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韓貿易結構變化圖(中日韓朝蒙合并的好處和壞處)

时间:2024-06-03 14:16:07 编辑: 来源:

中日韓朝蒙合并的好處和壞處

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菲律賓、文萊和東帝汶,其中東帝汶是經全民公決后,于2002年5月20日從印尼獨立出來的,是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一、三個“10 1”所謂“10”,是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10個國家。它們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3”,是指中日韓三國。“1”,是指中日韓三國中的一個。三個”10 1”,一個“10 1”是指東盟與中國,第二個“10 1”是指東盟與日本,第三個是指東盟與韓國。“10 3”是指把東盟看成一方,把中日韓看成一方。東盟與中日韓三國從1997年開始,有個定期會晤的機制,上面的這些數字由此而來。但現在的“10 1”與“10 3”,意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指所謂的定期會晤意義外,主要指它們之間的區域合作,這些數字代表后面代表的是東亞各國之間的區域合作模式。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2001年11月6日召開的東盟與中國領導人第五次會議確立了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中國和東盟由于地緣上的臨近,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雙邊經貿往來日益加強,自1995年以來中國和東盟的經貿額年增長速度超過15%,2001年雙邊貿易額進一步增長到416億美元。中國成為東盟第六大貿易伙伴,東盟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中國-東盟共有人口18億,國內生產總值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據中國東盟經濟 合作專家組進行的初步測算,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中國和東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22億美元,東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54億美元,東盟將成為自由貿易區的收益大戶。

2、東盟與日本自由貿易區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是亞洲最大的發達國家,其國民生值為5萬億美元,是中國的5倍。其龐大的生產能力、雄厚的技術力量、宏大的市場規模對亞洲乃至全球都有深刻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日本在亞洲各國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國家無法替代的。從純經濟的意義上講,亞洲任何一個國家如果與日本建成自由貿易區或者搞更高層次的區域合作,那將是非常有益的。但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與其經濟地位很不相相符。到目前為止,日本的許多近鄰都沒有參加日本倡導的區域合作組織。有些國家雖然調子喊得很高,但行動卻很遲緩。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日本長期奉行脫亞入歐戰略,對亞洲重視不夠;二是日本在二戰時曾侵略過亞洲諸國。而戰后又沒有很好地反醒;三是日本的經濟實力太強大,鄰國擔心一旦與日本搞成區域合作組織,將受日本摯肘;四是日本的經濟結構極為先進,日本將是區域合作的最大受益者。所以,日本的近鄰,沒有哪一個國家主動與日本搞區域合作組織。

雖然日本提出的方案很多,但實際響應的很少。

日本與東盟自由區的設想是在中國與提出與東盟建立自由區以后提出的,從時間上看,比中國要晚一拍。現在中國與東盟簽署了區域經濟合作的框架協議,并決定在未來的10到15年的時間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區,但與日本卻沒有這樣的協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是非常著急的。日本的政府官員、企業界人士,學者正在大力鼓吹盡快建立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但恐怕難能如愿。從東盟的角度看,絕大多數國家二戰時曾遭日本蹂躪,國民對日本普遍沒有好感,即使政治家意識到經濟方面的好處,但往往由于政治考慮而放棄與日本接近的想法。因此,日本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是比較遠的事情。

3.東盟與韓國自由區

東盟與韓國自由貿易區的想法也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之后提出的,從政治上來講,這個10 1沒有多大的障礙,其障礙主要在經濟層面上,而在經濟層面上的障礙,不在于其經濟沒有合作的基礎,而在于其合作規模嫌小。韓國只有4000多萬人,不到10萬平方里,其市場容量有限,這種市場規模不會對東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就東盟與韓國之間的合作愿望講,韓國人的要求要比東盟強烈些。因為,韓國需要東盟的市場,而東盟從韓國得到的東西從別的國家也可以得到。由于缺乏內在動力的推動,東盟與韓國自由區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可能意義不大。

二、一個”10 3”

10 3的前提是3,所謂的3即中日韓三國首先建成自由貿易區,在這個基礎上,東盟與中日韓自由區合并,形成所謂10 3的格局。

對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最早由韓國總統金大中在馬尼拉會議上提出。提議雖得到了中日兩國的積極回應,但由于各種原因進展緩慢。

從經濟上講,三國合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三國經貿聯系緊密,互補性極強。日本已連續7年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為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對象國。日本是中國的外資、技術引進的主要來源國之一,也是對中國政府貸款和無償援助最多的國家。中國和韓國互為第六和第一大貿易伙伴,可見在經濟方面的聯系已經相當緊密。韓國是日本的第四大貿易伙伴,日本則是韓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日本是發達國家,韓國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等級分明的經濟鏈,日韓擁有充裕的資金,有雄厚的技術,中國有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排除人為因素,所以僅從經濟角度看,三國的合作前景廣闊。

對于中日韓合作,又有幾種不同的方案。 普遍認為中日韓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不大,多數學者持兩段論。所謂兩段論就是或是中日韓三國不可能一下子過渡到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而是其中兩國首先搞成自由貿易區然后由第三者加入,或者搞了個兩個自由區然后這兩個自由區再合并。按照數學組合,其可能的貿易區為:

1. 中韓自由貿易區;

2. 中日自由貿易區;

