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核心(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是誰提出的?)

时间:2024-05-19 01:29:28 编辑: 来源:

復下去,收入增加將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相反,當輸入商品和勞務時,對外支付貨幣,使收入減少,消費也隨之下降,國內生產縮減,收入減少……因此,只有當對外貿易為順差時,才能增加一國就業量,提高國民收入。此時,國民收入的增加將為投資增加和貿易順差的若干倍。

外貿乘數效應很直觀地說明了對外貿易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一個國家出口的增加就如同經濟體系中任何其他的支出增量一樣,通過乘數效應使就業機會和國民收入得以成倍的增加,對于需求不足的國家尤其如此。盡管現實中出口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極為復雜,受制于許多正相關或負相關的因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出現出口增加導致國民收入下降的特例,但最具普遍意義的仍然是出口的積極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出口作為一種有效需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直備受各國重視,并被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對外開放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逐步一體化,這種一體化的過程使我國的對外貿易額快速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把凱恩斯的“乘數理論”應用到對外貿易中,認為一國出口額的增加,同投資額增加額一樣,也能起到增加國民收入的作用。該理論解釋了外貿順差(出口大于進口的差額)對國民收入增加存在著倍數效應。現在人們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外貿出口所增加的國民收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機制是由于出口商品生產決定了國民收入的分配,國民收入的分配效應又通過對商品價格、消費者對進出口商品需求偏好的差異來影響經濟增長。由于出口產品使用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而出口產品的價格會因國際貿易而上升,這樣不同產品出口所導致不同利益集團的工資收入、向國家提供的利稅不同,如果出口收入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對國內商品有較高消費傾向的利益集團,那么就會擴大國內商品生產的需求,縮小貧富差別。如果出口收入分配有利于對進口商品有較大需求的利益集團,那么,國民收入向外支付擴大,國內貧富差別也會擴大。當然搞低收入階層的儲蓄傾向不同,如果出口收入分配偏向于高收入者,則易于資本的形成,從而通過要素積累促進經濟增長。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是誰提出的?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是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凱恩斯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它試圖把對外貿易與就業理論聯系起來,從增加就業,提高國民收入角度說明保護貿易的重要性。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0-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用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解釋超保護貿易政策

您好!

凱恩斯主義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

凱恩斯把反映投資增長和國民收人擴大之間的依存關系稱為乘數或倍數理論。它的意思是說,新增加的投資引起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加,從而引起從事生產資料的人們(企業主和工人)的收入增加。他們收人的增加又引起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又導致從事消費品生產的人們收入的增加。如此推演下去,結果由此增加的國民收人總量會等于原增加投資量的若干倍。凱恩斯認為,增加的倍數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傾向越大,增加的倍數越大。倍數即乘數的公式為:K=1/(1-邊際消費傾向)。

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論的背景及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第8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和變動

一、凱恩斯革命

1. 薩伊定律,

薩伊定律的主要內涵:提供產品銷路的,實際是其它產品的生產,即"供給自行創造了需求"。薩伊認為:產品的供給總數必然與需求總數相等,因為需求總數只是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總量,因此,那種認為市場會普遍過剩的觀點,顯然是十分荒謬的。

2. 凱恩斯革命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國家爆發了一場無法阻止的經濟大危機,而傳統經濟學卻無法解釋這一生產過剩的現象。1936年,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創立了一整套嶄新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給傳統經濟學理論畫上一道休止符。凱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現實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危機。他主張用擴大總需求的方法來擴大就業來帶動經濟總量的增長。這種與以往經濟學家們的不同的觀點和主張被稱為是一場革命,史稱"凱恩斯革命"。

二、總供給、總需求

1. 總供給(AS)是指社會的總產出,即全社會在不價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總量。總供給函數表示總產量和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即全社會愿意并能生產的商品數量和價格之間的關系,AS=AS(P)。總供給曲線是表示產量和價格水平的各種不同組合點運動軌跡。它們之間是正向關系。

2. 總需求(AD)是全社會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問總量,Y=C+I+G+(NX)。

總需求函數是指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上,全社會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總量。

總需求曲線是條表示總需求量和價格水平的各種不同組合點的運動軌跡。它們之間是反向關系。

三、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當經濟的總供給等于總需求時,經濟就決定了這一時期的實際產出、就業水平、利率水平和價格水平(見圖8-1)。

四、有效需求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來解釋失業和經濟危機。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時的總需求。總供給=消費+儲蓄+稅收+進口。因為本國的進口表示國外廠商的供給。總需求就是一定價格水平下的總支出,因為支出代表對一定產品的購買。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本國出口。凱恩斯認為,在現實經濟中,總需求往往小于總供給。

