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二戰后國際貿易體系的背景(二戰后的國際貿易與工業革命后的國際貿易相比有哪些主要變化原因何在)

时间:2024-06-02 04:32:32 编辑: 来源:

二戰后初期,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的背景及經過

二戰后,美國的經濟實力膨脹,英國卻遭到重創,為維護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別提出了“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但迫于美國強大的國力,英國基本上接受了美國的方案.根據美國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蘇、中等44國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194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并分別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開始營業,至此,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

雷頓森林體系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在20世紀后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后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指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采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有效且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經濟極其重要的環節.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系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決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呈現出—種無政府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后,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 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于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可能.

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后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有關這個貿易組織的演變情況,本刊第24期已作介紹).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復.從此,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在戰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從5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 匯率制,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系終于完全崩潰.但是,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二戰后,國際貿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二戰后國際貿易的新特點是:

我二戰之后國際貿易的特點是?

二戰之后國際貿易的特點是:

1、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趨勢。

2、出口依然以初級產品為主,進口以工業制成品為主,但工業制成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貿易對象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數國家餓地區。

國際貿易在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擴展資料:

雙邊貿易在兩國之間通過協議在雙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貿易。這種貿易,雙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從另一方的進口,這種方式多實行于外匯管制國家。另外,雙邊貿易也泛指兩國間的貿易往來。

多邊貿易也稱多角貿易,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家通過協議在多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互有買賣的貿易。很顯然,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多邊貿易表現的更為普遍。

二戰后的國際貿易與工業革命后的國際貿易相比有哪些主要變化?原因何在?

1、從形式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以直接出口貨物為主,而二戰后直接在外國投資成主流;

2、從內容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具有偶爾、單純、片面的勞務輸出或商品輸出,貿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業成品和初級原料。二戰后,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商品層次豐富,涵蓋三大產業;

3、從組織上,工業革命時期缺乏國際貿易組織,出口大都業余偶然,很少有專門從事貿易轉換的公司,分工不細。二戰后,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于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占殖民地;二戰后,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呵呵,這估計是高中生提的問題,我已經大二啦,也不是學人文類的,難免疏忽,幫你分析一下吧,以后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產力的進步,分工細化,導致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在滿足本國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斷進步,包括交通運輸、冷凍技術、重型貨輪等,為長途貿易提供必要條件;

3、兩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原有的殖民體系,成立了聯合國和WTO,為各國自由競爭創造了條件;

4、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

......

呵呵,我暫時只能想這么多啦,你也參考一下別人的意見吧。

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什么體系

二戰后,形成了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形成: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戰時盟國的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憑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定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戰后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兩大支柱。

②1947年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成為戰后支撐世界經貿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成為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