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麗水源遠貿易有限公司(禮與社會和諧的關系)

时间:2024-05-19 11:15:26 编辑: 来源:

禮與社會和諧的關系

從休閑視看休閑、禮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馬惠娣

(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100029

《自然辯證法研究》編輯部, 100081)

摘要:休閑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透過休閑,可以傳遞出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和精神態度,可以展示一個人的禮儀風度和人格修養。良好的休閑狀態,需要良好的“禮儀”、“禮節”、“禮教”、“禮法”的滋養與孕育;良好的“禮”需要休閑生活的培養。缺少“禮”人在行為中會失態、失禮、失風度、失氣節;而缺少“禮”的社會,則很難有秩序、有效率,很難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

關鍵詞:休閑、禮、秩序、和諧社會

引 言

休閑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個體品格教養、風度氣質、道德倫理的重要途徑。休閑尤其與“禮”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透過休閑,可以傳遞出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和精神態度,可以展示一個人的禮儀風度和人格修養。良好的休閑狀態,需要良好的“禮儀”、“禮節”、“禮教”、“禮法”的滋養與孕育;良好的“禮”需要休閑生活的培養,并經休閑生活的檢驗。缺乏“禮”人在行為中會失態、失禮、失風度、失氣節;而缺少“禮”的社會,則很難有秩序、有效率,社會很難和諧。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形成、國民精神道德素養的提高,有賴于“禮制”的完善與健全。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于社會的依據,沒有做人的資格。因此,必須“立于禮”(《論語?泰伯》)。不僅如此,禮與樂、書、數、射、御關系密切,為“六藝”之首。

休閑和“禮”有什么關系?“禮”在和諧社會中有什么樣的價值?現代社會的休閑生活需要什么樣的“禮”?“禮”對當今思想道德建設有什么益處?尤其值得學界深思。

1、 “禮”的起源與價值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禮”是“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 其他研究文獻(在搜集到的文獻范圍內)對此解釋基本上相同。

“禮”起于民間習俗和原始宗教活動,其涵蓋面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準則,諸如:社會規范、文化制度、行為方式,涉及到:冠(成人儀式)、昏(婚)、喪、祭、射、御、鄉(鄉飲酒),也有對自然神靈與祖先神靈的崇拜儀式等方方面面。禮,繁復、縝密、復雜,隨歷史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但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亙古未變。“禮”的制度與規范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由于中國人的“禮”充滿虔誠、仁愛、莊嚴、重義、情誼深厚、篤誠可信,所以有“禮儀之邦”的美稱。

中國是世界上關于“禮”的歷史記載和歷史典籍最豐富、最完整、最系統的國家之一。“禮”,在周代發展得頗為繁雜,有所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禮記?禮器》)。但是,這些禮中的大部分內容與形式是后來發展起來的,而作為較原始的和基本的禮儀只有八類,即:“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鄉、射。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國的“禮”制建設的集大成者。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后人傳習《禮經》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 “禮”,是儒家的經典內容之一,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孔子收徒講學時,選用這些典籍作為教材。《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禮記?經解》),因為,“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于禮”(《論語?泰伯》)。

儒家的禮節都有其具體含義。冠禮在明成人之責;婚禮在成男女之別,立夫婦之義;喪禮在慎終追遠,明死生之義;祭禮使民誠信忠敬,其中祭天為報本返始,祭祖為追養繼孝,祭百神為崇德報功;朝覲之禮,在明君臣之義;聘問之禮,使諸侯相互尊敬;鄉飲酒之禮在聯絡感情以明長幼之序;射禮由體育活動可觀察德行。這些古禮綜合了民俗、宗教、倫理、藝術、美學的價值。儒家除了禮教還有樂教、詩教,這些都可以促使人向善,敦厚莊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中的負面東西;不僅對于穩定社會,陶冶人心,改善人際關系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且對人的休閑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在古代社會,雖然禮儀制度是一種象征意義的體系,但是它又具有強烈的社會整合功能和政治功能。“禮”之中的秩序、節度、交往、和諧原理,可以確定社會結構、整齊風俗、節制財物之用,又對理順社會關系與人間秩序起作用。孔子說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這也表明仁義在內, 禮儀在外,仁義是質實,禮文是形式。

