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乾隆為何不愿開放對外貿易(結合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持什么看法)

时间:2024-05-23 13:56:13 编辑: 来源:

結合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持什么看法

(11分)從18世紀至20世紀,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存在著各種觀念和主張。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國國王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磁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

——梁廷楠:《粵海關志》卷23

根據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持什么看法?這一時期,清政府在對外貿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產生了什么后果?

答案

中國物質豐富,不需要進行對外貿易,中國進行對外貿易是外國的恩惠;閉關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拉大了與西方國家的差距。

從乾隆話語中可以看出,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結果如何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后的政策。因為閉關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反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使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統治者愚昧無知,狂妄自大,隔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清朝乾隆年間設置的統一經營對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

乾隆皇帝并沒有設立相關的機構,在清朝主管與外國貿易的機構是廣州的十三行,但是是在光緒皇帝時候設立的,還有在康熙皇帝時期設立的閩海關,管理海外貿易

清朝末期為何沒有被列強殖民?

原因:

一、如果打滅國戰爭的話:綜合國力決定了,西方客場作戰,無法滅亡中國。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國家客場作戰打得過中國。

簡要說了:

1、當時中國經濟占世界30%左右,是超級經濟大國,中國綜合國力強大。人口3~4億、軍隊70萬+。

2、有不俗的 科技 水平,落后只是相對于西方殖民者說的。事實上,英軍打鴉片戰爭中,一度認為自己已經失敗了。

3、有龐大官僚集團、龐大的精英階層、意識統一的勞動階層,對西方文化強烈抵制。

4、距離遙遠,耗費巨大。即使距離近的日本也無法在中國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徹底擊敗中國。

5、中國面積廣大,戰略緩沖地廣大,地形復雜,無法進行全面進攻過和占領。

6、政治制度比較穩定,可以支撐一場大規模戰爭。

所以:歷次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均不是以推翻清朝、統治中國為目的。而是進行經濟掠奪。

二、中國與西方殖民者歷次戰爭的失敗,均是因為:

1、殖民者并非以統治中國為目的,亦非推翻清政府為目的:清政府為在戰局不利情況下,為避免損失過大就簽訂合約了事,西方看到目的達到自然停戰。

2、歷次戰爭,均不是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亦未作全面的抵抗。

歷次戰爭,均在沿海省份進行,并未進行亡國戰爭,所以,中國方面參與戰爭的勢力極少。

如:

第一鴉片戰爭:打完之后皇帝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第二次鴉片戰爭:漢族武裝在南方正與太平天國、捻軍等漢族軍隊互毆,根本沒打算支援北京清政府。

中日甲午戰爭:參與戰爭的主要是李鴻章的淮軍,清朝內部其他派系一片掣肘。

八國聯軍入侵:最強大的袁世凱派系勢力、南方漢族勢力們干脆和八國聯軍私下議和,進行了東南互保,壓根就沒參與戰爭。

3、清政府無法做全民動員。

實際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打的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都是中國武器裝備占優勢。至于失敗,不是實力問題,而是制度問題。

因為清是傳統帝國,又是滿人建立的政權,無法向民族國家轉型,無法靠民族主義動員民眾,做全面抵抗。甚至清政府一直拿漢族民眾當作敵人來戒備。歷次戰爭,清政府最擔心的是漢人趁機推翻政權。自然戰力不高。

以上,這就是為什么西方列強打一個統一的清政府需要幾萬人就夠了,而日本侵略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仍然需要上百萬人的原因。

三、中華文明高度發達

西方無法徹底殖民地化中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華文明是個高度發達的文明。

1,西方殖民者之所以可以輕松統治非洲、美洲,是因為他們的文明并不發達,很容易就被西方文明征服,采用西方的生活方式,穿西方的服飾,甚至說西方的語言。

但是中國呢?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文化繁榮,經濟上在清代商品經濟都已經達到了區域分工、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步。

西方殖民者的到來,直接損害了中國本土精英階層的經濟利益,百姓的經濟利益。這導致仇外成為 社會 主流。最終激發起了中國民族主義情緒。

2,在清朝末期,中外矛盾已經遠超民族矛盾。如果缺少清政府,那么漢族知識分子和民眾就會直接展開排外戰爭。

從殖民者統治中國方式來看,西方并沒有足夠兵力、經濟實力來維持這種統治。哪怕義和團也是以清政府為主力才平定的。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殖民國家有足夠的兵力、經濟實力來維持對中國的統治。

3、中國 社會 極為龐大的知識分子的國家認同、民族文化認識還非常統一,難以被同化。

中國精英階層到普通百姓,腦袋里不是人統治,而是:復興中華文明。

4、中國國情。

而中國人口是3~4億,占當時世界三分之一,中國歷代統治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但是,西方沒有足夠的政客集團,組織這樣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中央政府,更別提在還有強大反抗力量下建立。

