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經濟發展(在海外傳承,傳播哪些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

时间:2024-06-11 04:57:16 编辑: 来源: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傳播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找了點資料,僅供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三種傳播途徑

隨著國際化時代的到來,一個國家的實力已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文化因素將在21世紀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軟實力的影響與傳播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國所必不可少的階段。在走向世界、與國際社會接軌過程中,中華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進行對話交流。中國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必須注重增強文化的競爭力與滲透力。我國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孔子儒家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對炎黃子孫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海外也幾乎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因此,研究以孔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文學途徑傳播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傳統文化必然發揮重要的凝聚和認同作用,尤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闡發與完善,逐漸積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融匯于全球華人的精神血脈之中。孔子文化的國際傳播對于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具有重要價值。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學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而孔子文化的傳播更需要在文學的載體上承載與創新,才能取得成果。在全球化語境下,所謂的歐洲文化中心被新的世界文化格局替代正成為現實,全球化也大大加速了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來看,利用文學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語言教育。20世紀以來,美國文學在英語世界異軍突起并迅速進入世界文學主流,大批歐洲理論家和思想家經美國這個世界學術中心的中介迅速成為學術明星,其理論隨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學學科接納,成為各個相關文學研究領域內被頻繁引用和討論的經典,正是其突出體現。

教育途徑傳播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已是大勢所趨,推進漢語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的有力保障。漢語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在擴展漢語疆界的同時使其變得日益包容和混雜,從民族/國別語言發展為區域性語言甚至成為世界性語言。歷史上,一批又一批華人大規模移民海外致使漢語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疆界既不確定又不斷擴大。當前,漢語互聯網的建立也起到了大力普及漢語的作用。現階段國際互聯網上大多數信息雖然仍主要靠英文傳播,但隨著漢語網站的日益增多和用漢語寫作人數增多,漢語傳播信息的百分比正在逐步上升。全球化打破了固有的民族國家疆界也拓展了語言疆界,未來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將日漸形成:它不是一種單邊英語文化而是多語種文化。在這種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中,漢語文化和漢語寫作將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自2004年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和國際化的重要舉措。到2009年底,我國已經在88個國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4所孔子課堂,還有50多個國家的260所機構提出了開辦申請。孔子學院的興起是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作為國際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平臺,孔子學院不遺余力地介紹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將中國哲學、教育學、倫理學傳輸到世界各地,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

活動途徑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文化作為軟實力對于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鎮,乃至社區、村莊,同樣需要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樹立品牌,增強綜合競爭力。要讓國家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必須在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軟實力,以此搶占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了奮起趕超,就要充分認識自身的文化優勢,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把文化活動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把孔子文化的內涵融入到文化節、讀書日、電影節以及一些其他文化活動當中,不僅有利于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而且還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比如,各國孔子學院曾舉辦了近7000場次的文化活動,參加人數達200多萬。國家漢辦還專門派出了40多支師生小分隊,同270多所孔子學院聯合開展中華文化巡講、巡演和展覽活動,集中展示中國書畫、太極拳、茶藝等;在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里組織師生和市民游園、觀燈猜謎、吃月餅。由廈門大學負責的德國特里爾大學孔子學院就舉辦過由特里爾大學師生和市民共同參加的“中國電影之夜”系列觀影及討論會,用文化藝術的感染力拉近了兩國民眾的距離。

近五六年來,以“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為主題,盛大的中國文化年在法國各地舉辦;投資數百萬美元、演職人員近千人的“中國文化節”在華盛頓登場,直接享用這場文化盛宴的除了四五萬現場觀眾外,還有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其中的上百萬美國人。“中印友好年”、“中國意大利年”、“感知中國?韓國行”文化宣傳活動也相繼啟動,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些活動運用創新的商業模式鑄造出中華文化品牌,展示了中國文化方方面面,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國外社會各階層都能了解感受并喜愛中國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的現狀與發展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但在當代由于多種原因處于尷尬境地。

一貫以智慧深刻全面著稱的中國文化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沒有順利跟上世界潮流,僅僅是靠孔子學院和《孫子兵法》等特色東西并不足以融入作為主流文化的西方文明,其中的陰謀論更不是精華而是糟粕!中國輸出的傳統文化的東西沒能把真正的精華表達出來,比如老子、墨子的反戰,孟子、荀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主思想,這才是既有文明基因又符合現代社會的理念。

中國文化想得到發揚光大,就必須首先在內涵上徹底和現代文明接軌,尤其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其次,在傳播方式上,要和當今網絡時代的技術和心理特征合拍,官氣十足的宣傳越來越失去市場。

在海外傳承,傳播哪些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

風土人情,風俗禮儀,文化教育……

試論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起步階段(1840—1895)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后,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19)

“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

(三)曲折前進與新發展階段(1919—1949)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

擴展資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