以古代的“冠禮”為例,實際上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形式。《禮記?曲禮》云:“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冠而字。”為什么要行冠禮呢?《禮記?冠義》作了這樣的解釋:“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禮者禮之始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道者,將責成人之禮焉也。責成人之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由這段話可知:第一,冠禮,是“成人之道”,即成年禮。既成年矣,就必須擔負起“為人子”、“為人弟”、“為人少”、“為人臣”的社會責任。第二,作為這種責任感的外在表征,便是成年人的“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以別少兒時的無忌與放縱。

孔子強調“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表明克制自己,使行為合乎一定的規范,有一定的節制,這是以仁心為依據的。儒家提倡“富而好禮”、“克己復禮”,是主張通過修養的功夫來節制驕奢淫逸,依禮而行,有一定的節度,人與人相處既不侮辱別人,也不與人親昵失敬。君子待人接物時態度恭敬,凡事有節制,謙遜禮讓。禮以內在的敬、讓為質實,在行為上以遵循一定的儀節表現出來。但這不只是拘守禮文儀節,而是以禮讓為本質。

“禮”中還包含了相當的人道精神,體現著道德和良知的價值。“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荀子?大略》)荀子推崇“禮”為“道德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在貴賤有等的禮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諸德,以及對弱者、弱小勢力的保護。

“禮” 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精神遺產之一,禮樂文化不僅了促進社會有序化,而且有“諧萬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的和諧化。一個穩定和諧的人間秩序總是以一定的禮儀規范作為調節手段。“禮”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記?樂記》)禮樂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是協和萬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的“護身符”,是中華文化得以綿延數千年的基石。

2、《家訓》施禮于天下

中華民族不僅有著數千年來延續、積淀而成的重視“禮”教的優秀傳統,而且積累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禮教典籍。這其中尤以《家訓》形式出現的經典,幾千年來給予中華民族以深深的滋養與哺育。有記載的《家訓》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的《誡伯禽》:“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勝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去矣,其毋以魯國驕士矣!” 中國禮教歷史之久遠由此可見一斑。

發展到后來,最為流行的是《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經》、《千字文》等“家訓”名篇,對民間的道德倫理、禮規禮儀影響深刻、流傳廣泛。這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是經歷了世世代代檢驗了的做人、做事的常識,也是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和人倫關系的顛撲不破的真理。這些篇什往往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易銘記、易背誦、易實踐,且與人民大眾的休閑生活密切相連,成為端正門風、振作家聲、名垂后代的范例。

過去的人由于物質生活不發達,可供“休閑”的內容十分有限,育人的讀物也沒有現時代如此豐富多彩,因此,那些格言、經、文,因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親切質樸,人們喜歡吟誦,并作為一種頤養精神的休閑生活。通過休閑,達到修賢的目的,慢慢地內化為一種人的精神氣質,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說這些《家訓》施禮于天下,為安邦固國、營造太平盛世,起到添薪加柴的作用并不夸大其辭。“禮”雖不象經濟、貿易、科技那樣看得見、摸得著,那樣轟轟烈烈,但“禮”是“細雨潤物落無聲,花入泥土釀芳香”。

《朱子治家格言》告訴我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遭暗想……

《三字經》讓我們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千字文》明示天下: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云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鱗潛羽翔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正是我們在吟誦這些篇章的時候,使人懂得了:“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人是必須敬畏自然的,因為你是它們中的一員;你傷害自然就如同傷害你自己。你是必須愛護一切生靈的,因為,它與你一樣是一個生命體,亦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們也懂得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治家與生活是個大學問,每個家庭幸福了,社會才能真正的和諧……這是大“禮”。

3、禮與休閑關系密切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莊子?外物》)在儒家傳統禮教中,“六藝”:禮、樂、書、數、御、射,對規范社會、教化子民具有重要的影響。“六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內容。它雖是高品位的文化創造,亦能在民間廣泛流行,形成了由文化精英引導,黎民百姓直接參與的歷史局面(需要說明的是:在封建社會中,由于勞動人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為了適應這樣一個狀況,這些“高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以世俗化的面貌和形式去擴展自己的影響,爭取更大的受眾面。這也是中國為什么擁有大量的非物質及口頭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原因)。

“六藝”中有深奧的“禮學”思想。君子之學,“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禮記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