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美外貿總額(我國經濟發展 外貿擴大 為什么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請詳細分析)

时间:2024-05-03 09:54:14 编辑: 来源:

美國貿易占中國外貿比例

13

8%

據海關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對美國進出口3

0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

5%,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3

8%,美國仍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

外貿的意思是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

看差距!2019年中、美、德、日的對外商品進出口總額對比

2019年咱們中國繼續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 實現的商品進出口總額達到了45761.26億美元 ——全年的出口商品為24990.29億美元,進口商品為20770.97億美元。其中,民營企業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例上漲至42.7%,比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

國有企業進出口占比約為16.9%,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為39.9%。分類型來看,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所占比重接近六成,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約19.21%,資源類產品出口比重再度下滑。

美國,全球第二大商品進出口國

2019年美國的商品進出口總額也超過了4萬億美元(具體為42139.98億美元) ,約為同期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的92.09%。其中,美國對外出口商品總額為16455.27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為25684.71億美元。

整體來看,2019年美國仍是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商品貿易國,第二大商品出口國,最大的商品進口國。此外,中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額出現了下滑,從而使得中國下降為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

德國,全球第三大商品貿易國

2019年德國的經濟實際增速為0.6%,比日本的經濟實際增速低了0.1個百分點。德國完成的名義GDP約為3.85萬億美元,也比日本的5.087萬億美元要低。但德國的商品進出口總額卻已連續多年超過了日本。

據報道,2019年德國的進出口商品總額約為24317億歐元,按平均匯率計算約為27222.88億美元——大約相當于同期中國外貿總額的59.49%,相當于美國外貿總額的64.6%。雖排全球第三名,但和前兩名相比,差距較大。

其中,德國出口商品總額約為13276億歐元(約為14862.48億美元),進口商品總額為11041億歐元(約為12360.4億美元),德國的商品貿易順差高達2236億歐元(約為2503億美元)——是發達國家中為數不多的貿易順差國。

2019年日本的對外商品進出口呢?

按照財務省發布的信息,2019年日本的出口額約為76.93萬億日元,進口額降至約78.57萬億日元,進出口商品總額約為155.5萬億日元——按照2019年日元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14267.36億美元,在全球排第四名。

點評:無論是從GDP角度,還是商品進出口角度,中美兩國與其他國家相比,領先優勢較大。尤其是咱們中國,由于重視制造業使得我們的商品貿易已經穩居全球第一位。未來隨著產業升級的不斷拓展,相信領先優勢還是繼續擴大。

求歷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統計數據

震撼,中國十幾年對美國出口貿易數據

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官方網站

單位:百萬美元

其中,2018年中國出口美國 558309百萬美元商品

2019年中國出口美國 471129百萬美元商品,同比下降 15%

2020年中國出口美國 450392百萬美元商品,同比下降 4%。

急,近十年來中美貿易逆差的數據

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與貿易關系取得長足的進展。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提供的數據,1979年中美貿易額為24.5億美元,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2116.3億美元。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162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487.3億美元,順差為1147.7億美元。根據美方統計,2005年美對華貿易逆差激增24.5%,達2016億美元。在中美貿易中,1979-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6年貿易逆差達395億美元。中國方面的統計則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為逆差,自1993年轉為順差,1996年順差為105億美元。顯然,中美兩國關于雙邊貿易平衡狀況的統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規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統計方法高估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國把中國香港轉口貿易額籠統地計算在中美貿易之中,但它實際上有很大比例應歸于中國之外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香港的貿易轉口;另一方面,它在計算美國對中國的進出口時,出口金額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口金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從而將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的雙倍數額計入中美貿易逆差。中美雙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統計數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雙方計算的貿易逆差的偏差雖有逐年減少之勢,但仍然很大,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數額。

