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德貿易數據統計(德國總理朔爾茨應邀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國已成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时间:2024-05-15 12:05:33 编辑: 来源:

德國聯邦統計局:中國連續五年成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雙方有哪些貿易往來?

中國成為德國重要貿易伙伴

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中國在2020年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對此德方專家和媒體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德貿易不但有量的優勢,還在不斷尋求質的提升。根據德國商會2020至2021年度企業信心調查,絕大多數在華德企看好中國經濟前景,計劃在中國進一步投資。

新華社柏林電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2020年中國和德國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3%,約為2121億歐元,中國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

中德貿易往來

數據顯示,2020年,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額約為1163億歐元,比2019年增長5.6%;對中國出口額約為959億歐元。荷蘭和德國、美國和德國的雙邊貿易總額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別為1728億歐元和1716億歐元,同比分別減少8.7%和9.7%。

過去數十年,在德國最重要進口來源地排名中,中國1980年位列第35位,1990年排名上升至第14位,201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進口產品最多的國家。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中國問題專家克里斯蒂娜·奧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2020年是德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國,與德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國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中國經濟復蘇比預期更快,這對德國經濟而言是“好消息”。

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整理的歷史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逐步減少,其中2017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145億歐元。2018年,德國對華貿易逆差進一步降至130億歐元。

發展中德貿易是保持和發展兩國關系的一個基礎。長期、持續和較快的發展中德貿易,有利條件是主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經濟和貿易的互補性;此外兩國對外政策的相似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

中德關系建立時間也是時來已久,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非常有好的,中德貿易往來的進一步加強,貿易額度的大大增加對兩國之間的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希望這種友好關系能持續保持下去。

中德主要貿易是什么

從貿易結構和產品類別來看,中德雙邊貿易涉及的產品種類較為集中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1月至11月期間,德國出口至中國的產品主要有汽車和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數據處理設備、電子電氣和光學產品等;德國自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有數據處理設備、電子電氣和光學產品、電子電氣設備以及機械設備等

中國和德國之間都有什么貿易往來?

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包含,德國主要從中國進口電腦、紡織品等商品,中國從德國的進口則主要集中在機械領域。機械設備進口是中德貿易的重中之重。

在進口方面,2018年,德國貨物進口來源國按金額計算前三位分別為中國(1062億歐元)、荷蘭(982億歐元)和法國(652億歐元)。

在出口方面,2018年,德國貨物出口目的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1135億歐元)、法國(1053億歐元)和中國(931億歐元)。

在貿易順差方面,德國2018年對美國的順差最高,達489億歐元;其次為對英國的順差,達450億歐元;對法國的順差則為402億歐元。

擴展資料:

德國總理朔爾茨應邀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國已成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應邀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朔爾茨上任以來首次訪華,也是德國總理時隔三年多再次來到中國,此行還將有12名德國公司代表組成的各領域商界代表團。

10月11日,中德建交50周年。中德經貿合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至2021年,中國已經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近幾十年來,中國對德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急劇上升。中國自2016年以來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伙伴,自2015年以來一直是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中德貿易和投資關系如何駛入快車道?哪些商品連接起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兩國在哪些貿易領域持續深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過數據解析中德貿易及投資全景圖譜。

1.中國是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2021年中德進出口總額2453億美元

占中國與歐洲進出口總額19.9%

對于朔爾茨訪華,德國工商總會總干事長馬丁·萬斯萊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朔爾茨訪問中國是正確的,脫離中國將導致德國失去繁榮。

2021年,中國在歐洲的進出口總額中,近五分之一都來自德國。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德貿易往來不斷加深,雙邊貿易總額大幅增長。自2012年以來,德國就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2021年中德進出口總額創新高,達2453億美元,占中國與歐洲進出口總額的19.9%。

中國已經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21年中德兩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比2020年增長15.1%。在德國進口貿易中,中國的重要性也在穩步上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是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進口貨物額達1424億歐元,同比增長20.8%。同時,中國也是德國第二大出口國,出口貨物額達1037億歐元,僅次于美國。

德國聯邦統計局4月4日發布數據,2021年德國海運集裝箱吞吐量為1480萬標箱,比2020年高5.9%,但比2019年低1.5%。中國是德國最大的集裝箱海運貿易伙伴,兩國集裝箱交易總量為310萬個標箱,占德國海運集裝箱吞吐總量的20.7%。

2.中德貿易往來“三大件”

哪些商品連接起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數據發現,機械設備、電氣設備、光學儀器成為中德貿易往來的主要商品。

