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對外貿易各國占比(歐洲2010年-2020年在中國對外貿易占比)

时间:2024-05-21 14:20:29 编辑: 来源:

中國進出口gdp占比

18

5%

中國進出口GDP占比是指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1

5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8

5%

進出口貿易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與各國貿易額排名

(1)歐盟繼續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與其全球貿易領跑地位相當。

(2)美國豎起貿易壁壘,在全球貿易和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3)中國-東盟與中國-美國之間的貿易差已不足8%,東盟GDP總量只有2.9萬億美元,約為美國的14%左右,出口導向型明顯。

(4)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日本增幅最小,與其GDP的低增幅相匹配,貿易大國日本衰退速度遠超美國。

(5)韓國雖然GDP只有日本的1/3左右,但其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正逐步擠掉日本貿易地位。

(6)澳大利亞是一個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的資源出口型大國,GDP與西班牙相當,然而近幾個月與中國爭端不止,已使得澳大利亞經濟遭遇成長瓶頸。

(7)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使得俄羅斯逐步填補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貿易爭端帶來的資源空擋,成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增幅最大的國家,為被美國全面制裁的俄羅斯贏得巨大生存和發展空間。

(8)巴西也是一個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的資源出口大國,但其整體貿易實力并不強,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貿易總額已被越南超越。

2018年中國貿易順差3517.6億美元,收窄16.2%。

世界旅游國度排名

(9)印度雖然GDP增速較快,GDP總量已經與英國、法國不相上下,但其貿易規模在全球影響依然不大。

(10)加拿大的貿易嚴重依賴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總額不及與美國一國貿易額,其經濟結構已在美國新的貿易壁壘中遭遇嚴重瓶頸。

(11)“一帶一路”正迅速成為全球合作重要平臺。

各國出口占gdp比例

2020年各國對外出口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排名:

第五名:日本(3.9%);

第四名:荷蘭(4.1%);

第三名:德國(8.4%);

第二名:美國(8.8%);

第一名:中國(15.8%)。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中國所占的比重可以說是遠高于其他國家,幾乎毫無懸念地蟬聯榜首,接近于第二、三名之和。根據海關總署披露的數據,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出口增長4%,達17.93萬億元;進口達14.23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大增27.4%。

歐洲2010年-2020年在中國對外貿易占比

2020年,歐盟與中國實現貿易總額5860.32億歐元,同比增長4.46%,中國在歐盟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比達到16.07%,同比上升2.3個百分點,中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

美國和英國在歐盟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比分別為15.22%和12.20%,為歐盟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伙伴

中國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3月份降為歐盟第三大貿易伙伴;4月份,隨著中國復工復產復市的推進,以及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中國一躍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并維持至2020年12月

美國則由4月開始降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直至2020年結束

近年中國對外貿易主要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近年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有:

1、歐盟

中國與歐盟貿易近年來穩步發展。歐盟對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其中技術領先的機械、電子產品、運輸車輛、成套設備、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國市場頗具競爭力。

2、美國

中國與美國貿易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中國出口豐富多樣的消費品適應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不斷擴大自美國的電子、航空、生物、醫藥、農產品以及服務貿易進口,也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3、日本

中國與日本貿易具有地緣相近的有利條件。中日貿易促進了兩國產業的持續合作和進步,也帶動了東亞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深入發展。

4、東盟

中國與東盟全面實施自由貿易,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迅速增長。中國與東盟各自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商品自由進入對方市場,適應了雙方多方面的需求。

5、韓國

中國與韓國貿易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兩國相互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十分寬廣。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近年來快速增長,帶動了各自優勢產業的強勁發展,顯示了新興經濟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擴展資料

中國對外貿易的相關情況

中國對外貿易近五年的貿易結構和規模是什么樣的

外貿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等已經上升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單一、封閉的外貿經營格局已經改變,經營主體多元化為外貿發展帶來了活力,成為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這些已經和正在構成中國未來對外貿易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正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的那樣,中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發展不穩定、結構調整緩慢、缺乏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等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以進出口貿易質量等外在形式表現出的不足,有著外貿調控和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等體制性原因,其根源在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影響。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將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穩定增長,中國將在優勢互補和水平分工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國際貿易的有利條件;其次,日趨活躍的國際資本流動必將帶動世界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為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機會。但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蓬勃發展、南亞經濟的崛起和拉美地區經濟的上升將會進一步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中國發展出口形成強烈競爭,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也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程度。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調控體制和經營機制,培育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進出口貿易的較快增長,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成為跨世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課題。

