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通商口岸對外貿易統計(中國大陸一共有多少個口岸?)

时间:2024-05-17 11:08:46 编辑: 来源:

中國邊貿口岸都有哪些

1、亞東口岸:位于日喀則地區亞東縣境內,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坡谷地,海拔2 800多米,與印度、不丹兩國接壤,對外通道41條。17世紀中葉開始,亞東逐漸成為中印貿易的主要通道。和平解放初期,是西藏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

2、普蘭口岸:位于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坡,與尼泊爾、印度兩國接壤。普蘭縣北部有神山岡仁波齊峰和圣湖瑪旁雍錯,是著名的佛教朝圣地區,歷史上是印度教徒入境朝拜的必經之路,每年入境的香客約4.5萬人次。

3、吉隆口岸:中尼邊境貿易的通道。位于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境內,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吉隆藏布下游河谷,與樟木口岸隔山為鄰。197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二類陸路口岸,曾經設有海關、商檢等部門,后因樟木口岸的繁榮,吉隆口岸進出口貿易基本停止,海關、商檢等部門隨之撤銷。

4、日屋口岸:中尼傳統的邊境貿易通道。位于日喀則地區定結縣境內,與尼泊爾的哈提亞市場相對。197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二類陸路口岸。由于日屋至邊境線(陳塘)不通車,口岸除民間小規模互市貿易往來外,并未真正通商。2002年國家投資修建日屋至陳塘的公路,以推動日屋口岸的邊貿發展。

5、新疆口岸: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地有著密切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有著許多傳統的商道和口岸。隨著沿邊開放戰略的實施,新疆己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前沿,截止2007年底,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

擴展資料:

口岸原意指由國家指定的對外通商的沿海港口。現在口岸已不僅是經濟貿易往來(即通商)的商埠,還是包括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方面的往來港口。隨著陸、空交通運輸的發展,對外貿易的貨物、進出境人員及其行李物品,郵件包裹等,通過鐵路和航空直達一國腹地。在開展國際聯運、國際航空郵包郵件交換業務以及其他有外貿、邊貿的地方,國家也設置了口岸。口岸是由國家指定對外往來的門戶,是國際貨物運輸的樞紐。它是一種特殊的國際物流結點。

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出口貿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中國原有經濟模式造成什么影響?

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出口貿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貿易結構的變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對外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茶葉和絲綢,進口的主要商品是毛紡織品、金屬制品、香料等。鴉片戰爭后,中國出口的商品種類增多,但茶葉和絲綢的優勢減弱,而棉花、豆餅等農礦產品的出口量增加。進口方面,由于列強對華的經濟侵略,消費資料和工業原料的進口量大幅上升,如原棉、棉紗、煤油、煙草等。這些進口商品嚴重沖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和小農經濟 。

例如,據《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可以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口岸設立領事館,并在這些地方享有最惠國待遇。這就使得英國等西方國家可以在這些地方自由進出貨物,不受中國關稅和法律的限制。英國還利用《天津條約》中規定的內河通商權,在長江流域大量傾銷廉價的機器紡織品,摧毀了中國本土的紡織業。同時,英國還從中國大量購買原棉、茶葉等農產品,作為其工業原料或轉口貿易。

鴉片戰爭形勢圖

貿易對象的變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英國,英國在中國貿易中占據了壟斷地位。鴉片戰爭后,其他列強如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也加入了對華貿易的競爭,英國在中國貿易中的份額逐漸下降。同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在華南地區與廣州形成了內港與外港的貿易分工,香港成為了中國貨物出口和洋貨輸入的集散地和國際市場 。

例如,根據《南京條約》規定,英國獲得了香港島作為其永久屬地,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法律體系。香港成為了英國在遠東的重要商業基地和軍事要塞,并吸引了其他西方國家在那里設立領事館和商行。香港還成為了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信息交流中心和文化傳播中心。

貿易格局的變化

鴉片戰爭前,廣州是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處于全國性的貿易中心地位。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開放多個通商口岸,廣州港的壟斷地位受到沖擊。上海港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龐大的經濟腹地,迅速取代廣州港成為全國最大的貿易港口。東北地區由于被列強劃分為勢力范圍,也開始發展對外貿易 。

例如,根據《天津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了天津、漢口、九江等十個新的通商口岸,并允許外國人在這些地方居住和購置房地產。這就使得中國沿海和內河的貿易網絡得到了擴展,但也使得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受到了更大的侵犯。上海港由于其地處長江入海口,與長江流域的經濟聯系密切,而且受到西方列強的保護,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和金融中心。東北地區由于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戰略位置,被列強視為爭奪的目標。俄國通過《中俄密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獲得了東北地區的鐵路和礦業特權,并在旅順、大連等地建立了租借地。日本通過《辛丑條約》和《日俄戰爭》,取代了俄國在東北地區的勢力,并在旅順、大連、威海衛等地建立了租借地和鐵路特權。

鴉片戰爭對中國原有經濟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多個通商口岸,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嚴重沖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和農業。許多手工業者和農民失去了生計,被迫成為廉價的雇傭勞動者或賣身為奴。中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遭到瓦解,中國經濟逐漸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 。