2021年,德國出口中國汽車商品額達265.86億歐元,成為出口中國最多的商品。中國的電氣設備受到德國市場的歡迎,2021年共有價值432.70億歐元的電氣設備進入德國。

3.中德雙向投資存量超550億美元

數據顯示,2020年底,德國累計對華投資364.1億美元,是歐盟成員中對中國投資額最多的國家。2016年至2021年,在中國投資來源前15的國家或地區中,德國始終位列其中。2020年德國在華新設企業數量466家,累計設立11300家企業。

今年以來,德國對中國的投資仍在持續增長。據商務部最新數據,2022年前八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84.1億美元,其中德國對華投資增長30.3%。

近年來,中國企業也在持續加大在德國的投資,中國是對德投資三大重要來源國之一。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在德投資項目149個,數量連續兩年位居投資來源國第三位,涉及機械制造與設備、汽車、消費品與食品、通信技術與軟件等領域。

2020年,中國在德國投資170個項目,成為在德投資數量第三名的國家。直接投資流量有所上升,總計達18.3億美元。2021年,中國投資項目數量雖有所下降,但在德投資項目數位仍穩居第三。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分析,可能是由于疫情期間德國與亞洲之間的商務旅行大幅減少,從而導致投資數量有所下降。

中德兩國之間經濟互補性強,吸引中國投資者的主要是德國機械制造與設備業、汽車業、消費品與食品業。德國是世界第一大機械設備出口國,也是世界汽車制造強國,具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鏈,正好與中國強勢產業對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企業投資項目有16%在機械制造與設備行業,聚焦汽車行業和消費品與食品行業分別占比13%。

4德國車企加大在中國布局

目前,在華德國企業已經超過11300家,主要集中在化工、汽車、金融、電子電氣、制藥和零售等領域。不少企業將新技術、資源帶到中國,與本土企業深度合作,從而獲得發展。德國汽車是中國消費者最熟悉的德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近40年來,提升了中國消費者的生活品質,也促進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1984年,中德雙方簽署合營合同,大眾汽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拉開我國與德國車企合作的序幕。隨后大眾、戴姆勒、寶馬不斷加大在中國的布局,開設研發中心,增加生產工廠投入。

2010年開始,德國車企與中國企業在新能源車領域深度融合,產業合作衍生至上游產業。2020年戴姆勒投資9.045億元入股中國動力(600482)電池企業孚能科技,開展高新電芯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

中德貿易順差還是逆差2020

是逆差,184億美元(下降-31.2%)

貿易順差逆差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于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相反,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

盛松成:中德經貿對話保持開放,為中歐合作釋放良好信號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作者供圖

中歐陸家嘴(600663)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陳璽。作者供圖

2022年11月4日,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將對我國進行正式訪問。此次朔爾茨將率領一支商業代表團一同訪問中國,包括德國大眾汽車總裁、西門子總裁、默克集團首席執行官、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德國醫藥公司百歐恩泰(BioNTech)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等。

鑒于朔爾茨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位訪華的G7領導人,他與德國商界代表團的到來,無論是對中德兩國,還是對中歐關系來說,象征意義與實質意義均十分重大。

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各大經濟體雖然也在調整各自的經濟發展戰略,但此次朔爾茨的出訪預示著德國堅信歐盟未來需要在多個方面與中國保持合作,不僅包括中德在貿易和投資等傳統領域合作,還包括綠色經濟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供應鏈多元化等新興領域合作。

中德經濟優勢互補性較強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2022年10月11日,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2%放緩至2023年的2.7%。而深陷俄烏沖突旋渦的歐洲諸國前景更為黯淡,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大幅放緩、通脹居高不下。其中,發達和新興歐洲經濟體GDP增長率將分別從2022年的3.2%和1.2%下降到2023年的0.6%和0.5%,2022年通貨膨脹率預計仍將分別保持在8.3%和30.6%的歷史高位。另據德國聯邦統計局10月28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得益于私人消費的韌性,德國第三季度的經濟總量達9662億歐元,增速意外地由第二季度的0.1%提升至第三季度的0.3%。然而,鑒于德國10月通脹率再創自1951年以來的新高(10.4%),尤其是當前高昂的能源成本還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歐洲央行很有可能繼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無疑會加劇包括德國在內歐元區的衰退。因此,IMF在此次預測報告中將德國2022和2023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分別下調至1.5%和-0.3%。

近些年,中國與德國的經貿務實合作碩果累累。由于中德兩國經濟優勢互補性較強,在中國不斷擴大市場開放和推動自身制造業轉型升級之際,德國借助全球先進制造業的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