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小外貿企業發展現狀分析(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戰略研究目的及研究意義)

时间:2024-06-02 05:24:39 编辑: 来源:

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的swot分析

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面臨來自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中國從今年開始取代美國成為了對世界經濟的主要貢獻國;同時,由于外貿出口的不斷增長,國際間貿易摩擦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重大話題,我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性受到各方質疑。另一方面,加工貿易作為我國外貿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東高、中西低”的不平衡性,絕大部分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生產的產品多是“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的初級產品。加工貿易在我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為了改善我國的貿易環境,增強外貿增長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加速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2007年7月1日和8月2 3日,我國財政部以及商務部、海關總署相繼頒布實施了出口退稅率下調政策和《加工貿易限制商品目錄》。對企業來說,轉型將是其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

一、西部地區外貿中小型企業轉型的意義

加入WTO后,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由此而產生的問題也日漸突出。為了順應全球化的需要,平衡貿易順差,改善對外投資環境,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開始大力調整和管理對外貿易,頒布并實施了各項有力措施。國際環境的開放和國內政策的變化,勢必會對我國加工貿易造成影響,進而對我國對外貿易帶來沖擊。這些信號表明,轉型將是我國企業今后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這集中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轉型是全球化競爭帶來的必然結果

按照彼得? 德魯克的觀點,一個企業,除非是那些規模最小和經營范圍僅限于當地的企業,是不可能長期依靠壓低勞動力成本來獲得生存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追趕本行業最先進的企業,培育屬于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最終與這些優秀的企業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戰局一席之地。

我國的外貿發展程度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因此,外貿的轉型和升級將是今后我國外貿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是順應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需要。

2、轉型是國內政策變化帶來的必然結果

我國外貿發展很快,近幾年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的狀態。盡管如此,經濟過快增長也引發許多問題。從外部看,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國際貿易環境近一步惡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受到質疑;從內部看,國民經濟正因此承受著可能發生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

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惡化,我國政府適時地進行了宏觀調控。這些政策手段的運用旨在促使我國價值鏈的進一步延伸,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和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實現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這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外貿工作的總體指導思想。

3、轉型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加工貿易的企業分布格局是“東高西低”。西部中小型加工企業面臨的對手除了本國的優秀企業的壓力外,還承受著來自國際大企業的沖擊和排擠。國內外競爭日趨白熱化,西部中小型企業無論在人力、物力、財力,還是技術積累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不具備競爭優勢。可以說,西部加工貿易中小企業尚處于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低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處境不甚樂觀。過去西部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比較優勢和地方保護已非長久之計。在“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比較優勢和地方保護的效果將越來越小。

當前,產業內分工的發展十分具有潛力,企業若要獲取更大的利潤,必須加快加工貿易的升級,積極參與到國際分工的各個環節中。這不僅能提高產品的國內附加值,增加外匯收入,也能擴大與國內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聯系,從而使行業內部逐漸形成產業一體化,提升企業吸引外資的能力,更大發揮對一國經濟的推動作用。這也是我國企業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要。

4、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經濟。所謂和諧經濟,經濟結構應是合理的且具有較強的增長潛力,必須保證經濟發展與國家政策、社會發展和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趕超發達國家,我國耗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環境嚴重惡化,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此次新政策的實施,就是為了推動貿易轉型升級,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西部地區外貿中小型企業轉型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企業現實情況。其含義是: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SWOT由兩部分組成:SW和OT,前者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后者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使企業更加直觀地了解對自身發展有利的因素,回避那些可能給企業造成損失的因素,揚長避短;繼而總結并提出可行性戰略,有利于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筆者將利用SWOT分析法,明確西部地區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闡明轉型是企業當前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SWOT因素分析

(1)獨特的優勢。①資源相對豐富。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自然資源,可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支持。②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西部人口較多,勞動力價格低廉,可以有效地降低西部地區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西部地區產品的競爭力。③相對于大企業的靈活性。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小,因而對市場和技術的變化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經營靈活,應變能力強。④具有區位優勢。西部地區是我國東中部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南亞、以及蒙古、俄羅斯的重要通道,具有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區位優勢。