圖8-1

凱恩斯將這種現象稱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三條永恒的心理規律,抑制著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增長:1、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雖然消費隨著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費總比收入增加得慢。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3、出于交易、謹慎和投機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動偏好"的心理。費需求不足使得儲蓄增加,投資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儲蓄將其轉化為投資,結果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五、消費和儲蓄

1. 消費是總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收入。凱恩斯認為:隨著收入的增加 ,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費和收入之間的這種關系稱作消費函數或消費傾向。C=C(Y)=a+bY

邊際消費傾向(MPC)是指增加的一單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費部分的比例。MPC= □C/□Y

平均消費傾向(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在收中的比率。APC=

2. 儲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費的部分S=S(Y)。儲蓄隨收入增加的比例遞增。

邊際儲蓄傾向(MPS)是指增加的一單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儲蓄部分的比例,MPS= □S/□Y

平均儲蓄傾向(APS)是指一定收入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其公式是:

APS=S/Y

六、乘數效應

乘數(K)概念最初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卡恩在1931年提出的,后來被凱恩斯加以利用,用來說明收入與投資的關系。投資乘數是指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變化的比率。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投資乘數呢?這與全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有關。什么是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呢?經濟學上一般認為消費與收入之間存在依存關系,隨著收入增加,人們會增加消費支出,邊際消費傾向表示增加或減少每一個單位收入會使消費量變化多少。邊際儲蓄傾向表示增加或減少每一個單位收入會使儲蓄量變化多少。

K= 1/1-MPC=1/MPS

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也有加倍擴大和收縮的作用,這是因為,稅收影響著消費量,消費量影響著投資量,投資量通過投資乘數對國民收入產生 影響。由于這個傳導機制,使得"稅賦乘數"的數值比"投資乘數"要小,小的幅度恰好為一個邊際消費傾向因子。即稅賦乘數=邊際消費傾向*投資乘數。一個國家的凈出口也會帶來國民收入的倍數增長這被稱對外貿易乘數。什么是凈出口呢?就是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對外貿易乘數與邊際進口傾向也有著密切關系。邊際進口傾向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購買進口商品的比例。

由上述可見,通過自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的變動能夠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和減少,社會邊際消費傾向、邊際進口傾向的大小(如果是可變稅率,則還要包括稅率)影響上述總需求變動所能引起國民收入變動的幅度。

七、失業和通貨膨脹

1. 失業是有勞動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現象。西方學者通常把失業分為三種:第一種,磨擦性失業具有 暫時性和無法避免的特點。第二種,自愿性失業是由失業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社會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第三種,非自愿失業,指失業者雖然愿意接受現有工資和勞動條件,但仍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種失業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是政府有責任予以消除的失業。所謂充分就業,是指經濟社會中不存在非自愿失業,即在一定貨幣工資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找到工作的狀態,充分就業仍然包括失業,一般把4%的失業率作為充分就業的失業率。

2. 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的普遍的上升過程,或者說貨幣價值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的下降過程。

八、凱恩斯的需求管理

為了促使總需求與總供給在充分就業的水平上實現均衡。凱恩斯開出了如下經濟"藥方" :1,赤字財政預算。凱恩斯提出 過他的"公債哲學":首先,公債債務人是國家,債權人是民眾,國家與民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欠民眾的錢就是說自己人欠自己的錢;其次,只要政局穩定,政府的債務償還應有保證,不會導致信用危機;最后,政府的債務主要用于發展經濟,經濟發展后,政府就有能力償還債務。在此基礎上,他極力主張政府擴大支出,進行各種投資,刺激投資欲。

3,福利措施。凱恩斯認為向富人征稅再救濟給窮人,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富人的錢越多,儲蓄的錢就越少,而征稅后儲蓄會減少,再救濟給窮人,使之用于消費,從而會擴大消費需求,刺激生產,實現充分就業。

凱恩斯的以需求管理為中心的一整套政策主張,在戰后西方各國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采用;其在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力、擴大就業、平緩經濟基礎周期性波動、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確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凱恩斯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使用的,凱恩斯的藥方也并不是百病皆治的神藥。

買粉絲://買粉絲.shtvu.e.買粉絲/買粉絲ntinue/買粉絲llege/gsgl/買粉絲class/jjxgl/nrdd_8.htm任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紀20年代已出現有效需求的概念 。1820 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政治經濟學原理》,提出由于社會有效需求不足,資本主義存在產生經濟危機的可能。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這一原理是凱恩斯就業理論的出發點,是凱恩斯理論的核心。也被譽為西方經濟理論的“凱恩斯革命”。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

凱恩斯認為,企業雇傭一定的就業量,總要求達到一個最低的預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潤。這就是企業對這個就業量所生產的全部商品擬索取的價格。從全社會來看,這就是商品的總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