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國家形象建構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有何意義)

时间:2024-06-02 03:33:09 编辑: 来源: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傳播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找了點資料,僅供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三種傳播途徑

隨著國際化時代的到來,一個國家的實力已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文化因素將在21世紀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軟實力的影響與傳播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國所必不可少的階段。在走向世界、與國際社會接軌過程中,中華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進行對話交流。中國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必須注重增強文化的競爭力與滲透力。我國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孔子儒家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對炎黃子孫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海外也幾乎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因此,研究以孔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文學途徑傳播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傳統文化必然發揮重要的凝聚和認同作用,尤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闡發與完善,逐漸積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融匯于全球華人的精神血脈之中。孔子文化的國際傳播對于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具有重要價值。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學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而孔子文化的傳播更需要在文學的載體上承載與創新,才能取得成果。在全球化語境下,所謂的歐洲文化中心被新的世界文化格局替代正成為現實,全球化也大大加速了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來看,利用文學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語言教育。20世紀以來,美國文學在英語世界異軍突起并迅速進入世界文學主流,大批歐洲理論家和思想家經美國這個世界學術中心的中介迅速成為學術明星,其理論隨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學學科接納,成為各個相關文學研究領域內被頻繁引用和討論的經典,正是其突出體現。

教育途徑傳播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已是大勢所趨,推進漢語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的有力保障。漢語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在擴展漢語疆界的同時使其變得日益包容和混雜,從民族/國別語言發展為區域性語言甚至成為世界性語言。歷史上,一批又一批華人大規模移民海外致使漢語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疆界既不確定又不斷擴大。當前,漢語互聯網的建立也起到了大力普及漢語的作用。現階段國際互聯網上大多數信息雖然仍主要靠英文傳播,但隨著漢語網站的日益增多和用漢語寫作人數增多,漢語傳播信息的百分比正在逐步上升。全球化打破了固有的民族國家疆界也拓展了語言疆界,未來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將日漸形成:它不是一種單邊英語文化而是多語種文化。在這種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中,漢語文化和漢語寫作將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自2004年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和國際化的重要舉措。到2009年底,我國已經在88個國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4所孔子課堂,還有50多個國家的260所機構提出了開辦申請。孔子學院的興起是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作為國際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平臺,孔子學院不遺余力地介紹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將中國哲學、教育學、倫理學傳輸到世界各地,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

活動途徑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文化作為軟實力對于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鎮,乃至社區、村莊,同樣需要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樹立品牌,增強綜合競爭力。要讓國家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必須在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軟實力,以此搶占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了奮起趕超,就要充分認識自身的文化優勢,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把文化活動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把孔子文化的內涵融入到文化節、讀書日、電影節以及一些其他文化活動當中,不僅有利于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而且還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比如,各國孔子學院曾舉辦了近7000場次的文化活動,參加人數達200多萬。國家漢辦還專門派出了40多支師生小分隊,同270多所孔子學院聯合開展中華文化巡講、巡演和展覽活動,集中展示中國書畫、太極拳、茶藝等;在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里組織師生和市民游園、觀燈猜謎、吃月餅。由廈門大學負責的德國特里爾大學孔子學院就舉辦過由特里爾大學師生和市民共同參加的“中國電影之夜”系列觀影及討論會,用文化藝術的感染力拉近了兩國民眾的距離。

近五六年來,以“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為主題,盛大的中國文化年在法國各地舉辦;投資數百萬美元、演職人員近千人的“中國文化節”在華盛頓登場,直接享用這場文化盛宴的除了四五萬現場觀眾外,還有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其中的上百萬美國人。“中印友好年”、“中國意大利年”、“感知中國?韓國行”文化宣傳活動也相繼啟動,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些活動運用創新的商業模式鑄造出中華文化品牌,展示了中國文化方方面面,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國外社會各階層都能了解感受并喜愛中國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海外傳承,傳播哪些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

風土人情,風俗禮儀,文化教育……

國家形象建構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有何意義

隨著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閻連科獲卡夫卡文學獎及麥家《解密》等作品深受西方讀者青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國內作家與研究者的熱議,而且引發了他國的關注。各國漢學家在相關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其視角、觀點及闡釋范式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不無裨益。

當代文學海外影響力提升

迅速發展的中國在國際政治與經濟領域持續引發“中國熱”。與之相應,中華文化也引起各國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隨著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大力推動,其中作為國家文化重要構成的中國當代文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對此,各國漢學家予以積極評介。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教授弗朗索瓦·于連認為,中國文本映射出了歐洲文明的限域。此外,在當代中國文學研究海外“重鎮”美國,相關評介的豐厚性與深廣度均有提高。美國圣母大學教授葛浩文認為,正因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才使中國當代文學提升了世界關注度。美國波莫納學院教授白亞仁稱,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確實業已大幅度增強。再有,東方漢學界也頗為關注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動態。日本漢學家飯冢容、菱沼彬晁均表示,莫言獲獎引起了日本民眾對當下中國文學的關注,反映中國社會進步風貌的相關作品在日本影響力正逐漸提升。

