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韓貿易順差的原因(2022中韓貿易順差還是逆差)

时间:2024-06-17 04:42:31 编辑: 来源:

中韓貿易時常發生逆差的原因

我本身就是學貿易的,我認為應該從這些方面考慮:

一,兩國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

中韓貿易仍是以商品貿易為主,故應先從比較優勢這個原理出發。由于中韓兩國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是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我國在對韓貿易中,在工業制成品領域與韓國產品存在較大差距。

二,韓國對華直接投資引致的對韓國產零部件的進口增加:

韓國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在完成工業化進程后,隨著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企業需要通過投資開拓海外市場,保持或提高國際競爭力,而中國為加快工業化進程,需要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韓國對華投資有利于擴大雙邊貿易和提升貿易結構,韓國對華投資不僅增加了資本的出口,而且帶動了化工、塑料、化纖、電子零部件等產品的出口。2001年韓國對華貿易順差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有一部分與在華投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密切的關系。由于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一類韓國企業在華投資是以開拓中國市場為目標的,也有一類韓國企業把中國作為加工基地,而產品的最終市場在第三國,如美國、歐盟。這兩種類型的投資雖然都會擴大韓國對華貿易順差。

三,韓國政府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

在關稅保護方面,韓國措施名目繁多,形形色色,韓國政府政策只注重向海外出口產品,而限制從國外進口商品,也是造成我國貿易逆差迅速增加的原因。他們的民族主義很強烈,韓劇近幾年在亞洲的蓬勃發展與政府的鼓勵電視劇出口措施是分不開的。

四,香港中轉功能的變化

近年來中韓兩國貿易往來頻繁,而經香港再出口(re-export)的比重逐漸減少。根據韓國方面統計,1992—2001年期間對中國的直接出口增加了6.9倍,而同期經香港再出口只增加了2.3倍。另外,韓國經中轉香港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69.8%降到2002年的22.2%,10年間下降到原來的1/3。韓國對華出口的這種由“隱蔽”到“公開”的變化,是雙方在統計上都反映出來的韓國對華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作為其結果的中方貿易逆差劇增的一個技術方面原因。

呵呵,不知道能不能算是還湊合的答案。

2022中韓貿易順差還是逆差

是逆差

2022年中韓貿易貿易是逆差,日本1600億美元、中國對韓出口為782億美元,2020年1-8月間,中國對韓出口為782億美元,韓國對華出口為723億美元,中國對韓貿易順差為59億美元,中國對韓貿易逆差普遍

貿易順差和逆差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中,出口商品或服務的總價值與進口商品或服務的總價值之間的差額

被中國市場拋棄,“韓國制造成回憶”,韓國制造在華沒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韓國《朝鮮日報》以“被中國市場拋棄,‘韓國制造成回憶’”為題報道稱,韓國“對華近30年貿易順差結束”。究其原因,報道分析稱,韓國主要出口產品在中國的占有率急速下降,中國企業技術的飛速發展,“將韓國企業擠出了市場”。被中國市場拋棄,“韓國制造成回憶”,韓國制造在華沒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1、韓國沒落的原因?

就目前來說,三星電子和LG加速從中國撤廠,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也停止了在北京和鹽城一些工廠的作業。此外,樂天這類企業自不必說。哪怕是在三星中國區,只要是總監級別以上,基本上都由韓國人來擔任。不讓懂市場、懂產品的中國人擔任重要的領導崗位,是因為韓國人的骨子里面不信任中國人,這是他們一種畸形的文化。中韓兩國市場差別很大,大部分空降的韓方高層對中國市場不甚了解,這就導致他們很難在中國“如履平地”。

2、韓國企業短板

其實,說他們的大廠比如三星或者是現代汽車,他們的主治就是一直只追求短期的盈利目標,就是為了賺快錢,那么結果就是:你在接下來的競爭中,時間越久優勢越小,當你沒有任何優勢的時候,被消費者拋棄也只是早晚的事情。這個時代,沒有研發,沒有技術創新,沒有核心競爭力,很容易落后,一旦落后再想追趕或超越就太困難了

3、放眼全球的韓國市場

其實,韓國的制造能力強大全民,研發能力明顯偏科(國力限制),總的說來作為未上億人口級別的后發工業國家基本做的頂天了。走過的路基本沒出大錯誤,但未來的天花板已經快夠上了,不綁定大的市場就沒法再上一層。所以現在韓國政府在積極推動韓國年輕人以中國為市場進行創業,想借助部分中國市場的先進性和開放性提升韓國工業相關能力。

后記:目前的韓國已經為他自大付出了代價,那么后續會出現怎樣的政策呢,我們后續拭目以待,真的是,網友們的忽悠局不到位了,韓國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哈哈哈哈

日韓沖突由貿易糾紛擴大到其他領域,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韓沖突由貿易糾紛擴大到其他領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日本實施限制令對韓國的支柱產業產生了巨大沖擊。二:兩國的經貿、歷史交纏源于1965年簽訂的一紙協定,兩國關系雖然恢復正常,但實際問題并未得到解決。 韓國長期對日呈貿易逆差狀態,這給韓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算是積怨已久。

而另一方面兩國幾十年并未爆發這種大規模的貿易糾紛,如今厚積薄發,一旦發生了就被擴大到了其他領域。而日本方面的態度也很強硬,韓方也是尋求美國調解,兩國都未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也導致了事態的擴大化。

日韓貿易爭端自7月初不斷發酵,至今已有50多天。繼8月初兩國互相將對方"踢出”貿易優待白名單后,雙方的對立又擴大延燒到旅游、文化娛樂、軍事等多個領域,且短期內沒有停止的勢頭。

其實在國際貿易當中,貿易往往是和投資是分不開的,現在日方覺得日企在韓的投資和營商權利得不到保障。在大阪G20峰會之前,日本提出抗議,要求通過第三方組織來解決問題,但是韓方態度冷淡,日方因此感覺被輕視了,在G20峰會上雙方沒有舉行首腦會談。

韓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規模不斷增長,這讓韓國開始不安,并在1986年推出了旨在修正與日貿易失衡的五年計劃,政府認為失衡的大頭來自于制造業,鼓勵用通過本土化制造和加大出口來修正失衡,后又于1992年推出了第二個五年計劃。

盡管整體貿易狀態取得了很大的改善,韓國從未實現過對日本的貿易順差,且貿易逆差規模持續擴大,尤其是原材料和零部件領域。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將帶來什么求解

中國內需將被拉動進口增幅大于出口 結論篇 四大影響 ** 熱門點擊 ** 特別推薦

**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