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文化對外貿易對策(如何才能增強我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时间:2024-05-19 21:16:52 编辑: 来源:

中國如何應對跨文化傳播

請參考下面一篇范文,也許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和借鑒

新世紀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人類已經邁入了21世紀,在這個嶄新的世紀里,世界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跨文化傳播與交流也必將越來越頻繁,這對于各國本土文化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正面臨著挑戰;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彼此的傳播、影響和融合中,生命力將得到不斷增強。對于我國而言,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構架尚未形成,文化產業起步不久,文化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設和管理還很滯后的情況下,如何迎接人世后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挑戰,在學習、吸收、借鑒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弘揚和發展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壯大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帶來的沖擊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西方的強權政治,使得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把經濟觸角伸向全球,而且通過文化傳播輸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對于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對我國本土文化的沖擊,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的沖擊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文化產品和文化設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已是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自古就有為祖國、為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寬闊襟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也有"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反抗斗爭精神;既有濃厚的人倫道德觀,也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既有孔子的學、問、思、辨、行結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學民主精神......,這正是在古代四大文明當中惟獨我們中華文明長久不衰的真諦。黨的十五大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廣泛開展社會主 義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公民,這些都離不開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勵和導向功能。

經濟全球化以來,外國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文化樣式也隨之大量涌入我國。從積極意義上講,這對豐富人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學習和借鑒別國優秀文化都是有益的。但也應該看到,一些宣揚西方個人主義的道德倫理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化產品的涌入,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無疑會產生一定潛在的負面影響。比如崇洋媚外的風氣泛濫,一些人的個人主義惡性膨脹,"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像瘟疫一樣吞噬著人們的良知,腐蝕著人們的靈魂,給社會帶來極大的破壞。對此我們不能不保持清醒的認識。

2.對我國本土文化優勢地位的沖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祖祖輩輩的心目中一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然而,近年來它的主導地位日益受到挑戰,甚至于被歪曲、排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漸加強,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影響正日益擴大。由于一些外國文化產品大量地運用了現代科技成果,其產品的娛樂性、觀賞性、知識性較強,又有生產制作成本低、價格便宜等優勢,再加上能夠滿足人們渴望了解和欣賞外來文化的心理,因此受到廣大文化消費者的歡迎,而且在一定時期仍然還會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制品的出口值,"僅在歐洲地區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航天工業"。①光是一部《泰坦尼克號》,收入就達18億美元。筆者從浙江省電影公司了解到,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場22部進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攝外,其余18部均為美國影片。其中占據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續集》;《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影片,其票房收入基本每部都在200萬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號》時,觀眾更是高達206.5萬,票房收入達3654.8萬元。而杭州的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進口片的票房收人為813.6497萬元,竟然超過了該年度該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國產片票房收入的總和。

這一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沖擊,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經濟份額。而更重要的還在于這些美國電影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等方面的影響。觀眾在觀賞影片的同時,不僅了解了美國文化和藝術,而且會受到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的影響,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一些缺乏批判眼光的消費者就自然會覺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

臺灣學者鄭貞銘先生稱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中最具滲透力的利器",他還引用麥克魯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的觀點說:"電視不僅是娛樂工具而已,還是制造現代人心靈,改變整個生活情境的新力量,不容吾人忽視。"①這段話也同樣能幫助我們認識美國影片對廣大中國觀眾的巨大影響和滲透力。

