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如何看待社交媒體時代的語言的力量(你怎么看待文化入侵?)

时间:2024-06-02 20:05:21 编辑: 来源:

「確診式文學」走紅,網友們紛紛自我診斷對號入座,如何看待此現象?你的精神狀態可被確診為哪個角色?

我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應該由自己做主,做一個開心快樂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近期,與“確診式文學”相關的段子屢屢沖上熱搜,一個明確的出處大概是“西安人被正式確診為沈眉莊”。

一位西安市民表示,由于西安游客太多,自己和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沈眉莊一樣,已經不想出門了,準備窩在家里把外面讓給外地游客。類似的,如“北京人被正式確診為哪吒”,“福建人正式被確診為孫悟空”,“廣東人正式被確診為依萍”。“

“確診式文學”的火爆實際上是網友們組織的一場理性又幽默的情感宣泄。

無論是面對高溫或暴雨的極端天氣還是人生的種種不如意,網友們以“確診式文學”自娛自樂,用風趣的語言解構生活的辛苦,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調侃過后,“沈眉莊”“孫悟空”“懶羊羊”們又回到自己原本的角色,繼續元氣滿滿迎接第二天的生活。

這并非偶然,我們借助角色形象,可以更加精確地描述自己當下的情感狀態。我們在被“確診”為一個其他形象的同時,更是進一步走入了自己的心靈。“確診式文學”讓我們在茫茫碌碌的生活中有了一個觀察自身情緒、表達自身感受的新鮮方式。

面對變化不定的現實生活,“確診式文學”讓我們為自己的情緒留了一個可以向外宣泄的窗口。如果說“我心累了”太過直白,那么一句“被正式確診為安陵容,因為我已經筋疲力盡”就剛剛好,含蓄又不失風趣。被我們壓抑的非理性感受由此得到了梳理和調整的機會。無論是高溫還是暴雨、幸運還是倒霉,我們都可以用這種調侃的方式為自己“解壓”。這不僅是一種讓他人察覺到自己處于不良狀態的方式,更是“精神疲憊”“精神亞健康”受到自身重視的表現。

進一步來說,“確診式文學”也是一種個體精神的慰藉。通過與角色共鳴,我們可以暫時將精神抽離出現實的困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找到棲身一角。并且在很多時候,“確診式文學”不僅存在于個體對自身的調侃中,也能用來形容某個有共同特征的群體,如:濟南人被正式確診為甄嬛,因為濟南的天比甄嬛罰跪那天都熱;西安人被正式確診為沈眉莊,因為不想出門……“確診式文學”可以帶給我們極大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讓個體感受到自己不是獨自經歷這一切,滿足我們那份渴望被理解的愿望。

我們在將他者形象投射到自身的同時,也別忘了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如何看待網絡文學的生存語境?

網絡文學的誕生離不開互聯網的技術支持,互聯網的出現開辟了新的時代,同時也帶動了新的審美潮流風向。正因如此,網絡文學的生存語境與以往相比存在很大區別:當下媒介融合大趨勢下提供給網絡文學多元發展的技術環境、文學普及和大眾文化的盛行所帶來的受眾群體審美需求的變化、以及消費時代推動下文學的市場化打造、粉絲文化與資本聯姻下文學受眾屬性的復雜化和文學受眾地位的不斷提升等,都是網絡文學在當下時代獨特的生存語境。

一、媒介融合提供技術支持

隨著網絡文學的降臨及其跨媒介傳播的趨勢,文學傳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放眼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的文學閱讀狀態,人類的文學閱讀早已從“讀書”變成了“讀圖”抑或“讀屏”,視覺審美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審美形式,視覺時代的審美特征被愈加放大,與之并行的便是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普泛。

媒介融合與消費社會的聯姻形成了大眾泛娛樂化的普遍態勢,一方面文學的殿堂性降低,純文學勢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帶來的民間寫作又帶有個性十足的娛樂化內容,文學被逐漸烙印上了符合時代話題的商品屬性,網絡文學所開創的新的文學趨勢正如歐陽友權所述,儼然帶有強烈的后現代主義。