(2)存在的劣勢。①科技水平低。西部中小企業往往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科技存量相對不足,與大企業的技術差距明顯。②管理效率低下。西部中小企業管理者素質相對較低,專業水平低,對企業管理缺乏整體計劃,目光比較短淺,且管理機制不健全,任人唯親,導致能人流失。③員工績效低。中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技術工藝落后,高素質人才匱乏。④盈利能力低下。企業多從事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利潤較低。⑤經營不穩健。中小企業化解風險的能力弱,習慣依靠政府政策的保護,“等、靠、要”的觀念根深蒂固,經營存在一定的投機性。⑥設備老化。受規模和資金的限制,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折舊速度緩慢,設備的陳舊直接影響生產率的提高。⑦R&D落后。缺少資金的支持,沒有人才為依托,思想觀念陳舊,創新意識落后,導致R&D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⑧競爭力差。受企業各方面劣勢的影響和長期作用,西部中小企業還沒有形成固有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上始終處于被動不利地位。⑨信息閉塞。西部特有的自然環境使得信息的傳遞受到一定的阻礙,致使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

2、戰略選擇

依據各項因素所占權重的不同,SWOT分析法為企業提供了四種類型的戰略,分別是增長型戰略(SO戰略)、多元化戰略(ST戰略)、扭轉型戰略(WO戰略)和防御型戰略(WT戰略)。

從上述列出的各項因素可以看出,機會(O)和劣勢(W)所占權重更大,對企業的影響明顯于其他兩項。因此筆者建議,當前西部中小外貿企業應采用“WO戰略”,即“扭轉型戰略”:利用機會改進內部弱點,在保持、穩定、發展和提高現有的經營領域的同時,充分利用發展現有比較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只有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西部中小企業才有可能在目前各方壓力的沖擊下得以生存和壯大。這歸根結底還是企業轉型的問題。可見,在企業內外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西部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勢在必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國中小出口企業對外貿易現狀

對外貿易現狀分析

從宏觀層面分析,我國對外貿易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增大。根據商務部的統計資料,中國的對外進出口從1978年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6207.7億美元,2003年進出口總值更達到8512.1億美元,再創新高。

2.經貿格局發生了變化,但實質出口產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工業附加值不高。以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加上香港的轉口貿易,對美貿易占到中國總貿易的25%以上)為例。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2年中國對美出口排在前五項的商品分別是雜項制品(18.44%)、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置設備(11.7%)、電信及聲音的錄制及重放裝置設備(10.74%)、鞋靴(8.7%)、電力機械器具(8.09%)。單從數據來看,中國對美出口以紡織服裝為主的格局已開頭發生變化,演算機通信類產品出口份額在上升。但是結合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可以看到,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貿易類。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

型產品為主、工業附加值不高。

3.貿易伙伴過于集中、抗風險能力不足。我國的貿易伙伴仍相對集中在歐亞和美洲,特殊是有限的幾個世界主要國家,如排前3位的分別為日、美和歐盟,對這三者的貿易額占到總額的近一半。這種貿易格局不具備足夠的抗風險能力,一個分明的例子就是近來由于這幾個主要貿易伙伴經濟不景氣紛紛采取保守的貿易政策使得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到2003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為255.4億美元,同比減少了16.1%。

4.傳統的優勢產業受到國際市場比較大的影響。我國傳統的優勢產業主要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近幾年這些產業商品的國際市場有萎縮的現象,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新興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沖擊,如墨西哥對我國紡織業的沖擊;(2)發達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限制進口,如美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內產業限制進口,歐盟為了新加入的國家的利益限制進口等;(3)隨著中國經濟能力的增強,外國取消對中國的優惠政策。如歐盟決定取消對我國乳、蛋制品等六類產品的普惠制。這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歐美等國家不斷對我國多種商品提出傾銷的控訴,使我國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響,一些優勢產業因此出現下滑的跡象。

從微觀層面分析,我國外貿企業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國際貿易及國際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業承擔更大的經營風險。有專家猜測過,中國入世后外貿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也許在20萬左右,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取得進出口許可權,這方面的人才缺口將會更大。在這種情況下總會有一些企業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人才,并因此要承擔兩方面的額外風險:(1)由于不熟悉wto規則所需要承擔的風險;(2)由于金融知識的匱乏所要承擔的風險。假如不能規避這兩方面風險,企業就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

2.信息不對稱導致無序競爭。出口企業很難猜測自己將要進軍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容量、有多少競爭對手。但對立一方則不同,它根本上可以搞清楚目標進口地的該種商品的產能,舉例來說,中國的一家企業想對美國出口家具,它是不清楚全世界會有多少家具制造商將向美國提供家具的,但美方則不同,假如它想從中國進口家具完全可以通過—些正常的信息渠道調查清楚中國家具產業的產能。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嚴重后果就是行業的無序競爭:看到去年某種商品出口旺盛,今年大家就會都來生產,結果造成產品的大量積壓、競相降價,讓進口方得了利,更嚴重的可能給人以傾銷的口實,從而導致這種產品在各國引起連鎖的反傾銷效應,完全喪失國際市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