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對外貿易人民幣結算比例(人民幣國際結算占比是多少?)

时间:2024-06-01 19:36:35 编辑: 来源:

2021年人民幣貿易結算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2021年中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額6

77萬億元(約980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結算21%,美元結算則占79%

總體來看,美元仍然是未來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的極速勢必再度降低美元結算份額

但由于美國是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一大貿易往來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基本上都會是美元,所以完全“去美元化”恐難成形

人民幣國際結算占比是多少?

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占比升至2,02%

人民幣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向前走,尤其是在貨幣金融獨立性立法和人民幣全球化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并且每走一步都可能前面是懸崖峭壁,摸著石頭走了幾十年,未來還會有很長的路需要繼續緩慢向前。不可能指望著別人的崩塌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和高度,要筑建自己的貨幣基石,從周邊國家和東南亞國家開始起航,通過RCEP和一帶一路逐步走向全球化。

人民幣的國際占比,仍有待大幅提升

仔細看4月份,我們的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市場中的比例下滑至1,66%,排名也由全球第五下降至全球第六名。回顧之前的表現,我們發現人民幣仍然在和加拿大的貨幣在爭奪第五名的位置。

人民幣的市場份額也基本是在1,6%到2,2%之間波動,不僅和美元、歐元差距較大,也大幅低于英鎊、日元的市場份額。但我們的GDP經濟總量卻是全球第二名,在2019年達到了14,363萬億美元,遠非日本、英國可比。

還有對外貿易。2019年中國的進出口商品總額超過了4,5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德國、日本等傳統的貿易大國,穩居全球第一。如此之大的經濟總量,如此之大的貿易總額,按道理我們的人民幣不應該這有2%左右的國際市場份額啊。

顯然,當前的人民幣國際化地位與我們的經濟、貿易大國地位不匹配,當前的人民幣在國際投融資與衍生金融交易領域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我們繼續擴展金融市場聯通、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有專家建議,我們需要在全球增發人民幣債券,需要將人民幣債務打造成類似美元那樣的“靈活抵押、融資、托管”等服務。此外還需要“逐步從目前的股票與債券品種延伸到大宗商品、股票和貨幣衍生品、人民幣利率產品以及其他風險管理工具”。

我國已經與哪些國家使用人民幣結算了

非官方的,與我國接壤有互市關系的國家都能用人民幣結算。 比如越南,緬甸,老撾,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到2015年年底,30%的中國對外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現在只有13-15%。

使用人民幣結算對中國的利好:

一、可以規避匯率風險。如果外國采購商同意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那么出口企業收取的不再是美元。在這一情況下,美元升值也好、貶值也好,跟我們關系不大,匯率波動風險也不屬于我方。在過去幾年的經濟危機中,美元匯率波動很厲害,出口企業最擔心手上的美元很快貶值,因此總是在收到美元的當口急匆匆地兌換成人民幣。

二、節省匯兌成本。正如上面一點所說的,我們如果從外國采購商那里收取了人民幣,就少了一個將美元換成人民幣的環節,既減少了匯率損失,也省了一筆手續費,因此總體匯兌成本也下降了。此外,中國企業也無需使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這方面的費用也省下來了。

三、簡化出口通關程序,降低通關成本。如果使用外匯結算,每筆首付都要辦理出口核銷手續、出口退稅手續。如果使用人民幣結算,企業無需再像以前一樣提交核銷單,也不需要到海關打印出口貨物報關單外匯證明聯,出口貨物仍可以享受退免稅的待遇。出口企業可以直接以人民幣申報,從而大大簡化了報關手續,也節省了出口企業的通關成本。

四、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如果使用人民幣結算,進口企業不再需要購買外匯,直接使用人民幣進口外國貨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

中國出口時用哪一種貨幣結算

美圓 , 歐元 ,英鎊 。

人民幣相對美圓持續升值。所以建議用歐元/

如果你是從事外貿業務的話,要看人民幣的兌換匯率,如果你是進口商品,那么應該用軟貨幣,也就是比較容易貶值或者是有貶值傾向的貨幣,如果是出口商品,則應該用硬貨幣成交,避免你遭受外匯損失.

再說人民幣最近的匯率走勢還是有升值的可能性,那么人民幣就屬于硬貨幣了,相對而言美元屬于軟貨幣.

一、國際結算方式多元化趨勢分析

(一)國際貿易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要求買方出具信用證的方式逐漸落伍。信用證是國際貿易結算中主要的結算方式之一,較之于國際貿易的其它兩種傳統方式--匯款和托收,信用證方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點:其一,匯款方式和托收方式中買賣雙方憑借的是商業信用,授信方在提供信用后能否順利收回貨款或收到符合規定的貨物,完全取決于對方的資信;信用證則是一種銀行信用,出口商只要提供符合信用證規定條款的單據,開證銀行就必須承擔第一付款的責任,由于有了銀行的介入,信用證方式比較成功地解決了國際貿易中身處不同國家的進出口商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問題,起到了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作用。其二,匯款方式和托收方式中資金占壓和結算風險全部集中于信用的提供者--托收方式中的出口商、匯款方式中預付貨款下的進口商、貨到付款下的出口商,而在信用證方式下,出口商發運貨物和提交單據后可通過議付很快收回貨款,進口商在申請開證時只需交付一定比例的押金,其余貨款要到開證行交單索匯時才支付,因此,資金負擔和風險的承擔比較分散。但是自90年代以來,信用證方式在國際結算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國際貿易結算領域出現了結算方式多元化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買方市場使得結算方式的選擇比較遷就于買方。當今國際商品市場處于典型的買方市場狀態,出口商品的競爭異常激烈,對買方相對有利。買方越來越傾向選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支付方式,而不大愿意采用信用證這種相對有利于賣方,不利于買方的方式進行結算。因為信用證方式中,買方申請開證需向開證行繳納開證保證金,而造成資金被占壓,在這種情況下,賣方若一味要求采用信用證方式進行結算只會貽誤商機,削弱自身的競爭力。

