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云南咖啡之路貿易有限公司(滇紅歷史)

时间:2024-05-04 04:43:02 编辑: 来源:

無窮之路云南咖啡是什么牌子

孟連

《無窮之路》是香港無線電視制作出品,陳貝兒主持的12集扶貧紀實紀錄片

劇情介紹,云南咖啡是孟連牌子的,口感醇厚,唇齒留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于2021年8月21日在香港翡翠臺播出,并在埋堆堆APP同步播出

該片講述了許多不為香港人所知的中國內地扶貧故事

滇紅歷史

世界滇紅之鄉有多久歷史

“滇紅”,條形紅茶之一。云南大葉種鮮葉制成的工夫紅茶的簡稱。產于云南省的風慶、昌寧、臨滄、云縣、雙江、騰沖及勐海特縣。1939年馮紹裘等在順寧縣(今風慶縣)創制,并于當年經香港出口25噸。因品質優異,受到國內外稱譽。但當時因設備條件限制,最高產量(1941年)僅為45噸,1952年人民 *** 確定在風慶、勐海擴建茶廠,擴大改制紅茶,生產出口以滇紅命名的工夫紅茶;1956年擴大到臨滄、雙江、云縣、昌寧四縣改制紅茶,均制成滇紅工夫茶供應出口;1959年風慶、臨滄兩廠分別創制金芽茶與金尖茶,獲得國際市場最高茶價。滇紅工夫條索肥碩、金毫顯露,香濃味醇,湯色紅艷。

滇紅制造方法與其它工夫紅茶基本相同。特獨的地方是全部選用大葉種的鮮葉,以一芽二葉為標準;采摘精細,分級制造。在初制中萎凋采取薄攤、均勻適度;輕揉保毫,篩分復揉;適度發酵,及時干燥。精制采取分路篩制,精做凈取,制率在9O%以上。

求中國滇紅茶的故事及起源 急

在滇西鳳慶的崇山峻嶺中,有大片成林的大葉種野生茶樹和細葉的栽培茶。這兩種茶葉的明顯區別是:野生茶枝壯稈粗,葉大如枇杷、墨綠、芽粗,制出來的干茶色澤微紅,條粗,味澀且苦。栽培茶枝稈細,棚生,葉細長、微黃,制出來的干茶條細,色白,味香且甜。加工工藝精細,曾出現過“玉皇閣茶”、“太華茶”這樣的名牌。千百年來,邊城鳳慶一直是茶葉的集散地,大山茶即野生茶,多銷往藏區,栽培茶則成為了官府的貢品。盛名之下,多有名品。

邊城鳳慶一度成為邊關重鎮之一,也是通商要道。大理至鳳慶的崇山峻嶺間,有一條五尺寬的石板山路,從大理到鳳慶經五個馬站,再轉云州、緬寧、耿馬、鎮康,出緬甸。這條古驛道開辟于公元1328年,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成群的經商馬幫從北至南,從昆明運來絲綢、百貨,又從南至北,運出大山中的茶葉、藥材,促進了邊城鳳慶的繁榮。

光緒末年,當地知府因本地小葉茶產量不高,自己捐銀到雙江孟庫購回大葉茶籽20馱,先在鳳山育苗栽種,然后在鄉村大面積推廣。數十年后,大葉茶取代了藤條小葉茶,效益倍增。鳳慶民間制茶的傳統工藝,是將采摘下來的鮮葉在大鐵鍋里高溫殺青,揉搓成條,曬干或烘干即是成品。這種青毛茶是制作各種品牌綠茶的原材料。另一種方法是將采摘下來的鮮葉攤晾至手搓不碎,成條時揉搓成形,發酵到淡紅色,烘干或曬干即成紅毛茶,芽條金黃,有香味。

