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韓貿易結構變化(中韓建交的深化和發展)

时间:2024-06-02 14:05:54 编辑: 来源:

中韓貿易時常發生逆差的原因

我本身就是學貿易的,我認為應該從這些方面考慮:

一,兩國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

中韓貿易仍是以商品貿易為主,故應先從比較優勢這個原理出發。由于中韓兩國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是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我國在對韓貿易中,在工業制成品領域與韓國產品存在較大差距。

二,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引致的對韓國產零部件的進口增加:

韓國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在完成工業化進程后,隨著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企業需要通過投資開拓海外市場,保持或提高國際競爭力,而中國為加快工業化進程,需要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韓國對華投資有利于擴大雙邊貿易和提升貿易結構,韓國對華投資不僅增加了資本的出口,而且帶動了化工、塑料、化纖、電子零部件等產品的出口。2001年韓國對華貿易順差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有一部分與在華投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密切的關系。由于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一類韓國企業在華投資是以開拓中國市場為目標的,也有一類韓國企業把中國作為加工基地,而產品的最終市場在第三國,如美國、歐盟。這兩種類型的投資雖然都會擴大韓國對華貿易順差。

三,韓國政府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

在關稅保護方面,韓國措施名目繁多,形形色色,韓國政府政策只注重向海外出口產品,而限制從國外進口商品,也是造成我國貿易逆差迅速增加的原因。他們的民族主義很強烈,韓劇近幾年在亞洲的蓬勃發展與政府的鼓勵電視劇出口措施是分不開的。

四,香港中轉功能的變化

近年來中韓兩國貿易往來頻繁,而經香港再出口(re-export)的比重逐漸減少。根據韓國方面統計,1992—2001年期間對中國的直接出口增加了6.9倍,而同期經香港再出口只增加了2.3倍。另外,韓國經中轉香港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69.8%降到2002年的22.2%,10年間下降到原來的1/3。韓國對華出口的這種由“隱蔽”到“公開”的變化,是雙方在統計上都反映出來的韓國對華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作為其結果的中方貿易逆差劇增的一個技術方面原因。

呵呵,不知道能不能算是還湊合的答案。

貿易結構是什么

廣義的貿易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貿易中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構成情況,一般稱為貿易結構。

狹義的貿易結構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情況。一般稱為商品貿易結構。

1、對外貿易結構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其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

2、國際貿易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額和服務貿易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

3、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擴展資料:

中國與韓國的經濟關系

1945年韓國獨立后,并沒有迅速的走上經濟建設的道路,就像中國一樣,很多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函待解決.與中國相似的是,他們也進行了土地改革,實現了相對的均勻分配.但是很快朝鮮戰爭爆發了.戰爭是經濟的雙刃劍,對于朝鮮來說,還是刺痛得更深.戰后的韓國一片廢墟,教授說韓國的首都首爾是韓國人民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戰后重建持續了五年時間,也學向中國人民一樣,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吧?

然后是1960年的學生運動,使韓國政局動蕩,也正是這個時候,備受韓國人尊敬的樸正熙總統登上了歷史舞臺,軍人出身的樸正熙.宣布了兩大誓言:一是發展經濟,二就是“掃除國家的腐敗與社會邪惡,重振頹廢的國民道德與民族正氣。” 于是像中國一樣,韓國的經濟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內走上了正軌,進入了樸正熙領導下的軍事化高速發展時期.

在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樸正熙被暗殺,其實這也是在所難免,這位總統應該說是一個鐵腕人物,在他統治事情恨過根本就沒有民主與自由,當然也正是因為他的鐵腕政策才保持了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想象他長達18年的政治經濟統治,自然會樹敵無數.就這樣這位韓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猝然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但是他對發展經濟的決心還是被后面的統治者所繼承,第五個五年計劃后就是著名的三低時代:油價低,國際利率低,美金兌換率低.在這里不得不說韓國一直是在和日本戰爭,在經濟上的戰爭,三低時期正式韓國商品侵占日本商品所占領國際市場時期,盡管質量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低廉的價格使得人們更傾向于購買韓國商品,韓國的主要經濟政策也正是以出口貿易為主.于是韓國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

1988年的韓國釜山奧運會,讓韓國沖出亞洲走向了世界,韓國的開放性與國際性在這一年得到很大的發展.

中國同韓國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若干梯度差和時間差。在經濟近代化、工業化起步上,中國比韓要晚幾十年左右;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轉移上,中國比韓滯后幾年左右;在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上,中國70%以上靠資金和勞力投入,而韓50%以上靠科技進步;在研究開發的主體力量上,中國集中于科研所和大學,而日韓則側重于生產企業;在教育發展上,中國比韓落后十幾年。從經濟總體水平看,在宏觀經濟方面中國比韓落后幾年,在工業方面落后10年左右。

