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二戰后國際貿易實踐特點是什么(二戰后至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范圍內國際貿易發現呈現出那些重要特征及其背后)

时间:2024-05-04 08:06:18 编辑: 来源:

我二戰之后國際貿易的特點是?

二戰之后國際貿易的特點是:

1、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趨勢。

2、出口依然以初級產品為主,進口以工業制成品為主,但工業制成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貿易對象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數國家餓地區。

國際貿易在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擴展資料:

雙邊貿易在兩國之間通過協議在雙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貿易。這種貿易,雙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從另一方的進口,這種方式多實行于外匯管制國家。另外,雙邊貿易也泛指兩國間的貿易往來。

多邊貿易也稱多角貿易,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家通過協議在多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互有買賣的貿易。很顯然,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多邊貿易表現的更為普遍。

二戰后,國際貿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二戰后國際貿易的新特點是:

二戰后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二戰后,世界市場新特點: (1)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2)商品結構復雜化

(3)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

(4)跨國公司迅速發展

(5)市場競爭激烈化

簡答題與二戰前相比,戰后國際貿易發展有何特點

.競爭日益綜合化。第一,把貨物、服務與知識產權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二,把貿易自由化與允許的保護結合起來。第三,把關稅措施與非關稅措施綜合使用。第四,把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結合起來。第五,國內市場競爭與國外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六,把價格競爭與非價格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2.競爭日益集團化。第一,加強經貿集團的組建,使地區經貿集團數目急劇增加。第二,地區經貿集團的類型更加多樣化。第三,地區經貿集團形成的基礎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由相鄰國家組成經貿集團走向跨州和地區的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從社會制度相同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社會制度不同國家融于一個經貿集團;從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國家之間組成經貿集團。第四,經貿集團內部通過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自由化,統一市場,使內部貿易不斷擴大,經貿集團內部貿易占其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競爭向有序化方向發展。第一,積極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基礎上進行“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的競爭”。第二,國際貿易法律、規則和標準日益趨同化,它們與各國國內的相關法規的相融性在加強。

二戰后國際技術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這可是標答哈

戰后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 服務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上升

(二)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服務業日益專業化

(三) 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長和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加強了服務的國際化

(五) 國際服務合作的擴大促使服務貿易擴大

(六) 國際旅游業的興起與迅猛發展加快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七) 發展中國國家積極發展服務貿易

(八) 各國政府的支持是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戰后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 生產性服務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已上升為主體,成為國際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

(二) 服務貿易已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三) 國際服務貿易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調節器

(四) 國際服務貿易的地理分布不平衡

(五)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結構存在差異

(六) 國際服務貿易市場呈多元化方向發展

(七) 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加劇,保護主義盛行

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一、會生產力是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自然條件是服務貿易比較優勢的重要來源

三、各國參加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比較優勢

四、跨國公司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五、社會需求結構變化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六、各國政府政策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一) 鼓勵國際服務貿易的政策

(二) 限制國際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

戰后國際資本移動的特點

(一) 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并占主導地位,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二) 國際資本移動中的主體是發達國家,但發展不平衡

(三) 國際資本移動的國別地區流向發生了較大變化

(四) 國際資本移動的部門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五) 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對外資本移動的持續穩定地發展

(六) 國家壟斷資本在國際資本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戰后國際資本移動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 生產國際化的發展,國際經濟相互依存度提高

(二)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

(三) 國際市場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四) 國家壟斷資本的輸出促進了私人資本的輸出

(五) 跨國銀行和區域性金融投資機構的興起,促使國際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為資本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六) 貨幣升值、貶值的影響

(七)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八)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南南合作的發展促進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資本輸出

戰后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原因

1. 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國際市場競爭日益尖銳

3. 發達國家政府的積極推進

4. 跨國銀行的發展

5. 放寬對外資的限制

戰后國際技術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 戰后科技革命為技術貿易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各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不平衡

2. 通過技術貿易可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

3. 外部壓力不斷地促使跨國公司向外部企業轉讓技術

(1)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

(2)新技術替代的壓力

4. 戰后各國都將引進技術作為本國科技、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

地區經濟一體化加強的主要原因

(一) 美國與原蘇聯在歐洲的對峙迫使西歐聯合

(二) 發展中國家維護民族經濟權益與發展的需要

(三) 發達國家維護自身經濟、政治利益的需要

(四) 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五) 經濟一體化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需要

(六) 加強集團對外談判力量的需要

戰后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 服務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上升

(二)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服務業日益專業化

(三) 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長和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 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加強了服務的國際化

(五) 國際服務合作的擴大促使服務貿易擴大

(六) 國際旅游業的興起與迅猛發展加快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七) 發展中國國家積極發展服務貿易

(八) 各國政府的支持是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九)和南南合作的發展促進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資本輸出

二戰后至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范圍內國際貿易發現呈現出那些重要特征及其背后

1、

社會主義蘇聯解體的原因

(1)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從斯大林開始,雖然后來有改革,但改革僵化,沒有從根本上改

(3)蘇聯國內:消耗大量國力 改革僵化,經濟停滯不前

2、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世界格局,分兩個時期,

A、政治上

一、70年代~90年代初時美蘇爭霸的中后期,70年代中期經濟危機后,美國經濟發展勢頭受到打擊,加上日本的快速崛起和德國的高速發展,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威脅,80年代美國里根總統上臺后推出“星球大戰”的策略,希望用蘇聯不擅長的經濟來拖垮它,90年代初,東歐劇變后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美蘇爭霸的結束,世界進入美國一極加上中、德、日等多強的世界格局時代

二、90年代初至今的一超多強格局,美國獨霸世界,但是中國、德國、日本、俄羅斯也是慢慢崛起變強,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

B、經濟上

一、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

1、世界經濟及其主要行為主體

世界經濟及其主要行為主體:世界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指國際關系行為主體超越國境進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的總和,是世界各國的

經濟在相互聯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圍內的有機整體.

主要世界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功能與特點.

世界主要經濟組織有: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3)、世界貿易組織.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的世界經濟中,這些世界經濟組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現在這些組織被發達國家所控制,因此在運作中較多地向發達國家的利益傾斜,有時甚至被少數國家用來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約束和限制.

區域性經濟組織:

(1)、亞洲開發銀行;

(2)、石油輸出國組織;

2、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后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表現在:

(1)、領導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2)、按照美國的意志建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使之成為戰后初期美國經濟擴張的工具;

(3)、實施“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和援助日本,并以此控制日本和西歐;

(4)、實施“第四點計劃”企圖通過技術援助和投資向亞、非、拉滲透,控制受援助國;

(5)、實施兩個“安全網”(經濟安全網、軍事安全網),保證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

(6)、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技術和經濟封鎖.

20世紀 70年代后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表現為:

(1)、美國喪失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2)、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經濟中心形成(美國、西歐、日本);

(3)、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出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1)、歐洲共同體發展到歐洲聯盟;

(2)、北美自由貿易區;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多樣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