鳳慶原來只產青茶,不產紅茶。1937年“七·七”事變不久,南京失守,民族工業隨國民 *** 西遷。1938年秋從武漢遷到重慶的中國茶葉公司派遣公司技術專員馮紹裘和鄭鶴春兩位先生到云南調查茶葉生產情況,實地觀察結果令人驚喜。紅茶樣:滿盤金色黃亮,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光,香味濃郁,為國內其他省小葉茶種所未見。綠茶樣:滿盤銀色白毫,湯色黃綠清亮,葉底嫩綠有光,香味鮮濃清爽,也為國內綠茶所稀有。

經云南省經濟委員會同意,在昆明組建了云南省茶葉公司。因為沒有公路,機器設備必須在大理拆卸成零,用馬幫馱運到鳳慶,來回需費時半月,到春茶上市,根本無法安裝運轉。為了不影響開春的初制生產,實驗茶廠領導們先用土法上馬,用木質揉桶,腳踏烘干機,竹編烘籠等等,保證了試制工作的順利進展。機器運進來后,當年就生產了紅茶500擔,先用竹編茶籠裝運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鋁罐包裝投入市場。

云南的紅茶試制成功了,馮紹裘先生提出,起名“云紅”。因為安徽祁門的紅茶稱為“祁紅”,江西義寧的紅茶稱為“寧紅”,湖南的紅茶稱為“湖紅”,湖北宜昌的紅茶稱為“宜紅”。云南早晚的天空,多有紅云,稱為“云紅”也將此種自然美景暗喻其中。但鄭鶴春先生和云南省茶葉公司的領導則認為云南省簡稱滇,可取名為“滇紅”,暗喻巍巍西山龍門腳下,秀麗的滇池水更有情趣。馮先生終從眾人之意,定名“滇紅”。“滇紅”名茶就這樣誕生了,此后,滇紅茶產業年年向前發展,成為祖國茶葉生產上一朵燦爛的名茶之花。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云南滇紅茶

滇紅茶又稱云南紅茶,是世界茶葉市場上著名的紅茶品種。

滇紅的產銷已有近五十年歷史,出產于云南省南部的臨滄、保山地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茶所含的茶黃素和茶紅素決定了紅茶的質量,二者含量越高,品質越佳。

決定茶黃素、茶紅素含量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茶樹的品種,其次是鮮葉的嫩度。 滇紅茶選用的是嫩度適宜的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大葉種茶樹鮮葉內含多酚類物質比其它茶樹豐富,經過加工能產生較多的茶黃素和茶紅素,加外咖啡堿、水浸出物等的含量較高,所以制成紅茶,香高味濃,湯色紅艷,品質上乘。

滇紅有滇紅功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 滇紅茶是云南紅茶的統稱,分為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

滇紅工夫茶芽葉肥壯,金毫顯露, 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滇紅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鳳慶首先試制成功。

據《順寧縣志》記載:“1938年,東南各省茶區接近戰區,產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積極開發西南茶區,以維持華茶在國際上現有市場,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順寧茶廠(今鳳慶茶廠),籌建與試制同時并進”。當年生產15噸銷往英國,以后不斷擴大生產,西雙版納勐海等地也組織生產,產品質量優異,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云南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普洱茶就已大量生產,至今普洱沱茶、餅茶、方茶、緊茶仍有相當數量的生產與銷售。云南是古茶樹分布最多的地方,樹齡千年以上、樹高數十米的大茶樹仍有不少數量。

從這些大茶樹演化選育出的云南大葉種是制造紅茶的優良品種,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強,芽葉肥壯,茸毛多,制造出紅茶,金黃毫多而顯露,滋味濃醇鮮爽,是我國出口紅茶的姣姣者。滇紅功夫茶滇紅條茶,其特點是: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鮮,滋味濃烈,香氣馥郁。