盡管對于網絡文學的現狀各界學者之間喧嘩爭辯之聲不絕,然而媒介融合帶給網絡文學的新機遇也是開拓文學形式的有力渠道。無論如何,文學屬性的商品化變革順應著時代發展趨勢,新形勢下的網絡文學在視覺、聽覺多重領域百花齊放,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學革新。

數字化技術使得傳統文學也將傳播方式投入到數字傳播的角度,經典典籍的電子圖書閱讀方式是傳統文學追逐時代腳步的有力佐證。與此同時,本就順應時代出生的網絡文學已經順著媒介融合的東風打破了文字傳播的局限,將全媒體運營作為當前主流的開發渠道。

通過 IP 全版權運行,網絡文學對文字視頻化、文字音頻化全方位開發,模糊了文學傳播的形式界限,與媒介融合時代主題相契合。數字化下的文學傳播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這一特點在在線評論、彈幕互動中能夠良好體現出來。

媒介融合提供的可視化、可聽化手段重塑了傳統的文學呈現形式,為受眾提供了多方位的接收視角與審美模式,為文學傳播注入活力,使其不再是“圈內傳播”,拓寬了文學的生存領域。

現如今的文學,尤其是商業體系運營模式更加完善的網絡文學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文學與多種媒介緊密聯系起來,以共生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在

此之前,文學的呈現角度主要聚焦于文字閱讀,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媒介的傳播方式與功能的界限逐漸被模糊,文學也脫離開固有的局限束縛進行跨領域的傳播方式的探索。

二、審美需求層次下移

依照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的觀點,人類的需求需要依照次序逐層實現,只有先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才能夠去滿足高層次的需求,在其中被大眾普及的五個層次中,生理需求作為最低層次需求占據在層次金字塔的最基礎位置。

以此類推,在文學審美過程中,對文學審美的需求也能夠進行層次區分,從本能感官需求到精神審美需求也需要有階段性的過渡。在傳統的文學發展長河中,高級的精神審美需求是文學活動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盡管由于個人生計等原因不可避免地需要考慮商業利益因素,但文學性始終占領至高領地,是文學活動需要執行的重要原則。

眾多學識淵博的文學家為發揮文學寓教于樂的教化功能,都會對筆下的文學作品進行細致的打磨和雕琢,因此在以往的文學活動中,充滿著精英寫作的文學理念。但時至今日,隨著文學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精英寫作理念正在悄然隱退,究其原因與當今社會的文學傳播媒介有著直接的關系。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文學載體,文字脫離紙頁以網絡為承載向大眾范圍進行普及,這改變了傳統的文學傳播軌跡。傳統的文學傳播主要靠印刷傳播推動,由于獲取成本、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復雜因素,能夠跨入文學領域的接收者一般為知識分子、文學愛好者或者家境殷實且教養良好的家庭等,傳播條件較為苛刻,因此傳播范圍局限于一定的圈層中。

除此之外,傳統的文學生產體系對創作者文學水平的嚴格要求也使得文學生產者普遍為知識精英分子,文學領域是文學儲備匱乏的普通社會人群難以觸及到的精英領域。在這樣的文學環境下,文學的生產與傳播基本只循環在一定的社會階層以上,在占有社會最多人數的大眾群體中,文學并不活躍。

然而,網絡文學的出現改變了文學相對封閉的發展狀態。網絡的普及為社會大眾接觸文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一方面網絡文學提供了寬泛的創作門檻,使普通人群接觸文學創作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在商業發展之初的獲取成本與傳統印刷傳播相比更低廉,對社會大眾的包容度更高,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受眾基礎。

當網絡媒介取消了文化精英在知識、訊息、發表等方面的壟斷特權后,專家和業余者的界限也在模糊,人們對文學的需求也隨著文學接觸群體社會背景的改變發生著變化。

“爽文學觀”能夠直白地解釋文學普及后新時期文學理念的狀態,同時也能夠說明當前大眾對文學的需求層次為何處于現今階段。“爽文學觀”認為所有讀者包括高雅讀者都有基礎需求。

傳統文學批判體系中與“爽”有關的“娛樂性”是隱蔽的、建立在“寓教于樂”的預期基礎之上的,而網絡文學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規則,將娛樂性提到前臺。當文學接觸權力下放,專家和普通人的界限逐漸模糊,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滿足基礎需求,文學意義便從傳統的灌輸、啟蒙主位,到如今滿足讀者內在欲望主位。

