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如何發展對外貿易建議(中國應如何發展對外貿易)

时间:2024-06-03 03:33:33 编辑: 来源:

中國應如何發展對外貿易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

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

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

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

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

進入世貿組織后,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

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

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

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

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

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

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

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

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

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于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而且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并加強了約束能力

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

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

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lwenwang

買粉絲/news_list

asp?id=18731&p=1

如何應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

一、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現狀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繼續穩居世界第三位,貿易對象已達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保持著對外貿易增速如此之快的情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是否合理,值得思考,尤其是結構仍比較落后,貿易流向的集中化趨勢等較為突出的問題。

世界各國的平均外貿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對比我們國家的情況:1970年5.0%,到1990年一躍升為29.8%,2000年又創歷史新高43.8%,2004年已達70%。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長過快,而且已明顯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對比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維持在3個百分點變化范圍內。而且世界范圍內存在一個趨勢,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國,外貿依存度變動范圍越小。

我國對外貿易近幾年來呈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2008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25616.3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9億美元,增長18.5%。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貿易國。雖然提出了一些調整對外貿易結構的措施,使得我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呈現不斷優化的演進趨勢,但是,我國對外貿易依舊存在著總體發展水平依舊不高的問題。

二、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增長的不平衡

進出口貿易行業間包括貨物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平衡,以及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結構的不平衡。當然這其中有地區性的不平衡,也有貿易額方面的不平衡。

中國是一個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屬于內需拉動型國家。所以能在進口貿易中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需求,這也有利于我國在出口貿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相關產品,以達到平衡貿易、緩解貿易壓力、避免及減少貿易擦的目的。然而在進口貿易中卻要不斷考慮到國內市場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對國內相關產業的保護,以及對國內一些重要行業的扶持,引進必要技術,重要的是對技術的吸收及利用。中國出口貿易中也要不斷得到出口結構的升級,商品結構的優化。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圖實現科技興貿的目的。國內也要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較高領域中尋找利潤。爭創有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爭得一席之地。

三、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貿易額的不平衡

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外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國有企業所占比重在不斷下降;其它性質企業的規模在擴大。

第一,外商投資企業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國有企業進出口降幅增大。200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174.4億美元,下降13.7%,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5.2%。其中出口6722.3億美元,下降15%,占出口總值的55.9%;進口5452.1%億美元,下降12%,占進口總值的54.2%。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4795.1%億美元,下降21.6%,降幅居主要類型企業之首,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21.7%。其中出口1910億美元,下降25.8%,占出口總額的15.9%;進口2885.1%億美元,下降18.4%,占進口總值的28.7%。

第二,其它性質的企業中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進一步高漲。除了全面放開對外貿易經營權的因素外,中國政府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體制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此外,集體、私營企業及其其他企業2009年進出口5103.2億美元,下降5.9%,小于同期外貿總體降幅的8個百分點,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23.1%,比2008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新戶口3384.4億美元,下降11.6%,占出口總值的28.2%;進口1718.8億美元,增長7.9%,占進口總值的17.1%。

四、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建議、措施

要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平衡,首先,應注意對外貿依存度的研究,盡快建立和完善外貿評價體系,同時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全方位、多層面地積極應對和優化解決貿易磨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利用外資,并適時的發展對外投資,特別是在我國貿易增長高耗能的情況下,增加能源、資源導向型對外投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再次,為解決我國各行業間的貿易增長結構不平衡,必須從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上下功夫,在不斷增加數量的同時,質量也應同步提升。出口商品的結構要更趨優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產品的出口力度要進一步加大。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的服務行業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快外資的注入,及民營資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競爭機制,打破壟斷,提升服務行業的創新能力,以及對外競爭力,最終要實現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進口能滿足國民經濟對能源、資源和技術等的需要。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達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聯系國際貿易理論知識,談談如何發展中國對外貿易?論文3000字以上。

論如何發展中國對外貿易

我國近幾年采取的對外貿易發展措施主要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合作,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對外貿易活力進一步增強等。但最關鍵的是要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30多年來中國利用世界經濟較長時期繁榮、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國內產業,在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躍升至2010年的29740億美元,年均增長16.8%,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

但是要想在未來取得長足的發展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外貿易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中國出口產業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環境成本還比較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一些行業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等。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進程,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積極主動參與并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繼續加強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針對中國與貿易伙伴的爭端和摩擦,我國要積極主動的采取相應的貿易保護措施。目前我國貿易摩擦涉案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輪胎、汽車零部件、鋼鐵和化工產品,爭議問題主要涉及知識產權、貿易平衡、公平貿易、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敘述:

(一)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美國房地產景氣狀況仍在下滑,次貸危機還在進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經開始向消費、投資等實體經濟縱深發展。受此影響,美國近幾個月耐用品訂單和工業生產不斷下滑,就業形勢繼續惡化,失業率持續走高,個人消費正趨于疲軟,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還在上升,美元對歐元和其他貨幣繼續大幅貶值。如果美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下滑的態勢還將持續。

受美國經濟減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也將進一步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已將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4.1%調降至3.7%,比1月份預計再次調低0.5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最低增速。其中預計美國經濟增長由2007年的2.2%回落到今年的0.5%,歐元區由2.6%回落到1.4%,日本由2.1%回落到1.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將回落1.2個百分點。IMF認為,美國正在發生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幾率為25%。同時,IMF還預計,國際貿易增速將由2007年的6.8%回落到今年的5.6%。

⑴美國經濟形勢與美元匯率走勢;2007年美國經濟增長2.2%,為近年來最低水平。2008年美國經濟繼續呈現疲弱態勢。反映制造業發展狀況的ISM制造業指數在1、2月連續低于50,處于走弱狀態。總體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為14年來最高水平,已連續4個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較上年同期下降19.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