即使考慮到統計方法的差異而對中美貿易逆差進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間,但更接近于中國官方數字),經過調整的貿易逆差數額仍然遠遠高于其真實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貿易模式。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由于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許多國家或地區的制造業逐漸向中國轉移,它一方面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發展。目前,中國的加工貿易占總貿易額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資企業進行的。加工貿易模式屬于兩頭在外的生產與貿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賴進口、最終產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勞動成本低、對外資企業的稅收等優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進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國政府和中國員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從美國貿易逆差的地區結構看,歐盟和中東等地區所占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而作為整體的東南亞地區對美逆差則呈下降趨勢;美國對于中國的貿易逆差,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將制造業轉移到中國而把它們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由于中國勞動工資較低、對外資存在稅收優惠,這種產業轉移和貿易順差的轉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國獲得,但在國際收支中則表現為中國順差的上升。

從中美經濟發展水平和中美產業結構的角度看,中美之間存在很強的經濟互補性: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按照國際貿易的正常模式,中美雙方各自集中于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生產,并通過貿易互通有無,可以極大地促進兩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國政府通過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向中國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國際分工的人為扭曲;同時,由于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的加工貿易模式,使得中國尚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實上超過80%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是由兩頭在外的外資企業進行的。

因此,中美巨額貿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美國政府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貿易不平衡,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實質上擴大了中美貿易逆差的數額,而美方的統計方法則進一步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規模。

二、美國得自中美貿易的巨大利益

由于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經濟規律的作用,美國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制造業在GDP和就業方面的比重日趨下降,美國經濟正進入信息化和服務化的后工業時代。在以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美國通過進口廉價的日常消費用品、出口附加值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享受到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帶來的巨大利益。同時,美國經濟和美元的霸權地位,不僅使美國能夠充分享受這種利益,而且可以獲取巨額的“鑄幣稅”收益。

根據國際貿易利得理論,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美國不僅享受到了國際分工的好處,還獲得了參加國際貿易后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貿易中美國所獲得的交換利得。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低,但資金短缺,科技相對落后。美國是經濟發達國家,資本充足,科技發達,但勞動成本高。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紡織品、服裝、鞋、玩具、家用電器和旅行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主要向中國出口飛機、動力設備、機械設備、電子器件、通信設備和化工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及糧食、棉花等農產品。貿易產品結構的互補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動了兩國貿易的發展。

中國向美國市場提供的價廉物美的商品,不僅可以滿足美國廣大消費者的需要,而且可以為美國經濟帶來兩大利益:其一,美國可以將大量的資源轉向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并維持其國際領先地位;其二,這些價廉物美的中國出口商品有助于維持美國的物價穩定,使得美國政府可以在運用低稅率、高財政赤字、低利率等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維持巨額軍費開支的同時,不必擔心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沖擊。

僅就貿易本身而言,盡管中美貿易的快速增長能夠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但從中獲得最多利益的則是美國企業。中國進出口超過50%屬于以外資為主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在中美貿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由于稅收減免和土地優惠,中國政府從外資企業那里得到的利益低于國內企業,而中國員工則由于較低的工資、較長的工作時間,以及相對滯后于國內企業的社會福利措施,其得到的利益要低于人們通常的預期。相反,外商則通過全球范圍的轉移定價、利潤分享和股利分配,享受到了遠超過會計賬面上的利益。當然,以上對美國得自中美貿易的利益的分析,還沒有包括中國產品出口對美國倉儲、運輸、批發、零售、保險和金融等第三產業的就業和產出的貢獻。

根據國際貿易基本原理,美國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元的流出,即美國人要為過多地消費進口商品付錢,他們用什么支付呢?其竅門就在于國際收支的資本和金融賬戶。美國人為商品進口付錢的途徑有三個:一是開動印鈔機印刷美元鈔票,其成本遠遠小于美元代表的價值,差額就是鑄幣稅,美元的霸權地位和此種付賬方式意味著美國在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二是發行國債供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其實質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借錢;三是出口商品進行交換。至于貿易逆差部分,實質上就是前兩種途徑的某一種:或者通過輸出美元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或者通過讓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美國債券,以低利率向國外借錢。

美國出現巨額外貿逆差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經濟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決定的。美國產業結構調整主要表現在: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引發的世界產業發展史中第三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其擁有的多種壟斷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業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業和工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國內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美國的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其進口步伐。同時,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進一步利用其科技優勢、生產優勢等塑造出對美國最有利的國際分工格局。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以及國外的產業內貿易成為美國貿易赤字劇增的主要原因。美國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并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外貿逆差”。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