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史(古代有哪些科學成果、文化、藝術傳播到國外的?)

时间:2024-06-02 07:07:55 编辑: 来源: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影響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三種傳播途徑:文學途徑傳播、 教育途徑傳播 、活動途徑傳播。

1、文學途徑傳播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傳統文化必然發揮重要的凝聚和認同作用,尤其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歷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闡發與完善,逐漸積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深深地融匯于全球華人的精神血脈之中。孔子文化的國際傳播對于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具有重要價值。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學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而孔子文化的傳播更需要在文學的載體上承載與創新,才能取得成果。在全球化語境下,所謂的歐洲文化中心被新的世界文化格局替代正成為現實,全球化也大大加速了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

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來看,利用文學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語言教育。20世紀以來,美國文學在英語世界異軍突起并迅速進入世界文學主流,大批歐洲理論家和思想家經美國這個世界學術中心的中介迅速成為學術明星,其理論隨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學學科接納,成為各個相關文學研究領域內被頻繁引用和討論的經典,正是其突出體現。

2、教育途徑傳播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已是大勢所趨,推進漢語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的有力保障。漢語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在擴展漢語疆界的同時使其變得日益包容和混雜,從民族/國別語言發展為區域性語言甚至成為世界性語言。

歷史上,一批又一批華人大規模移民海外致使漢語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疆界既不確定又不斷擴大。當前,漢語互聯網的建立也起到了大力普及漢語的作用。現階段國際互聯網上大多數信息雖然仍主要靠英文傳播,但隨著漢語網站的日益增多和用漢語寫作人數增多,漢語傳播信息的百分比正在逐步上升。

全球化打破了固有的民族國家疆界也拓展了語言疆界,未來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將日漸形成:它不是一種單邊英語文化而是多語種文化。在這種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中,漢語文化和漢語寫作將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3、活動途徑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文化作為軟實力對于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鎮,乃至社區、村莊,同樣需要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樹立品牌,增強綜合競爭力。

要讓國家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必須在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軟實力,以此搶占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了奮起趕超,就要充分認識自身的文化優勢,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把文化活動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茶文化向國外傳播追溯到什么時期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通過向海外弘揚推廣中國茶文化,更進一步讓海外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其優勢,茶文化向國外傳播追溯到什么時期?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時期,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向國外傳播時期

東傳的時間是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中國和朝鮮、日本當時都同處在分封建社會時代,都屬于農耕文化,而中國的文化水平有處于高級階段,因此為這兩個鄰國所全盤接受,其中又以日本最為突出。最早是永忠、空海、最澄和尚將中國唐代的煮茶方式傳回日本,并且在天皇面前獻茶,很快就在官僚貴族上層社會推廣開來,宋元時期,日本的榮西和圓爾辯圓等僧人又將中國佛教寺廟中的茶事活動引進日本,后來在明清時期在千利休等人的手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茶道藝術。

宋元時期中國的盛行的是點茶方式,是用蒸清茶粉沖點擊拂泡沫后再飲用,明清時期中國已經廢棄點茶方式改用散茶沖泡,但千利休推行的茶道仍然繼承宋元的點茶技藝,直到今天,日本的茶道主流"抹茶道"也還是沿用這種古老的點茶方式。

茶葉西傳的時間要晚得多,直到16世紀才通過葡萄牙人傳播到歐洲,然后傳入英、法等國。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得差異,歷史背景的不同,西方人只將茶葉當做保健的飲料,并沒有接受中國的茶文化。他們主要是接受紅茶,最早是將茶葉放在咖啡店出售,并且還是像喝咖啡那樣加糖加牛奶,以致至今國際茶葉市場上還是以紅茶為主導。

他們并沒像中國茶人們那樣追求色香味形和詩化的意境,更不會去追求茶葉的自然形態美,所以他們只需進口一些中低檔的紅碎茶或綠碎茶,至今只盛行袋泡茶的方式,而沒有接受中國的泡茶技藝。個中原因之一,是當中國茶葉在西方流行之時,歐洲已經是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形態,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容易接受距離遙遠、為他們所陌生的東方社會的生活方式,從而也使他們至今一直停留在飲茶階段,沒有進入品茶的高級階段。

中國茶文化在國外的傳播歷史

由于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準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 種在近江(滋賀縣)。

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后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于 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 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 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積極的對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后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并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后,茶葉 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于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后,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 后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后,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 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 技術。后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 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 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古代有哪些科學成果、文化、藝術傳播到國外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延續至今,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是具有創造性的民族。中華民族發明的許多東西,所產生的文化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諸如四大發明,儒家文化等影響尤其深遠。

中國歷史上有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除此之外,中國古代深厚的歷史文化還帶給現代中國人多項外國人不具備的獨特技能,在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種菜。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古代農民擅長精耕細作,同時由于人多地少,使得中國人養成了見到一塊土地就要種點什么的習慣。備受外國人推崇的,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七大技能。西方人大航海時代,很多航海的人都因為吃不到新鮮蔬菜而患壞血病,而鄭和下西洋卻可以在船上生豆芽種菜免去得壞血病之苦。

近年來中國人無論到了外國生活,還是遠在非洲的維和部隊,都喜歡種菜,甚至還把蔬菜種植到了太空。在發揚光大種菜技術的同時,也還善了生活。種菜堪稱中國人自帶的一項神技。

二,餐飲文化。

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都不一樣,各地都有特色菜和特色小吃等。在近代中國國力衰微的時代,中國人依然把中餐館開遍世界,是中國人海外謀生的重要技能。中國的餐飲文化堪稱中國的另一項神技。

三,考試能力。

中國古代從隋唐就開始用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科舉是中國古代社會治理國家和造成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制度,考試決定命運絕不是空話。因此古代中國人對考試特別重視,至今中國人的考試能力也是外國人望塵莫及的。

跨文化傳播的歷史

人類進行跨文化傳播活動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了針對在國外購買奴婢的規定。公元前1750年,古埃及就有了埃及人與亞洲人交往的記載。距今2 000多年前,古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表達了人類對異族產生惡意傾向的評價:“人們總是急于責怪異族。”中國歷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東渡、張騫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亦是跨文化傳播活動的具體表現,繁盛一時的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遣隋使、遣唐使,更堪稱人類歷史中跨文化傳播的典型范例。距今600年前,鄭和船隊7次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西方探險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足跡從歐洲延伸到世界各地,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偉大時代,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范圍的交往,人類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也開始了新的篇章。

(參閱《跨文化傳播學導論》,孫英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