中韓經濟關系獲得迅速發展,兩國在雙邊貿易、私人投資、產業合作等領域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中韓經濟關系的迅速發展,是諸多有利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政治上:東北亞局勢的緩和為中韓經濟關系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與韓國北方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實施為中韓經濟關系的啟動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中韓建交以及建交后兩國高層領導人對中韓經濟關系的高度重視為中韓經濟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經濟上: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中韓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為兩國經濟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外在機遇和內在動力;中韓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促進了兩國經濟關系的發展;中韓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中韓經濟關系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動力;中韓經濟關系已有的成就為進一步擴大中韓經濟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韓經濟較強的互補性是中韓經濟關系迅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歷史、地理、文化上:中韓具有地理上的臨近性、文化上的同質性和歷史上的淵源性的特點,這也有利于中韓經濟關系的發展。 但是,在發展中韓經濟關系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利因素。政治上:東北亞地區存在安全隱患,這對中韓經濟關系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環境的形成和

中韓建交的深化和發展

要推動中韓兩國關系健康發展,深化兩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把兩國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必須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全局,對目前兩國關系中好的一面、好的政策、好的做法堅持和發展下去,對有可能影響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因素加以限制和消除,為東北亞的穩定和發展、為兩國國民的福祉服務。筆者認為,為此努力做到以下幾點是必要的。 1. 互相尊重,增加信任,平等相待。尊重、信任、平等是處理好國家關系的基本前提和思想政治保障。國家無論大小、發展先后,政治上都是一律平等的。這是以人為本的基本觀點和原則在國家間關系中的體現。對處理兩國關系中尊重、信任、平等的原則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加以愛護,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2. 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人世間人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皆為一個利字。在革命與戰爭的年代不是我打倒你,就是你打倒我,不是我侵略你,就是你占領我,沒有多少共同利益可言。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處理好國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國際問題必須顧及相關方的合理利益,使各方的合理利益得到實現,否則不可能有正常的國家關系、國際關系。即使暫時有了,也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健康發展。 3. 要按國際規則和兩國簽訂的協議處理相關問題。在全球一體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已制定和公認的法律制度顯得特別重要,這是國際事務得到有序解決的保證,維護世界秩序的重要工具。處理中韓兩國關系要遵守國際上的有關規定,如聯合國憲章、核不擴散條約、WTO有關規定等,也要遵守兩國間達成的協議。遵守已有的規則和協議是維持兩國關系正常化不可缺少的條件。 4. 制定新的制度,完善體制機制。情況不斷變化,要發展兩國關系不能只停留在執行原有的制度上,必須制定和執行新的制度,完善體制和機制。例如,中韓間制定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十分必要的。隨著兩國經濟的發展和經貿關系的加強,貿易磨擦在增加,競爭在加劇,貿易逆差在擴大,這不利于兩國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目前中韓兩國FTA民間研究結束,官產學的研究剛剛開始。韓國已與智利、美國等國相繼建立自由貿易關系,但與中國的FTA協議行動遲緩。我們還應該看到中韓簽訂FTA對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穩定東北亞局勢,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推動東北亞地區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5. 加強對雙方相關政策的研究,借鑒和適應政策。人類社會的縱向結構是由社會本質、制度、體制、政策和人構成。是人制定和執行政策,建立制度和體制,實現社會本質,為人服務。在這里政策體現了和反映了社會本質、質地、體制和人的要求,因此任何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執政黨或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在社會發展中處于關鍵地位。黑龍江省改革開放以來先后有一千多家韓國企業進來,但站住腳的不多,大多數失敗而歸。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不了解對方的政策。 現在超過半數的在華韓資企業虧損,有的半夜逃離中國,連所欠的職工工資和銀行的貸款都不還。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使韓國企業了解中國新的發展時期外資政策的調整,由原來向地區傾斜轉向了向產業傾斜的狀況,要提高自己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或者是要向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轉移。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該是對相關的政策了如指掌才行。 6. 建立對話協商體制機制,及時解決產生的新問題。情況不斷地變化,制度永遠是不完全的,制度也不是萬能的。為了解決兩國關系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及時處理出現的重要問題和嚴重問題,建立兩國間的相應的對話和協商體制機制十分必要。有了這種對話和協商體制機制,就可以防止單方面采取措施,激化矛盾。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安保問題,有了這種機制就可以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防止問題擴大化,保證兩國關系健康發展。 7. 著眼大局,求同存異。兩國歷史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國際關系不同,存在差距、矛盾、分歧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從兩國國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著眼于東北亞的穩定和發展,著眼于國民的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斷提高,在這個大局上求同,實現共識,協調行動。在制度、體制、意識形態、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尊重對方,保存各自的特點。著眼大局,求同存異,也是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 8. 逐步把中韓關系提高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韓兩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中好多問題已涉及到戰略問題。如朝鮮核問題不僅關系到朝鮮半島穩定和安全問題,也關系到東北亞地區穩定和安全問題,還關系到世界和平問題。又如建立中韓間的FTA不僅關系到兩國經貿關系,也關系到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問題。還如目前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對兩國經濟發展已具有戰略地位和作用。還有剛剛開始的中韓軍事安保方面的合作也具有戰略意義。因此筆者主張,兩國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工作,努力在不遠的將來把兩國關系提升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應該是兩國共同努力的方向。

關于中韓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一、中韓貿易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