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絲綢之路進行了哪些貿易交往(絲綢之路主要商品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06:29:34 编辑: 来源:

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形式包括

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形式包括互市貿易、朝貢貿易、民間貿易。

1、互市貿易

互市貿易是指邊境地區邊民在中國陸路邊境二十公里以內,經政府批準的開放點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過規定的金額或數量范圍內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互市,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貿易的通稱,隨著西域道路的通暢,得到不斷發展,海上貿易也開始出現。

2、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指中外商人的商業等價交換,相當于今天的市場經濟,不再是朝廷說了算的不等價的貿易經營,這種貿易,朝廷和地方都要賺到錢,要管好,必須設立一個專門機構朝廷管理。

3、民間貿易

民間貿易是指漢朝和西域地區之間的私人貿易,這種貿易由商人和游牧民族等私人主體進行,以貨物交換為主,貿易形式多樣。

絲綢之路的介紹及發展:

1、絲綢之路的介紹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絲綢之路的發展

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最長、歷史上最重要的陸路貿易路線,貿易開始于幾千年前,因為商人發現運輸產品是有利可圖的,絲綢是主要的貿易項目之一,通過沿路貿易和旅游,歐亞大陸的文化在經濟、技術和文化上得到了發展。

通過絲綢之路,古代中國與哪些地區建立了"貿易和人文交流"關系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

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遍布著歷史上遺留下的名勝古跡。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千年前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終點—嘉峪關;有“鳥的王國”之稱的青海鳥島;有如詩如畫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鄉美稱的吐魯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嗎?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提問者評價

3Q

我們可以了解絲綢之路的哪些方面

1、核心人物有:(西漢)張騫、漢武帝時期大將李廣利(征伐西域的大宛國)(東漢)班超,甘英。(唐代)玄奘。(元代)馬可波羅。(蒙古)成吉思汗西征 。

2、對我們的影響:一、物質文化的交流及其意義

(一)四大發明對世界發展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優秀且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絲綢之路的開辟溝通了東方與西方,中國先進的文明源源不斷地傳人西方,在不同層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所以,絲綢之路不僅豐富了沿途各個國家的物質生活,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絲綢之路在物質交流的基礎上,還把我國當時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傳入西方國家。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術,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向世界各地的。四大發明的西傳對整個人類社會,特別對西方文明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造紙術、印刷術的傳入,促進了西方國家教育的普及化,對當時歐洲的宗教、政治,以至資本主義的建立、思想文化的交流及傳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西方現代文明奠定了基礎;對整個世界文明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近現代文明的出現與發展起了奠基作用,使西方實現了向現代文明的跨越。

(二)物質方面互通有無及其文化意義

絲綢之路為中亞、歐洲地區帶去了中國先進的冶鐵技術,為中亞帶去了先進的 水利灌溉 技術。冶鐵技術的廣泛傳播推動了民族融合及各民族的廣泛交流,而其最大的意義是對生產力的促進和提高。

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的鐵器和冶鐵技術便沿著絲綢之路經由新疆地區傳入中亞,鐵器的使用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加速了手工業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為西方商品經濟的出現及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國的 水利灌溉 技術是在漢代西傳的,水利技術傳人中亞后,改變了該地區的舊有面貌,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灌溉 農業的發展 ,大大提高了這些地區的農作物產量。中國的醫學也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了阿拉伯,公元8世紀, 中醫診脈 這一診斷手法傳入阿拉伯地區。16世紀后期至17世紀初期,歐洲人利馬竇、湯若望等人來華,將《 本草綱目 》翻譯、介紹到歐洲,東西方醫學的會通促進了近代醫學的發展。漢朝初通西域,中國除了絲綢之外,還有漆器和鐵器等輸出;唐朝時,瓷器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輸出物產;宋元時期,瓷器外銷十分多,同時,茶葉也成為重要的輸出品。此外,如黃連、肉桂、生姜、土伏苓等中藥原料,以及無患子、桑樹、馬鞍、銅合金等,在不同時期以各種途徑西傳。 西方一些物產和珍禽異獸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一些中原沒有的物種,其中以葡萄、曹荷最為知名,還有安石榴、黃藍等。此外,當時還出現了許多帶有“胡”字的農作物,如胡麻、胡桃、胡豆、胡椒、胡瓜、胡蒜等,都是從西域傳入的,這些稱呼一直延續到今天。從西域傳來的香料也很多,如阿拉伯的乳香,索馬里的蘆薈、蘇合香、安息香,北非的迷迭香,東非的紫植等。這些香料多采用成品方式運入中國,滋潤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而且,許多香料在當時被作為藥物使用。同時,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紅柿等農作物傳人中原,豐富了農作物的品種,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華夏民族的飲食結構。另外,大批珍禽異獸從西域和中亞輸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的畜牧業發展和牲畜品種的改良。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得烏孫馬好”,后來“得大宛汗血馬,益壯”,“名大宛馬曰‘天馬夕云”。據記載:“條支出師子、犀牛、孔雀、大雀,其卵如交。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安息(今伊朗)王滿屈獻師子、大鳥,世謂之“安息雀。”“永元六年(94),郡徽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譯獻犀牛、大象。”許多稀有動物也隨朝貢而傳入中原,在很大意義上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3、有什么發展: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前1世紀以前上古時期。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 和田玉石 ,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隨著公元前5世紀左右河西走廊的開辟,帶動了中國對西方的商貿交流,西域地區諸如鄯善、龜玆等國家紛紛在這一時期逐漸出現。

第二個階段,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開始策動對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中國進入東漢時代以后,由于內患的不斷增加,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第 三階段 ,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唐朝時,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并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后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安史之亂后的唐朝開始衰落,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 外貿易 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到了南宋,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辟,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

第四階段,12世紀以后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 

    第五階段,新絲綢之路時代。中國倡導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將惠及整個亞歐大陸乃至非洲大陸。

4、用了什么交通工具:海上絲綢之路是由許多航線構成的網絡,這些網絡的連接樞紐則是大陸沿海的各個港口。

發展主要在歷史上分為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秦漢之際開始至1500年為止,這一階段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區域性交通網絡,東至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南達東南亞、西越印度洋,最遠到達非洲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