例如,英國傾銷的機器紡織品使得中國傳統的棉紡織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據統計,1840年至1894年間,中國棉紡織業從占全國手工業總產值的50%下降到10%以下。許多棉紡織工人失去了生活來源,有些淪為乞丐或流氓,有些則被迫從事其他行業或出賣勞動力。同時,英國從中國大量進口原棉作為其工業原料,導致中國棉花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占用了糧食種植土地,影響了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

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不平等

鴉片戰爭后,中國不斷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領土,賠款賠銀,開放租界,喪失關稅自主權和司法主權。外國列強和買辦勢力榨取了中國的巨額利潤,使中國經濟衰落,財政困難。中國人民遭受了極端的剝削和壓迫,社會矛盾加深,貧富差距擴大 。例如,《南京條約》規定清政賠款賠銀,開放租界,喪失關稅自主權和司法主權。外國列強和買辦勢力榨取了中國的巨額利潤,使中國經濟衰落,財政困難。中國人民遭受了極端的剝削和壓迫,社會矛盾加深,貧富差距擴大 。

例如,《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此后,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向各國賠款賠銀達數億兩白銀。這些賠款不僅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也導致了白銀外流和銀本位制的崩潰,引發了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同時,外國列強在中國設立了租界和領事裁判權,使得中國喪失了部分領土和主權。在租界內,外國人可以自由經商、傳教、建設,并享有治安、稅收、司法等方面的特權。在這些地方,外國人和買辦勢力操縱了中國的貿易和金融,并剝削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人民在租界內受到了種種歧視和侮辱,如“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

催生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

鴉片戰爭后,一部分有遠見的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和思想,倡導變法維新和洋務運動。一些新式企業和銀行在西方技術和資金的幫助下出現了,如輪船招商局、匯豐銀行、中央銀行等。這些企業代表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為中國近代工業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例如,《洋務運動》是指鴉片戰爭后至甲午戰爭前期(1840年至1895年)清政府和一些洋務派官員推行的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包括興辦新式軍事工業、建立海陸軍、開設近代學堂、派遣留學生等。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批以輪船招商局為代表的新式企業,它們采用西方技術和管理方式,在輪船、造船、煤礦、鋼鐵等領域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這些企業雖然受到清政府和外國列強的限制和干涉,但也展現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此外,在金融領域,也出現了一些以匯豐銀行、中央銀行為代表的新式銀行,它們提供了現代化的金融服務,并促進了中國貨幣制度的改革。

以上就是我對鴉片戰爭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和原有經濟模式影響的介紹,希望您能對中國近代史有更深的了解。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中國大陸一共有多少個口岸?

1、我國一類口岸已達253個

記者從剛剛閉幕的中國口岸協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了解到,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253個,其中水運口岸133個、鐵路口岸17個、公路口岸47個、航空口岸56個。2005年,我國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49.1億噸和7580萬標準箱,已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

本次大會還確定了我國口岸建設的目標:“實現人便于行,貨暢其流,使企業降低通關成本,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作為橋梁和紐帶,中國口岸協會將致力于建立公平的競爭秩序和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關注口岸監管水平及通關效率。中國口岸協會是全國口岸工作單位和口岸工作者共同自愿結成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海關總署是中國口岸協會的主管部門。作為一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協會,多年來,協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為推動口岸工作發展、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國際交往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口岸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大通關”和電子口岸建設步伐的加快,口岸整體效能顯著提高。我國已經構建了以港口、航空口岸為中心,以公路、水路、鐵路為網絡的立體化的口岸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形成了以沿海、沿江水運、航空和內陸邊境全方位的立體化口岸開放格局。

廈門檢驗檢疫局為臺灣水果開辟特別快速通道,提供便捷檢驗檢疫服務,使廈門口岸進口臺灣水果持續增長,據該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共進口臺灣水果19批次235噸,貨值24.2萬美元,進口量已超過去年全年(33批次、207噸,貨值18.2萬美元)。圖為該局對首次輸入廈門的臺灣香蕉實施現場查驗。

2、根據條約開放的商埠

英國南京條約(1842年8月29日):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

天津條約(1858年6月26日):牛莊(后改為營口)、登州(后改為煙臺)、臺灣(臺南)、潮州(實際在汕頭)、瓊州(實際在海口)、鎮江、漢口、九江

北京條約(1860年10月24日):天津、大沽

煙臺條約(1876年9月13日):宜昌、蕪湖、溫州、北海

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1890年3月31日):重慶

藏印議訂附約(1893年12月5日):亞東

續議緬甸條約附款(1897年2月4日):騰越、梧州、三水(三水縣江根墟)

續議通商行船條約(1902年9月5日):長沙、萬縣、安慶、惠州、江門

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4月27日):江孜、噶達克、亞東

俄國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1851年8月6日):伊犁、塔爾巴哈臺(今塔城)

北京條約(1860年11月24日):喀什、庫倫(今烏蘭巴托)、張家口

伊犁條約(1881年2月24日):肅州(嘉峪關)、烏魯木齊、哈密、古城(奇臺)、吐魯番、科布多、烏里雅蘇臺

法國天津條約(1858年6月27日):臺灣(臺南)、淡水(臺北)、潮州、瓊州、江寧(南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