另外,“爽文學觀”也強調普通讀者也有高層需求,只是相較于高雅的精神享受,他們更需要“剛需”來果腹。因此,只有滿足“基礎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對高層需求進行追求,這是由大眾的平均知識背景和精神層次決定的。任何事物都在循序漸進中進行,想要將網絡文學意義提高到啟蒙思想的高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文學素養。

三、文學活動市場化

(一)訂閱量決定作品口碑

付費閱讀制度的推行開辟了文學網站的盈利渠道,為網絡文學商業化創造了契機,文學市場展現出來的巨大潛力引來了資本的參與。自 2008 年盛大文學成立以來,網絡文學逐步完成商業化轉型。巨大的行業紅利前景促使老牌大型門戶網站,如騰訊、網易等開始涉足該領域。

2015 年騰訊文學與盛大文學合并成立閱文集團,形成了“一超多強”的發展格局,至此網絡文學的產業化運營初步具備成熟化規模。網絡文學的生成離不開網文平臺的篩選和推薦曝光,此時網文平臺以何種標準進行篩選和曝光不僅關乎一部作品的生死,也關乎整個網絡文學的生態。

時至今日,網絡文學生產過程已經具備了一套成熟的商業化運作體系,能夠帶來商業價值的訂閱量直接影響著作品的熱度、作者的稿酬收入等至關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說訂閱量維持著文學網站的正常運行。訂閱量越高的作品擁有的讀者基數就越大,作品的市場價值也就越高,這直接影響了網站對作品的推薦意愿。

網站推薦和訂閱數據的直觀呈現對讀者在海量作品中篩選閱讀目標產生關鍵性作用,因此訂閱量具有決定作品生死存亡的重要地位,無論是網站還是作者本身,都對訂閱量報以極高的熱情去追逐,訂閱量與網站推薦就如同“滾雪球”一般在互相選擇的過程中互利循環,最終達到商業盈利的共同目的。

為了維護訂閱環節在網絡文學生產環節中發揮的作用,各大原創文學網站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首先,文學網站均會在首頁劃分模塊成立排行榜,將與訂閱有關的數據直截了當地擺在瀏覽者面前,形成“用數據說話”的作品評價標準暗示。

以起點中文網為例,其網站主頁榜單設置有月票榜、暢銷榜、粉絲榜、閱讀指數榜等,每個榜單的設立均與訂閱量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起點中文網排行榜的設立風格對外界傳達了“數據為王”的業界準則,能夠登上榜單甚至登上榜首成為站內海量簽約作者的創作動力。

在站內“編輯推薦”欄目中,被推薦的作品下方還會用顯眼的紅字標出“在追”人數。比如 2021 年 11 月10 日該模塊中所推薦的作品《穿梭多元宇宙的死靈帝國》下面寫著“30627 人在追”,表明了該作品目前的熱度狀況,以此為讀者閱讀意愿提供“具體參數”。

具體、明確的反饋,是適應快節奏社會出生的產物。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量爆炸的環境下,數據能夠幫助大眾快速選擇目標,因此訂閱量代替了以往思想性、文學性的評判方式,以數據評判作品優劣,在網絡文學中決定著作品的口碑。

(二)以讀者為中心的市場導向

網絡文學的出現也為文學生產提供了一批不同以往的創作群體,善于使用互聯網的青年人成為網絡文學生產的主要人群。這類人群伴隨互聯網成長,追求個性、自由,在網絡環境中匿名暢游,活躍在各種社交論壇中傾訴心聲,感性特征十分明顯,以及剛剛接觸社會不久的人生階段使其心理狀態呈現出在大眾中尋求社會身份認同的趨勢。

網絡文學平臺的評論區處,時常可以瀏覽到作者用心回復讀者留言的場景,言辭間珍惜讀者對自己的支持與喜愛,甚至會建立讀者群,在群內與讀者群體進行更頻繁的溝通。同時,寫作群體在創作上積極向大眾靠攏、尋找共鳴,整體呈現個人敘事表征,以表達內心情感、展現個人才華為主要目的。在《身體形態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