滇紅碎茶又稱滇紅分級茶,其外形均勻,色澤烏潤,滋味濃烈,香氣鮮銳,湯色紅亮。滇紅功夫茶是云南省傳統出口商品,多年來行銷歐美、中東、日本等地,久負盛譽。

伊麗莎白女皇訪問云南時,臨滄地區鳳慶縣的特級“滇紅功夫茶”被定為外事禮賓茶作為禮物贈送給女皇。 [編輯本段]產地 滇紅茶產區主要是云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紅河6個地州的20多個縣 。

滇紅工夫茶采摘1芽2、3葉的芽葉作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而制成;滇紅碎茶是經萎凋、揉切、發酵、干燥而制成。工夫茶是條形茶,紅碎茶是顆粒型碎茶。

前者滋味醇和,后者滋味強烈富有 *** 性。 [編輯本段]銷售 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主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內銷全國各大城市。滇紅的品飲多以加糖加奶調和飲用為主,加奶后的香氣滋味依然濃烈。

沖泡后的滇紅茶湯紅艷明亮,高檔滇紅,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后立即出現乳凝狀的冷后渾現象,冷后渾早出現者是質優的表現。滇紅工夫茶最大的特征為茸毫顯露,毫色分淡黃、菊黃、金黃。

鳳慶、云昌等地生產的滇紅工夫茶,毫色呈菊黃;臨滄、勐海等地所產,毫色則多為金黃。即使是在同一茶園,不同季節的茶色也各不相同,春茶毫色較淺,多呈淡黃,夏茶毫色多呈菊黃,秋茶則多為金黃色。

滇紅工夫茶的另一大特征為香郁味濃。香氣以滇西云縣、鳳慶、昌寧為佳,尤以云縣部分茶區所出為最,這里所產滇紅工夫的香氣中帶有花香。

滇南所產之茶。滋味濃厚, *** 性較強,但回味不及滇西之工夫茶。

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優的是“滇紅特級禮茶”,以1芽1葉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條索緊直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多而顯露,色澤烏黑油潤,湯色紅濃透明,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最適宜作高級禮品。

滇紅的品飲多以加糖加奶調和的飲用為主,加奶后香氣滋味依然濃烈。 [編輯本段]與普洱茶的區別 外形上,滇紅茶主要是散茶為主,普洱茶主要是以緊壓茶為主。

制作工藝上,紅茶是先發酵茶,生產結束發酵也停止了;而普洱茶是后發酵茶,在儲藏的過程中將一直進行自然發酵,即使是人工發酵的熟茶也還會繼續發酵。 所以普洱茶還有生茶熟茶之分,而紅茶則沒有。

[編輯本段]茶史追溯 滇紅茶主產區位于滇西南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的高山峽谷區,包括鳳慶、勐海、臨滄、雙江等縣。1939年,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利用云南大葉種茶鮮葉,在云南鳳慶首先試制成功工夫紅茶,當時命名云紅。

1940年,采納香港富華公司建議改名滇紅。滇紅問世后,因產品"形美、色艷、香高、味濃"而博得市場贊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滇紅恢復并擴大生產,品質亦得到較大提高,1986年產銷量達到一萬噸。滇紅碎茶于1958年試制成功,1964年開始批量生產。

勐海茶廠紅碎茶一號于1984、1985年榮獲省優、部優、國家銀質獎。 [編輯本段]名茶鑒賞 滇紅工夫茶采摘1芽2、3葉的芽葉作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而制成;滇紅碎茶是經萎凋、揉切、發酵、干燥而制成。

工夫茶是條形茶,紅碎茶是顆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后者滋味強烈富有 *** 性。

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外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全國各大。

中國名茶的歷史

中國名茶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祖國。

中華民族是發現、栽培茶樹,加工、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悠久的產茶歷史,遼闊的茶區,優越的自然條件,精湛的采制技術,形成了源遠流長、琳瑯滿目、千姿百態的中國名茶。

中國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歷史,是因為茶具有自然的、誘人的、獨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對人體特有的功效。 中國茶始于神農,興于唐宋。

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

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斗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

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