軍5000余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美國官方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并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對此的贊譽是:中國軍隊的黃浦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重慶的報紙稱東瓜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英國的《泰唔士報》稱之:“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

4月24日,戴安瀾所部在奉命收復棠吉的戰斗中,他親臨前線指揮,戰斗異常激烈,隨從副官受傷,一名衛士犧牲。戰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報傳來,不僅使中國遠征軍以極大的鼓舞,而且也使東線戰局的轉危為安有了希望。戴安瀾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各家報紙上。

由于日軍迂回包抄,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圍。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軍重兵伏擊,戴安瀾親臨前線指揮。激戰兩天后,全師傷亡慘重,戴安瀾胸腹兩處中彈,還是突出重圍。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瀾的傷口感染惡化,5月26日行至孟關(即茅邦)時,以身殉國,終年38歲。

戴安瀾去世后,全師悲慟萬分,他們含著淚砍伐樹木,制成一口棺木,將將軍的遺體入殮,并由所部五九八團虎櫬回國。在鄭庭芨的帶領下,該部于6月2日沖破日軍最后一道防線,于6月27日到達云南騰沖。在滇緬邊界,一位老華僑得知戴安瀾將軍去世的噩耗后,專程趕到部隊,將一口為自己準備的楠木棺材獻出,以供戴將軍成殮。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由國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祭,全國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當地軍民一萬余人參加了公祭儀式。李濟深在悼詞中說道:“戴故師長為國殉職,其身雖死,精神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模范!”

國共兩黨的領導人也紛紛送來挽詩、挽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職給予極高的評價。

毛澤東在挽詩中寫道:

外侮須人御,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在送的挽詞中寫道:

黃浦之英,

民族之魂。

會后,戴安瀾的靈柩暫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蕪湖市赭山公園的小赭山南麓。美國國會授權總統羅斯福,在戴安瀾去世后,向他頒發了美國軍團功勛章。羅斯福在簽署頒發勛章的命令中寫道:“戴安瀾將軍于1942年同盟國在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國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同年12月,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并批準戴安瀾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抗日英烈之佟麟閣將軍

佟麟閣(1892—1937),河北高陽人,中國抗日英雄。

出生于農民家庭。1908年,在高陽縣衙任繕寫員。1912年,投筆從戎,參加馮玉祥部隊。1914年,任馮部陸軍第十六混成旅一團三營連長,駐陜西。1915年,入四川,后轉戰駐扎河北、江西、陜西、河南等地。曾任陸軍第十一師步兵二十一旅旅長、陸軍三十師師長。1925年,任馮部國民軍第一師師長。1926年,兼任隴南鎮守使。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