建立不起來這樣的政府,就更不可能統治中國了,只能依靠已經存在的清政府統治。

5、所以:西方在見識到排外力量復蘇后,恐懼中國再次排外,于是致力于建立學校,傳播西方文明,培養親西方分子,扶植代理人。

日本也是在經理長達數十年挑動中國內戰、散播中國劣根性等言論,讓中國四分五裂,工業基礎損失殆盡才敢全面入侵的。

1:列強的利益劃分。隨著越來越多列強進入清朝,他們瓜分了清朝的地盤。重要的大國,都有各自的利益地區。如果滅亡了清政府,新起來的政府,該如何重新劃分?這是他們要面對的,如果瓜分不滿意,又是一場沖突。如果新政府不承認這些條約,他們有的忙了。可見,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需要一個衰落的清政府,好和她簽訂各種條約,獲取各種利益。在利益面前,誰也不能獨自吞下清朝這塊市場,否者就是與其他國家為敵。

2:晚清的自救。在清朝晚期時,為了獲得國力強大,進行了各種改革,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這些都是清朝想要,改變自身情況而發起的改革,可惜都失敗了。在晚清時期,不斷有漢人為大清王朝的富強而奔波。雖然清朝走的路是失敗的,但也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比如洋務運動中,和列強買了不少的裝備。最終在甲午戰爭中,徹底的失敗,給日本做了嫁衣。雖然清朝走的路不行,但始終在設法改變自身,可惜內部不改革,也難以成功。

3: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中華民族面臨巨大危機時,總有人挺身而出。如鴉片殘害國人,林則徐就虎門銷煙;新疆危機時,左宗棠抬棺材出征,收復新疆;日本入侵,北洋水師頑強抵抗,鄧世昌等英雄,為此英勇犧牲。

4:清朝不同于印度。相比起印度,清朝更是一個國家,擁有龐大領土和人口,封建體制、思想、文化等,都比印度要強。這也是清朝成為我國封建王朝中,最巔峰的時代,許多東西都很完善。當然,無法和歐洲的工業文明相比,但和其他國家相比,實力還是有的。

在鴉片戰爭前,清朝就是世界上貿易大國,許多白銀流入,讓清朝的GDP總量很高。在這種地位下,西方列強,只想從清朝身上獲取利益,而不是沙俄這種侵略成性的國家,他需要領土,需要不凍港。因為一個國家獨自占領,也難以吃下這么大的國家,清朝不同印度,沒有種姓制度,可不是那么容易統治。

在這些原因下,清朝也不會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經給中國來帶了巨大的災難,如果是殖民地,后果不可想象。對于中國來說,經過黑暗的一段 歷史 ,我們更加以史為鑒,不可能讓列強肢解。天佑中華,待我們重回巔峰的時刻,曾經給我們傷害的國家,也要顫抖起來。

清朝末期為什么沒有被列強殖民?這個原因太多了(完全成為殖民地)

第一個原因就是清朝對于西方列強來講,確實是龐然大物,而且統治十分穩定,印度雖然沒有當時清朝的規模,但是印度自身的體量也不是整個歐洲能比得了的。但問題就在于,印度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種姓制度,使得民眾的反抗欲望,基本被打消了,同時印度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且內部紛爭十分嚴重。

西方列強,可以以仲裁者的角色進入印度,并且掌控印度的統治階層,進而使印度人為自己的殖民地,當然,這個過程也需要耗費數十年的時間,但是清朝這種 社會 情況并不明顯,首先清朝是一個穩定的統治的 社會 ,內部矛盾首先就可以自行解決,殖民者無法作為向印度地區那樣的總督或者仲裁者的角色,而只能與朝的政府商談一系列事件。

同時,清朝的國民雖然已經被閹割了數百年,但是國民內部的那種反抗精神從來都沒有消失,只要逼到走投無路的境地,大部分都會揭竿而起,即便不說農民起義,就說一些拳亂的問題,西方列強們事后也認識到了清朝的不可征服,因為清朝的國民雖然看起來很溫順,但是只要煽動起來,是不管這三七二十一的,這根本無法通過掌控印度的方式去掌控整個東亞。

還有一點,那就是清朝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保證了西方列強的利益,首先該開放的港口都開放了,內地的勢力范圍也都答應了西方列強,西方列強對于清王朝的經濟訴求大多都得到了滿足,并且也得到了清政府的保護,為什么不通過這種成本較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而非要通過武力征服整個清王朝的疆域呢?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資本主義列強相互之間也有各種分歧和利益矛盾,他們之間出現了相互制衡的可能,這一點被李鴻章等很多清政府的高官看清楚了,所以李鴻章等人就一直希望通過外交和政治活動以夷制夷。

同時,清政府在我們看來一文不值,沒有任何抵抗能力,但是自清政府存續期間來看,在國際 社會 上,清政府可一直都是一個國際大國,雖然西方的那些資本主義列強也十分輕視清王朝,但是對于清王朝的重視程度,卻絲毫沒有下降,不論是曾經的萬國博覽會也好,還是地區的種種問題要去解決也罷,他們都會帶著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