2、信用證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信用證方式雖然有諸多優點,但也并非完美無瑕。它的缺陷主要表現在:(1)風險并沒有完全排除。在信用證方式下,出口商仍有可能遭到進口商不開證或不按期開證的風險,出口方銀行有可能遭到開證行倒閉或無理拒付的風險。(2)《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500》規定,"銀行作出付款,承兌并支付匯票或議付或履行信用證項下其它義務的承諾,不受申請人與開證行或與受益人之間在已有關系下產生索償或抗辯的制約。"據此,只要出口商交來的單據符合信用證條款,即使進口商發現貨物的數量或質量與單證不符,開證行也不能以此作為對出口方銀行拒付的理由,而只能由進口商提貨后向受益人提出索賠。信用證方式這種只認單據,不認商品的特點給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機,由此而產生的出口商以偽劣商品和假冒單據進行欺詐的事件也屢見不鮮。(3)結算手續復雜、費用較高。與其它結算方式相比,信用證方式除了必需的發貨、交單、收款、付款外,還增加了申請開證、通知信用證、議付、審單等環節,手續復雜,費用也較高,加大了進口成本。

3、現代商業銀行可在國際結算中提供多層次中介服務。近年來,隨著銀行自身能力的增強,其對國際貿易結算的影響在逐步擴大,從而使貿易結算方式多元化成為可能。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如網點多、聯系面廣、資金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等,為進出口商提供資信調查、會計處理、信譽擔保、資金融通等多功能服務,從而幫助貿易的雙方簡化手續,減少資金占用,節省非生產性費用甚至轉嫁風險。

(二)由于國際貿易項下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和集約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保理業務得以迅速發展。國際保理是一種集現代信息融資服務、帳務管理和信用保險于一體的國際貿易結算新方式。它給貿易雙方都會帶來好處,對于出口商來說,采用國際保理結算方式:1、可以保障貨款的安全收回。由于保理業務提供的是100%的信用保險,因而出口商可以完全避免到期收不回貨款的商業信用風險,只要出口商遵守銷售合同及保理合同,即可得到出口保理商無追索權預付的部分貨款。2、融資便利。在國際保理協定下,出口商將貨物裝船后,只要向保理商提供發票及有關貨運單據,即可取得部分貨款,加速了資金周轉。3、有利于出口商發展新客戶和擴展市場。保理商為出口商提供一攬子綜合性服務,從而為出口商開發國際市場,節省了時間和費用。對于進口商來說,其優越性表現為:1、采用國際保理結算方式可以簡化進口手續、免去信用證項下的資產抵押或交付押金的要求,減少流動資金或信用額度的占用。2、由于進口商是收到貨后再付款,再加上有保理的約束作用,交貨期及貨物的質量、數量等都可得到保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其它國際結算方式下的各種風險。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使包買票據及銀行保函等業務被普遍采用。包買票據業務與國際保理業務一樣,都是通過無追索權地購買出口商應收債權的方式,為其融通資金、轉嫁風險,但是包買票據業務期限略長、金額更大;國際貿易保函項下,大銀行僅憑自身良好的資信作擔保,就能促成一筆國際經濟交易,可以避免信用證方式手續繁多,費用高的缺點,因而受到交易雙方的歡迎。

二、我國銀行業在國際結算業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民幣尚未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匯率形成機制不健全,國際結算的匯率風險較大。目前,人民幣只在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以及現行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使我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收支不能自由進行結算,企業貿易項下的外匯收入必須賣給銀行。而外匯匯率則是由中央銀行綜合各方面因素(如政治性因素--維護金融穩定)制定,企業創匯成本即使大大高于現實匯價也得出售,這不僅使外貿出口企業蒙受一定的匯率風險,而且也給辦理國際保理、包買票據等國際結算業務的商業銀行帶來較大的匯率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辦理的國際結算業務品種較少,難以適應客戶的需求。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辦理的國際結算業務僅限于信用證、托收、匯款等傳統結算品種,對于融資性的結算業務還只是處在探索、開發階段。

(三)結算技術電子化、網絡化程度不高。目前,商業銀行雖然對一些常規業務基本實現了計算機處理,但很多分支機構尚未加入SWIFT系統,大部分國際結算業務還未完全實現自動化。與國際大銀行擁有現代化的電子網絡、國際結算各環節自動化處理相比,我國銀行業國際結算的工作效率相對較低,因此,難免使國際結算業務大量流失。

(四)國際結算從業人員素質不能夠適應國際結算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在我國,由于歷史原因,銀行封閉經營多年,既有國際金融知識又熟悉計算機、外語的國際結算人才嚴重匱乏。

三、我國銀行業應對策略

面對國際結算方式多元化的趨勢和我國加入WTO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銀行業應盡快采取措施,實現戰略性調整。

(一)大力發展國際結算業務新品種。隨著入世的成功,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對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銀行業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加大對國際結算業務的關注程度和投入力度。一是要辦好匯款、托收及信用證的基本國際結算業務。二是要重視對以爭攬外貿結算為目的的貿易融資新業務的拓展研究工作。融資越方便,銀行對客戶就越有吸引力,國際結算業務就越能得到較快發展。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適時更新有關業務操作規程,推出各種新業務,如進口押匯、出口托收抵押貸款、即期出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