綜觀諸位海外漢學家的評價可以看出,當代中國文學憑借自身成就在當今世界文壇有著日益提升的影響,并與世界文學積極互動與互融。這些漢學家還預見,“東學西漸”從文學到文化層面都恰逢其時。

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中的“二元困惑”

中國社會深刻變革的豐富實踐為中國當代作家提供了生動且多元的創作源泉,而基于時代轉型的當代中國文學作品雖在海外更受關注,但并未贏得普遍認同。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中存在的此種悖論現象,數位漢學家多有論及。

在葛浩文看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決不可因此就斷言他國讀者必然喜歡中國文學,畢竟反映當下社會生活的中國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并沒有受到普遍歡迎。同時,美國漢學家奧凱恩認為,盡管中國文學作品海外傳播的數量較先前有所增加,但相關譯作銷售并不可觀,且就影響力與聲望而言,地位不及村上春樹或卡爾維諾,銷量則更難與斯蒂格·拉森相比。究其原因,英國倫敦大學藍詩玲教授指出,譯介到海外的中國文學作品大多并非商業出版,而屬于學術出版,這使得中國文學作品始終被置于學者研究視域而難以走近普通大眾。此外,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教授羅流沙談及被介紹到俄羅斯的當代中國文學作品時說,那種過分倚重西方文學范式,而不彰顯中華文化歷史底蘊與優良傳統的文學作品,難以在俄羅斯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遍觀上述漢學家的看法,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處境堪憂。要真正實現中國文學“走出去”,使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并非易事。然而憂慮并非無望,更受關注才有可能廣受歡迎,這正是有效實現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契機。

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尚存限域

海外漢學家基于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關切,面對國際傳播過程中面臨的諸種問題,憑借迥異觀念與獨到視角對中國當下本土文學創作進行了相應闡釋。

依據相關漢學家的觀點,中國當代文學領域尚存不少缺憾,其中包括創作主體缺乏全球視域。德國漢學家顧彬批評中國作家多缺失外文能力,其作品缺少國際性視野。對此,葛浩文不但深表贊同,而且指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尚缺宏大世界觀。在日本漢學家谷川毅看來,當下中國文學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部分作家缺乏開放意識,導致其封閉而未向世界敞開。

作品自身存在限域是一個關鍵性問題。部分作品存在冗長繁復且人物形象深度尚淺等弊端。奧凱恩與葛浩文等都曾尖銳地批評中國當代作家沉溺于冗長寫作,體現于過度描述而又疏于對人物心靈的探索。此外,長篇小說創作危機頻仍。顧彬指出,當下的中國長篇小說呈現出碎片化趨勢,相應文本缺乏整體與中心維度,且未能展現歷史本質與時代精神。再有是出版與傳播媒介有待拓展。從出版機制來看,奧凱恩、白亞仁等認為,較之西方國家的文學編輯而言,中國的文學編輯尚難發揮其應有作用,這是制約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與傳播的痼疾之一。從譯介來說,葛浩文、白亞仁及法國漢學家何碧玉都表示,譯介中存在中國元素流失等現象,而目前國內翻譯水平的確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效果。

當代文學如何走出去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當代中國文學應當依托國家實力承擔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歷史重任,既推進創作者自身不斷提升,又促進作品的國際影響。重新解讀海外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可以得到不少的啟示。

從國際視野來看,應借鑒世界文學的共通因素。考量諸種世界文學經典的互通因素是中國文學邁向國際化的有效路徑。從創作層面而言,中國文學如果要實現海外傳播,相關創作不可無視長期以來形成的、具有國際公認效力的評判標準。莫言之所以能從中國走向世界,因其作品的視野與旨意突破了本土疆域,而呈現出一種共性,對接文學整體上的某些特征。當下中國文學創作應在保持本國文化底蘊與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及時追蹤國際文壇動態,善于運用有利于他國更好理解與認同的文本表達方式,從而使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建立聯系。從研究層面來看,加強中外文學批評互動,消除偏見與誤讀,有助于增進自我與他者間的深層交流與理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柯馬丁教授就認為,中國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如不能與他國學界建立聯系,那么中國本土的當代文學研究在海外的影響力堪憂。所以說,國內文學批評領域如何在與他國互學、互動、互證、互鑒的過程中,建構起中國文論、批評獨特的話語體系與操作范式,從而為中國當代文學屹立于世界文壇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尚需求索不已。

從國內情勢來說,應大力敦促作家內外兼修。中國當代文學文本的價值問題,始終為漢學家所關注并褒貶不一。比如,飯冢容表示自己在閱讀當下中國文學作品時最為看重的是文學價值,而顧彬則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思想價值表示失望。綜觀近年來的“諾獎”得主,萊辛、略薩與門羅無不是憑借其兼備對民族命運的深刻闡釋力與卓越的藝術創造力而勝出的。由此反觀當下國內某些文學作品,其中過度夸張甚或蓄意扭曲中國形象,給其亂貼諸如“暴力”“乖戾”“愚昧”等形象標簽等現象并不罕見。這些負面形象如若傳播出去,不免妨礙他國受眾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正確理解。

鑒于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