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世界糧食貿易有哪些特點(世界小麥種植分布特點是什么)

时间:2024-05-16 07:53:40 编辑: 来源:

形式并存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在資本主義國家,各種股份公司和多國或者跨國公司得到迅速發展,資本的股份化、社會化成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突出趨勢。社會主義國家在堅持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對公有制實現形式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尋求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市場經濟需求的公有制實現形式。

3.國有經濟的地位、結構的調整與改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國有經濟的比重都在縮小。當前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東歐中亞國家,都在推行“非國有化”。國有企業的存在及其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分布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社會化決定的,它的存在、發展都應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變化而變化。

4.企業的現代化改造

這包括以股份制為核心的企業組織形式的改造、企業的兼并和重組、企業管理方式的改變,等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兼并浪潮在全球風起云涌,目的是加強聯合,優勢互補,鞏固壟斷地位。

5.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

社會保障制度起著保持社會穩定和減少震蕩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西方各國的長期重視并不斷加以完善。但上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公共開支的不斷上漲,目前各國都把社會福利制度作為改革的重點,主要做法是實行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結合,使社會保障制度更加靈活多樣。

八、跨國公司的作用

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最重要的非國家行為主體,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同時進行經營活動的公司企業,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國外設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經濟舞臺上集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體。

近年來,跨國公司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對外投資速度大大加快;內部組織管理方式進一步調整;采取更為靈活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是一浪高過一浪的企業兼并浪潮。通過聯合與兼并的擴展,跨國公司有效地擴大經營規模,降低成本,控制銷售渠道,增加市場占有份額,使自己成為經濟領域里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世界小麥種植分布特點是什么

世界小麥種植分布有其特點,那么你們知道世界小麥種植的分布特點有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世界小麥種植分布特點,一起來看看。

世界小麥種植分布特點

世界種植小麥的國家很多,但產量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烏克蘭、哈薩克、阿根廷等國家,這9個國家小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0%多。在這9個國家中,中國是惟一總產量超過1億噸的國家,達到1.26億噸,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為9000萬噸左右、美國和俄羅斯,2014年美國5800萬噸,俄羅斯5100萬噸,法國小麥產量3600萬t,澳大利亞為2550萬噸,2014年加拿大2750萬噸, 巴基斯坦為2450萬噸,烏克蘭2000萬噸,哈薩克1450萬噸、阿根廷1000噸。

供給呈下降趨勢,需求呈剛性增長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庫統計,世界小麥常年產量為5.8億噸左右,占谷物總產量的28%。但近幾年由于世界小麥種植面積減少,總產呈下降趨勢。據美國農業部統計,1998/99年度世界小麥產量為5.89億t,2002/03年度下降到5.68億t,5年下降了2100萬t,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主產國小麥減產。

國家糧油資訊中心楊衛路根據有關部門資料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世界小麥消費總量呈剛性增長趨勢o1961年全球消費量約為2.33億t,1997年為3.35億t,1981年為4.45億t,1991年為5.55億t,2001年為6.60億t,以每10年1億t的水平持續增長。而全球小麥的期末庫存量則隨著收成的豐歉而波動。近10年,全球小麥期末庫存保持在1.1億~1.3億t,遠低于1985和1986年1.7億t的水平。2001年世界小麥庫存已經降到近13年來的最低水平。

不同型別國家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差異較大

轉型國家東歐和前蘇聯年人均消費小麥262kg,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0kg,也高于發達國家水平155kg,發展中國家消費水平最低,人均年消費小麥只有74kg。中國小麥人均消費為92㎏,高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東歐的水平。

從消費結構看,發達國家以及處于轉型期的東歐和前蘇聯,食用比例只有5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1%;而作為飼料的比例較高,約占1/3左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6%近1倍。說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小麥消費數量將增加,但食用比例將降低,飼用比例將提高。

出口國比較集中,進口國比較分散,貿易量相對穩定

世界小麥貿易量自1981年超過1億t以后,近十幾年相對比較穩定,一直在1億~1.2億t之間徘徊。主要是因為一些傳統的小麥進口國提高了自給率,從而降低了進口量,使世界小麥貿易量的增長受到制約。

全球小麥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法國4個國家,從表4可以看出,4個國家常年出口量為7500萬t左右,約占世界小麥貿易量1.1億~1.2億t的70%。其中,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年均出口量在2700萬t,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也是傳統的小麥出口國,出口量一直穩定在1500萬—1600萬t,法國還是歐洲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另外,這4個國家小麥出口量均超過其國內生產總量的50%,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比例接近80%,屬于典型的小麥貿易出口國。

進口國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南美和部分歐洲國家也有一些進口。僅亞洲進口小麥的國家就達20多個,年均進口量超過100萬t的國家就有12個。根據進口數量劃分,義大利、巴西、日本和埃及小麥進口量都在600萬t左右,韓國進口量近幾年保持在400萬左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進口量也在300萬t左右,是世界主要的小麥進口國。中國曾經是世界第一小麥進口大國,常年進口量在1000萬t左右,自1998提銳減,近兩年進口量不足100萬t。

