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二戰后國際石油貿易現狀(二戰后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4-05-18 06:42:12 编辑: 来源:

“二戰〞后,初級產品出口中石油類策略成功原因

1、發達國家所產的石油不到世界的20%,而其消費的石油卻占世界石油產量的70%;發展中國家的石油產量占世界的60%多,而其消費量卻不到世界的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能源和化學工業日益建立在石油的基礎上,因此,石油貿易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上升較快,成為僅次于機械類產品的第二大商品。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種合成材料逐漸取代了許多傳統的自然原料,化學纖維和合成橡膠的生產量都大于天然纖維和天然橡膠的生產量和消費量。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農業工業化和保護政策,提高了糧油食品的自給率,自然減少了糧油食品的進口。

4、1973年以來石油提價是食品、原料、礦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論述】二戰后歐洲的發展,歐洲的現狀與前景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買粉絲very Program),是二戰后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后,美國提出憑借其在二戰后的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并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萊頓和喬治·凱南。

重建計劃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被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并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該計劃于1947年7月正式啟動,并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么這筆援助相當于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后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并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余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于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并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于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并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后來的發展趨勢并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臺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納稅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馬歇爾計劃的執行

一批實質性的援助在1947年1月交付,目的地是希臘和土耳其。這不僅是因為那里被視作抵制共產主義擴張的前線,還因為這兩個國家已經從杜魯門主義中受益,獲得了相當數量的前期援助。起初,向這兩個國家的反共力量提供援助的是英國。但由于其自身的經濟情況此時已相當糟糕,難以堅持下去,于是英國請求美國來繼續承擔這一責任。

馬歇爾計劃全文的第一頁 1948年7月,經濟合作總署開始進入正式運作。同年,這一組織發布了它的使命聲明(mission statement),內容包括:推進歐洲經濟進步、促進歐洲生產發展、為歐洲各國貨幣發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動國際貿易(特別是與美國,因為其經濟利益需要歐洲足夠富裕,以有足夠的市場容量以輸入美國商品)。而經濟合作總署(以及馬歇爾計劃)的另外一個沒有被官方承認過的目標,則是對蘇聯勢力在歐洲不斷擴張的影響進行遏制,特別針對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勢力的增長。

馬歇爾計劃涉及的資金通常都先交付給歐洲各國的政府。所有資金由所在國政府和經濟合作總署共同管理。每個參與國的首都都會駐有一名經濟合作總署的特使。這一職位一般都由一位有一定聲望的美國籍商界人士出任。他們的職責就是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提出建議。經濟合作總署不僅鼓勵各方在援助資金的分配上進行合作,還組織由政府、工商業界以及勞工領袖組成的磋商小組,對經濟情況進行評估,同時決定援助資金的具體流向。

歐洲人將大多數來自于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用于輸入美國生產的商品。歐洲國家在二戰中幾乎消耗光了他們的所有外匯儲備,因此馬歇爾計劃帶來的援助幾乎是他們從國外進口商品的唯一外匯來源。在計劃實行的初期,歐洲國家將援助大多用于進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隨后大宗進口的方向又轉向了他們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產品。而隨后的幾年內,在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以及朝鮮戰爭爆發的雙重逼迫下,美國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重建歐洲各國的軍備,且這一數字逐年增長。據統計,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億美元援助資金中,有34億美元用于輸入原料和半制成品、32億美元用于購買糧食、飼料以及肥料等、19億美元用于進口機器、車輛和重型設備等重工業品,還有16億美元用于輸入燃料。

同時設立的還有對應基金(買粉絲unterpart fund),這一項目的作用是將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資金轉換成為由當地貨幣構成的資金。按經濟合作總署的章程規定,不少于60%的基金數目應用于制造業的投資。這一點在德國最為突出。在當地政府的調控下,這部分基金大多用于向私人企業貸款,從而使它們在推動重建進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筆基金在德國的再工業化過程中也起了核心作用。以1949-50年為例,德國采煤業投資總額的40%是由這個基金提供的。對貸款的企業來說,他們須按期償還貸款。而在償還后,這部分資金又會很快被再次貸出。在當時,這一過程是假借德國國有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的名義進行的。這一基金后來轉由德國聯邦經濟部(Federal E買粉絲nomics Ministry)管理。到1971年,其數目仍有100億西德馬克。而在1997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230億德國馬克了。通過這一循環信貸系統,截至1995年底,這一基金中已有大約1400億德國馬克的資金以低息貸款的形式貸給了眾多德國公民。而剩下的40%對應基金則用于償還外債、穩定貨幣以及投資非工業項目。法國對對應基金的使用最為廣泛。他們主要將這筆資金用于抵消財政預算赤字。不僅在法國,其實在大多數其他參與國家內部,對應基金中的款項大多被作為政府的一般收入,而不是像德國一樣用于反復循環的對民間貸款。