3.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論的碰撞造成的沖擊

從世界文化發展態勢來看,世界文化正向多元一體的現代格局邁進:一方面全球文化一體化趨勢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多元化趨勢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后一趨勢正是對前一趨勢的反擊和響應。自從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誕生以來,在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面前,其他各個文明,包括中華文明,都面臨著邊緣化的危險,甚至面臨著被西方文明所覆蓋、徹底喪失自身文化個性而湮滅在西方文化席卷世界的洪流里面的危險。面對西方強大的文化工業和現代傳媒帝國的沖擊,民族文化的危機意識和自覺意識在加強,各個文明都在強化自身個性,突出自身特點,保護和發揚民族文化的獨特優勢,抵抗西方文化的全面同化,世界文化大戰的警示不再是危言聳聽。民族文化相對封閉、互相隔離發展的觀念早已過時,甚至區域文化的概念也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在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論的碰撞中,我們的本土文化如何在未來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自己的應有地位,更好地謀求自存自強,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二、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于本土文化而言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對于以信息接受為主的非英語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將會造成對本土文化的沖擊;但另一方面,這種跨文化傳播對于本土文化又提供了一種發展機遇,各個民族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生命力將得到不斷增強。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立的起源、成熟、衰亡的動因和過程,而且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替代另一種文化自身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具有"不可交流"的對抗性,因而整個世界是一個多種文化并存的"文化場"。當不同模式、不同價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時,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就不能是暢通無阻的,必然出現不同文化的沖突。而歷史已證明:文化的沖突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任何一種文化只有在開放、比較和競爭中才能獲得新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正好為文化交流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我國本土文化而言,主要提供了以下兩方面機遇:

第一,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機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并不意味著它是十全十美、無需發展的;相反,由于中國文化長期植根于農業社會和封建專制的土壤之中,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過程往往是通過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劇烈碰撞形式(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完成的。西方文化也有許多優秀的方面,而不僅僅是"狼來了"。所以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依然離不開與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溝通。經濟全球化正好為這種交流溝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和操作平臺,我們可以抓住它所帶來的開放環境,加強文化交流,學習、吸收、借鑒他國優秀文化,積極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不但"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而且"采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①,以使我國本土文化得到創新與發展,壯大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為我國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由于我國歷史上特別是清王朝的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以及近代鴉片戰爭以后帝國主義的入侵與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加上多年來一些西方媒體對新中國的或敵意或片面的宣傳,致使不少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文化,甚至產生種種誤解。這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弘揚是極為不利的。經濟全球化恰好給世界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契機,為中華文化在全球得到傳播和弘揚提供了一條絕佳的途徑。

三、面對挑戰和機遇,我國本土文化應采取的對策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競爭,已不僅僅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而且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未來世界生存權利、發展權利的競爭,是如何贏得更加有利的國際地位的競爭。在手段上,也不僅僅是政治軍事實力的競爭,而且包括經濟競爭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是自然國力(面積、人口、資源、環境等)、社會國力(主要是政治國力、軍事國力以及社會動員能力等)、物質國力(以經濟國力為主)和精神國力(以思想文化為代表)等多方面的統一體。但文化乃國家之心,民族之魂,文化國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來自文化的挑戰,首先應當以文化的手段來響應。我們應當加強對外文化戰略研究,為新世紀的中國文化發展理清思路,制定策略。21世紀的中國對外文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不僅關系到國際文化力量對比的調整,新的國際文化關系的重構和國際文化新秩序的建立,而且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振興中華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既不放過任何發展的機遇,也有信心迎接各種挑

戰。在分析我國本土文化所面臨的眾多沖擊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的政治優勢和文化優勢,我們有優越的社會制度,有五千年文明的積淀,有新中國成立50余年豐厚的文化建設基礎,只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必勝的信心,有切實可行的方針和措施,我們一定能在學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第一,在經濟全球化面前,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要以理性科學的精神積極參與文化全球交流活動,取長補短,而不是關起大門,消極地逃避。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直進行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璀璨的中華文化之花,是56個民族共同培育而成。但盡管這樣,我們的本土文化并非完美無缺,需要而且也應該吸收外來文化,經過不斷篩選和融化,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愈益豐富發展。如漢唐時代對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吸收,明代和清代對一些西方文化的吸取,都表明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偉大氣魄。鴉片戰爭以來,為了改變我國落后挨打的狀況,我們的先輩刻苦學習一切有用的救國救民真理,"五四"運動學到了民主和科學,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為中華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