中國小麥種植分布特點

中國小麥分布廣,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由于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形成明顯的不同種植區。早在1936年依氣候及小麥生產狀況把中國小麥分為7個區域,其中6個冬麥區,1個春麥區;1937年又根據100多個小麥品種在8省9個地點進行3年區域適應性試驗的結果,把6個冬麥區歸為3個主區。這是中國小麥區分最早研究。1943年依據中國小麥冬、春性,籽粒色澤和質地軟硬,將全國主要麥區劃分為硬質紅皮春麥區,硬質冬、春麥混合區,軟質紅皮冬麥區3個種植區。60年代初,《中國小麥栽培學》又將全國小麥劃分為北方冬麥區、南方冬麥區和春麥區3個主區和10個亞區,為中國較完整的小麥分割槽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冬、春小麥分界線和各主要麥區的劃分得到重新確定。以后氣象,品種和栽培等學科的科學工作者根據各自學科的特點相繼提出不同的區劃。《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一書以《中國小麥栽培學》的區劃為基礎,直接劃分為10個麥區,有的區還進一步劃分了若干副區。80年代以來,全國小麥生產迅速發展,有關小麥區劃的資料不斷豐富,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為此將全國小麥種植區劃在原有的東北春麥、北部春麥、西北春麥、新疆冬春麥、青藏春冬麥、北部冬麥、黃淮冬麥、長江中下游冬麥、西南冬麥以及華南冬麥10個麥區基礎上,重點對區屬范圍及分割槽走向進行了相應的修訂與調整。

東北春麥區 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遼寧省除南部沿海地區以外的大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全區小麥面積及總產量均接近全國的8%左右,約占全國春小麥面積和總產量的47%及50%,故為春小麥主要產區,其中以黑龍江省為主。

本區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大部分地區海拔為40~500米,西北部的內蒙古部分地區可達600~800米。土壤以黑鈣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區小麥面積比較集中,建有大批國營農場,其小麥產量占黑龍江全省春小麥總產量1/2左右。全區屬大陸性氣候,氣溫偏低,熱量不足,冬、夏氣溫相差極大。溫度為自北向南遞增,最冷月平均氣溫-23~10℃,絕對最低氣溫-41~27℃,為全國氣溫最低地區。年降水量320~870毫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130~333毫米,但東部多雨,西部干旱。東部的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后期常因雨水偏多而形成溼澇災害,并影響收獲。而西部吉林省白城與遼寧省朝陽等地區,則又多因春旱、多風而造成干旱和風沙為害。本區小麥品種屬春性,對光照反應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銹病、赤霉病為主,叢矮病和全蝕病也有發生。種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種,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區除對各類病害及時防治外,東部排澇防溼;北部防除雜草;西部興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風固沙和減少蒸發的耕作技術,均為小麥增產的主要措施。根據溫度和降水量的分布,又可將本區分為北部高寒、東部溼潤和西部干旱3個副區。

北部春麥區 本區地處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西至內蒙古自治區的伊克昭盟和巴彥淖爾盟,北鄰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區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主,幷包括河北、陜西兩省長城以北地區及山西省北部。全區小麥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和1%左右,約為全區糧食作物面積的20%。小麥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在全國各麥區中為最低,且發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區的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等地的產量水平較高,向河北省的張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陜西省的榆林等地區均為低產區。

全區海拔l000~1400米,土壤以栗鈣土為主。大陸性氣候的特點顯著,寒冷少雨,土壤貧瘠,自然條件差。最冷月平均氣溫-17~11℃,絕對最低氣溫-38~27℃。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數地區為300毫米左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個別地區有兩年三熟。本區小麥品種屬春性,對光照反應敏感,生育期90~120天。播種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8月底。全區病害主要有葉銹病、稈銹病和黃矮病,叢矮病;蟲害以麥稈蠅及粘蟲為主。早春干旱,后期高溫逼熟及干熱風為害以及河套灌區的土壤鹽漬化,均屬小麥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在增產措施上應實行休閑輪作等種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區提倡溝、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進灌溉制度,防止土壤鹽漬化。依據全區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兩個副區。

西北春麥區 本區以甘肅省及寧夏 *** 自治區為主,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及青海省東部部分地區。麥田面積約占全國的4%,總產量達5%左右。單產在全國范圍內僅次于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而居各春麥區之首;地區間差異大,其中甘肅省河西走廊灌區及寧銀引黃灌區的單產較高。

本區地處內陸,海洋季風影響微弱,部分地區屬干旱荒漠氣候。海拔1100~2240米,土壤主要為棕鈣土及灰鈣土,結構疏松,易風蝕沙化。黃土高原地區溝深坡陡,水上流失嚴重,地力貧瘠。最冷月平均氣溫-9.3~7.5℃,絕對最低氣溫-27~23℃。光能資源豐富,熱量條件較好,氣溫日較差大;晴天多,日照長,輻射強,有利于小麥進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質積累。但年降水量僅86~335毫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52~18l毫米,為中國降水量最少的地區之一,且蒸發量大。小麥生長主要靠黃河河水及祁連山雪水灌溉。后期常有干熱風為害,小麥銹病、黑穗病以及吸漿蟲均為本區小麥主要病蟲害。全區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小麥品種屬春性,生育期120~130天。3月上旬播種,7月中旬至8月上旬前后成熟。依據地形、降水等情況,全區可分為荒漠干旱、寧銀灌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