另一個花費更少、但同樣有效的計劃是同樣由經濟合作總署主導的技術援助計劃(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這個計劃資助歐洲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家參觀訪問美國的廠礦企業,以使他們能夠將美國的先進經驗和制度應用于本國。同時,也有成百上千的美國技術人員在這一計劃的幫助下,作為技術顧問前往歐洲。

歐洲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

王鶴

歐洲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歐洲經濟基本情況

根據歐盟執委會的經濟預測報告,由于活躍的世界經濟和有利的內部條件,2006年歐盟27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3.0%,歐元區13國達到2.7%,是近6年來的最高經濟增長率。2006年,歐盟超出預期的良好經濟形勢主要是由內部需求推動的結果,具體來說就是高公司利潤率、樂觀的企業預期推動設備投資明顯擴大,以及就業增加所帶來的私人消費適度增長。與此同時,歐盟國家的對外部門繼續保持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2006年第四季度歐盟國家的對外出口大增。

歐盟內部的經濟調查表明,從2005年中以來幾乎所有的經濟信心指標都處于上升趨勢(只有建筑業在2006年秋天達到高峰后略降)。2006年上半年,歐盟經濟仍然保持強勁增長;歐盟執委會的“動態要素模型”預測,歐元區2007年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均在0.6%~0.7%。這說明歐洲經濟已經形成基礎廣泛的穩定復蘇態勢。因此,歐盟執委會預測,歐盟經濟在2007年將增長2.9%,歐元區將增長2.6%;2008年將分別為2.7%、2.5%。如果這些預測最終實現,歐盟的經濟增長率將連續三年高于其潛在增長率,這也將是歐洲本世紀以來最好的經濟形勢。

此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在2007年上半年度的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今年可能達到2.7%,這將使得歐元區自2001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率有可能首次高于美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也認為,歐元區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略快于美國。

歐盟經濟增長對其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在2006年已表現出來,歐盟增加了33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歐元區增加200萬個),其失業率降至8%以下。歐盟執委員會預計,今明兩年歐盟地區還將新增55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歐元區增加380萬個),失業率將降至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歐盟的失業率將在今明兩年分別降至7.2%和6.7%,歐元區的失業率將分別降至7.3%和6.9%。

隨著經濟增長形勢的改善,歐盟的通貨膨脹和公共財政狀況均將有所好轉。由于受到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2006年初歐盟和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消費價格協調指數)均在2.2%以上,但下半年即降至2%以下;預計2007年歐盟和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仍將處于低位,分別為2.2%和1.9%。與此同時,歐盟的平均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從2005年的2.4%降至2006年的1.7%(歐元區從2.5%降至1.6%);由于經濟增長和稅收彈性的影響,預計2007年歐盟的平均財政赤字可以降至1.2%(歐元區降至1%),但是仍然有5個國家(葡萄牙、捷克、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的財政赤字可能超過3%的上限。由于財政狀況的好轉,2006年歐盟的平均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下降了1個多百分點,為61.7%,歐元區降至69%;今明兩年歐盟和歐元區的平均公共債務仍將繼續下降,2008年歐盟和歐元區將分別降至58.3%、65%。

在歐盟的各大國中,德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2.5%和2.4%,其失業率將分別降至7.3%和6.5%;法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2.4%和2.3%,其失業率在今年將繼續保持8.9%的高位,明年有望降至8.5%;英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2.8%和2.5%,其失業率可望穩定在4.4%;意大利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也將達1.9%和1.7%。

二、歐洲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關于歐洲經濟增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