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原因是什么(我國處于長期貿易順差的原因是?)

时间:2024-06-03 10:11:52 编辑: 来源:

我國處于長期貿易順差的原因是?

原因:

1.經濟全球化為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和服務越來越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為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我國貿易的快速增長增了可能和條件.

2.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占我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3.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我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征.

4.是我國生活成本比較低,決定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

5.是外貿企業的國際貿易順差比重激增.

6.是國內消費外貿企業產品替代了進口.

7.是先進技術進口的限制,降低了中國進口額.

8.是外商投資企業偽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

9.是公,私國外旅游,純資金流出.

10.是實物走私,減少了進口額.

11.是跨國公司全球范圍內的內部關聯交易來轉移利潤.跨國公司利用他全球范圍的內部關聯交易,通過實物的國外提價\降價,在實物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轉移利潤,從而影響貿易順差.

為何說中國是一貿易大國,而非貿易強國?中國貿易順差較大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貿易大國:生產的東西很多量很大,但產品不一定具有競爭力。

貿易強國:生產的東西質好,有市場競爭力。

現在中國生產的東西雖然很多,但同類產品中高質量的卻不多。拿鋼鐵行業來說吧。中國的鋼鐵產量世界第一,但高質量的鋼材卻還要從日本進口。所以我國是鋼鐵大國卻不是鋼鐵強國。

貿易大國不等于貿易強國

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但還不能說是貿易強國,要成為世界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其他貿易強國相比,在四個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

一、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中,超過一半是加工貿易。

二、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還比較少。

三、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不高。

四、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企業。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例只有4%,今年雖然可以達到28%左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甚至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美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例為44%,荷蘭是44%,日本是39%,新加坡是72%。

2020年成為貿易強國

作為一個崛起的世界貿易大國,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和面臨的困難。中國的外貿出口正在步入競爭擴張階段,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出口環境日益嚴峻。

要保持中國外貿的健康發展,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戰略,運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盡量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按照國民經濟翻兩番的要求,到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要達到兩萬億美元,相當于當今世界最大貿易國美國現在的貿易規模。這一目標十分艱巨,因為對外貿易不僅受國內經濟的制約,還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制約,可變因素很多。

但是,這一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將帶來新的發展空間,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仍將保持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到2020年,我們就能夠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成為真正的世界貿易強國。

造成貿易順差的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而制造業的供給出現了向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加快轉移的趨勢,亞洲國家國內需求難以消化快速增長的生產能力,必然擴大出口,造成順差增加較多;二是中國處于加工貿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鄰國的出口要經過中國的組裝得以實現;三是在中國的貿易順差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較高;四是在中國出口快速增長過程中,擴大進口受到了限制。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歷史階段,除了初級產品進口以外,國內市場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高技術產品,但這方面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我國貿易順差呈現“三個集中”特點,第一個“集中”主要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對歐盟貿易順差將超過630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東盟地區;第二個“集中”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領域。截至目前,我國加工貿易順差超過1250億美元;第三個“集中”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今年前11個月,來自我國集體和民營企業的貿易順差超過600億美元,來自外資企業的貿易順差接近500億美元。

削減貿易順差,降低外貿依存度,不能盲目追求立竿見影地降低外貿依存度和貿易順差指標而遏制出口增長,這樣除了會讓我們喪失本來可以贏得的市場之外并無好處。削減貿易順差,降低外貿依存度的關鍵是要轉變出口增長方式。我國出口中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少,低端產品多,缺乏核心競爭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產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場過于單一;出口廠商存在惡性競爭現象等。

對貿易順差貢獻最大的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在中國龐大的對外貿易額中占到了半壁江山。無論是初級產品、一般工業制成品還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商品均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外資企業的大規模出口中,中國獲得的真實收益并不算高。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設計、研發、品牌等環節,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額很少的加工費。

在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中,還沒有全部覆蓋成本,特別是有些外部成本還沒有內部化,這主要包括社保體系的改革還不到位,最低工資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支出嚴重低于應該達到的水平,企業研發投入比較低,如果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將使中國的出口產品成本相應增加。

出現的巨額貿易順差必須辯證地看待,必須把中國放在全球化和產業轉移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中國作為勞動力和資源相對便宜的國家,吸引了跨國公司持續的投資,外商直接投資(FDI)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源動力。而與此同時,今年貿易順差出現空前的增長,折射出我國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并不是由于投資太弱,而是儲蓄太高,消費需求嚴重不足。消費需求不足是我國醫療、教育等多項改革不到位,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加上證券市場長期低迷,使老百姓不敢消費。因此,巨額貿易順差的出現應該是多方面的綜合反映。而就對外貿易領域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快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步伐,而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應建立更加合理的政府業績考核體系,對外貿和內貿的待遇要統一。毫無疑問,簡單的數量增長已經不再是中國各行業出口追求的目標,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實現出口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貿易順差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對我們國家不利?

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于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

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于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

貿易順差越多并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經濟的增長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本國貨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

弊端:

1、貿易順差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應,降低了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2、貿易順差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加了資金流出。

3、貿易順差導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民族經濟發展空間狹窄,出口結構難以調整。

4、貿易順差影響了國內金融業利率市場化進程。

中國為什么對外貿易順差越來越大?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投資增加,我國在開展國際貿易的同時,并根據當前經濟發展情況,合理調整了經濟增長和需求結構

擴大與國際貿易的合作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市場開放帶來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提高了我國出口規模

由于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跨國公司的增多,這大大加快了我國的經濟增長

直接影響我國GDP的增長速度,短期內增加國際貿易順差,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有很大貢獻,但從長期來看,只有增加內需才能促進GDP的長期增長

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可以極大地激發企業和人才的創新潛力,從而在經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

同時,在全球經貿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必須確定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效率,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國際收支順差的原因

問題一:分析中國近年國際收支順差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有哪些 近十年來中國國際收支為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原因有以下幾點:1、中國 *** 以外貿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國廉價的商品在全球暢銷導致了經常項目下的順差;2、資本項目下的順差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國外資本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導致貨幣流入,另一方面對資本流出實行了管制措施。3、資本流入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為了發展外貿出口行業,人為地低估了人民幣的幣值,導致了市場產生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從而使得大量套利資本流入國內等待分享人民幣升值的好處。

問題二:結合國際收支失衡對經濟的影響解釋我國為什么一直都是順差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并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