1.加快對外貿易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外貿調控體系。多年來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由于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靠行政手段和計劃經濟方法決定外貿經營的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運用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杠桿的外貿調控體系,外貿宏觀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夠高。因此,今后幾年中,加快外貿體制“兩個轉變”的進程,推動匯率、利率和關稅稅率的市場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運行機制,仍然是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政府的管理職能應當進行徹底轉換,而且需要加強商業外貿中介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市場協調機構服務功能,促進管理、經營、服務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協調發展。

4.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資源,促進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開拓新的國際市場。80年代以來日趨活躍的直接投資是促使整個世界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近十幾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直接投資的帶動作用。但是,目前中國企業向海外的投資發展緩慢,在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國民經濟、通過國際化生產擴大進出口、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方面只是剛剛起步。應當看到,中國和南亞、非洲、南美洲、東歐、中亞地區各國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許多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技術和設備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比較優勢,而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正是其中一些國家的優勢所在,這些充分說明了中國發展海外投資生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技術和機械設備出口,有利于實現部分面向西方市場而在國內已經失去成本優勢之出口型產業的轉移,同時有利于開發海外資源、增加有效進口以滿足國內日益擴大的生產需求。可以預見,隨著面向上述地區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增加將會大大提高中國同這些地區之間雙邊貿易的市場份額,并為下一世紀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5.加快加工貿易向能夠有效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含量的貿易方式轉化,促進上游工業發展和中西部地區開發。加工程度較低、附加值含量不高的加工貿易出口在全部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是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如果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進口替代,帶動相關工業的發展,并以逐漸成熟的整體性生產和技術能力保持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將可能使加工工業成為一種“無根工業”,隨時由于勞動力成本和政策性優勢的消失而導致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嚴重下降、喪失加工產業的發展條件和貿易機會。因此,促進貿易方式結構的升級轉換應當是跨世紀時期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面政策引導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情況下,造成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國內上游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產品質量不夠穩定,產業政策過多向下游產業傾斜,一般貿易出口商品含稅,信息、中介功能薄弱等幾個方面。由此可見,制訂合理的產業發展政策,對上游工業的技術進步實行鼓勵政策,盡快調整貿易政策,解決出口商品含稅問題,支持和鼓勵各種信息、中介商業機構的發展和壯大等應當說是行之有效的政策選擇。貿易方式的轉換有利于原材料等上游工業的發展和成熟,不僅如此,由于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富集、勞動力豐富的相對優勢,中國的資源性加工產業也大多集中在這些地區。對國內資源和資源加工產品的巨大需求,將促使上游加工產業鏈條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帶動中西部地區開發,并為該地區產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開辟新的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必要構筑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地區開發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形成促進上游加工產業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6.深化進口體制改革,有序開放國內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建立規范化的市場運行機制。中國進口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需要,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最終建立以匯率關稅等經濟手段為主、以幼稚產業扶持等產業政策為輔、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統一規則的進口體制,為中國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通過引入激烈競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升級創造條件。按照這些目標,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市場、逐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大幅度自主下調進口關稅,短短幾年時間使平均關稅水平降低到了17%,同時還取消了許多非關稅貿易壁壘,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也在逐步展開。但是,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國仍然屬于關稅較高國家的行列,關稅水平甚至高于發展中國家15%的平均水平,由于進口增長緩慢而帶來的巨額貿易順差已經成為引發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過多的非關稅壁壘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還在成為影響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順利展開的負面因素。因此,今后幾年內中國開放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的任務仍非常艱巨。應提前實現將關稅降低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市場開放目標,加快撤銷非關稅壁壘和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步驟,促進進口貿易的健康發展,消除新的貿易不平衡,強化中國在參與多邊或雙邊貿易談判方面的有利地位,爭取在本世紀內實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愿望。在開放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