3. 韓日自由貿易區。

從中國的角度看,無論從經濟的重要性、還是從經濟的關聯度看,日本對中國的重要性要大于韓國。從政治關系重要性講,日本也比韓國重要。但從政治關系的好壞來講,中日關系不如是中韓關系好;從日本的角度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即日中經濟合作比日韓合作更重要;

從韓國的角度看,韓中貿易與韓日貿易是兩種不同的貿易。就韓中貿易講,韓是上,中是下,韓對中國貿易保持順差;就韓日貿易講,韓是下,日是上。韓對日貿易保持逆差。如果要讓韓國作一個選擇,韓國可能選中而不選日。從韓國的角度講,韓中關系的重要性要大于韓日關系。一是中國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二是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中國大于日本。從政治關系的好壞判斷,韓中關系要比韓日關系好。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從經濟關系判斷,可能最先建立的是中日自由貿易區;如果從政治關系判斷,可能最先建立的是中韓自由貿易區。無論從哪個方面判斷,日韓自由貿易區或者韓日自由貿易區都不可能領先于這兩者建立。如果再在中日或者中韓自由貿易區之間作一個選擇的話,我傾向于中韓首先建立貿易貿易區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無論經濟關系多第么重要,沒有一個良好的政治基礎,兩者不可能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個結論已被過去的歷史證明過多次。

10 3的關鍵是3,目前的任務是竭力推進3 的形成。但3形成以后是不是10 3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呢?也不是。當3真正地形成以后,對10的需要就大大折扣,到那時,不是現在中日韓三國看東盟的顏色,而是10要看3的眼色。就大多數學者過講,現在的設計是10 3 ,但當3形成以后,方案則會變成3 10。這就叫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三、未來的前景與中國的戰略思路

就目前的情況看,三個10十1中進展最快的是中國東盟自由區;從政治、經濟文化諸因素看,東盟與韓國的自由區將排在第二,日本與東盟自由區將在最后建立。至于10十3,有兩種渠道,一是三個10 1建成后合并,二是中日韓三國建成自由貿易區后再與東盟合并。

中國在未來二十年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通過加入wto中國已經邁入經濟全球化的快車道,中國應在區域合作領域有大的突破.中國區域合作的戰略可以概括成這么幾句話:一是抓住機遇、積極穩妥;二是全方位推進,突出重點;三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四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結合以上戰略,提出如下思路:

1.積極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并把次作為重中之重;

2.盡快謀求與韓國建成自由區,并以此推動中日韓自由區的建立;

3.可以采取區域經濟合作與次區域經濟合作方式共同推動的方式;以楣公河流域的合作推動中立

國東盟自由區的建設;以環渤海灣山東半島、韓國、及日本北九洲的次區域合作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

誰有(國外學者著的)鋼鐵產業內貿易方面的資料?急

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及影響因素研究

摘要: 針對中韓鋼鐵產業的總產業內貿易、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和特征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在匯總水平上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是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形式,而具體貿易產品組的產業內貿易模式卻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對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表明,總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與平均市場規模、人均國民收入差距、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的直接投資額以及中韓鋼鐵產業的貿易總額均有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而與中國鋼鐵產業的規模經濟以及中韓兩國鋼鐵產業的技術差距負相關;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除了與規模經濟的相關關系為負之外,與其他影響因素的協整關系均是正向的。這種研究結論對我們的政策制訂有一定啟示作用。

關鍵詞: 中韓鋼鐵產業; 產業內貿易; 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鋼鐵工業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其作為給中韓兩國目前經濟發展的中心產業如汽車、機械、電子等制造業提供基礎材料的重要產業,會隨著中韓貿易程度的不斷加深,發揮出巨大的經濟輻射效果,中韓鋼鐵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由于兩國地理上的便利和關稅等制度壁壘的降低,以及鋼鐵需求產業的擴大投資,中國和韓國的鋼鐵產業貿易增長迅速。1992-2006這15年間,除個別年份外,韓國對中國的鋼鐵出口額逐年增長, 1992年出口額僅為6.35億美元, 2005年達到了47.02億美元,雖然2006年稍有降低,但數額也將近40億美元。相對于韓國對中國鋼鐵出口的增長,中國對韓國鋼鐵的出口波動性較大,但增長勢頭卻更為強勁,從1992年的1.75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53.34億美元。如果以HS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商制度》) 2位數的貿易數據來看,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指數很高,如同我們表面上所見到的一樣。然而在HS2位數基礎上計算的產業內貿易由于調劑了進行貿易的具體產品組之間可能存在的貿易失衡,所計算的結果往往不能真實量化產業內貿易的模式。因此,為切實反映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程度以及特點,有必要基于HS4位數對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與此同時,盡管中國鋼鐵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中國仍算不上是鋼鐵強國,在技術水平與產業結構等方面與韓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能夠促進鋼鐵產業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組織結構的升級。因此,為進一步促進中韓鋼鐵產業的貿易合作,以及中國鋼鐵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樣有必要對影響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我國的政策制訂提供相應參考。

一、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測算和分析

1.測算方法的選擇

不同學者提出了很多產業內貿易的計量方法,計量模型各有所長,然而綜合比較之下,為更好的反映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的模式以及特點,本文基于目前應用最廣的格魯貝爾和勞埃德( Grubel和Llo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