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假設(克魯格曼的經濟思想)

时间:2024-06-01 05:45:57 编辑: 来源: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報酬遞增或者報酬不變。()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報酬遞增或者報酬不變。()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B

國際投資的常見理論

一、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MonopolisticAdvantage)的奠基人是美國經濟學家海默(S.Hymer)。1960年,“壟斷優勢”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入研究》中首先提出,以壟斷優勢來解釋國際直接投入行為,后經其導師金德爾伯格(C.Kindleberger)及其凱夫斯(RZ.Caves)等學者補充和進展,成為研究國際直接投入最早的、最有影響的獨立理論。

(一)壟斷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

壟斷優勢理論的前提:企業對外直接投入有利可圖的必要條件,是這些企業應具備東道國企業所沒有的壟斷優勢;而跨國企業的壟斷優勢,又源于市場的不完全性。

1.不完全競爭導致不完全市場,不完全市場導致國際直接投入。

海默和金德爾伯格提出并進展了“結構性市場非完美性理論”(StructuralMarketImperfection),不完全競爭問題,表現為四個方面:

商品市場的不完全競爭;

要素市場的不完全競爭;

規模經濟所造成的不完全競爭;

經濟制度與經濟政策所造成的不完全競爭。

2.壟斷優勢是對外直接投入的決定因素。

(二)壟斷優勢理論的優勢要素解析

根據凱夫斯的分類,這些靜態優勢要素緊要由兩部分組成:

1.知識資產優勢

技術優勢;

資金優勢;

組織經營管理優勢;

原材料優勢。

2.規模經濟優勢

(三)壟斷優勢理論的貢獻與局限性理論貢獻

1.理論貢獻

(1)提出了研究對外直接投入的新思路;

(2)提出了直接投入與證券投入的區別;

(3)主張從不完全競爭出發來研究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入;

(4)把資本國際流動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入出產領域,為其他理論的進展提給了基礎。

2.理論局限性

(1)缺乏動態解析;

(2)該理論無法解釋為什么擁有獨占技術優勢的企業一定要對外直接投入,而不是通過出口或技術許可證的轉讓來獲取利益;

(3)該理淪雖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的對外直接投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雙向投入現象作了很好的理論闡述,但它無法解釋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來,日益增多的發達國家的許多并無壟斷優勢的中小企業及進展中國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入行為;

(4)壟斷優勢理論也不能解釋物質出產部門跨國投入的地理布局。

二、內部化理論

(一)內部化理論的由來及其含義

所謂市場內部化,是指由于市場不完全,跨國企業為了其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場的某些失效,以及由于某些產品的特殊性質或壟斷勢力的存在,導致企業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過國際直接投入,將本來應在外部市場交易的業務轉變為在企業所屬企業之間實行,并形成一個內部市場。也就是說,跨國企業通過國際直接投入和一體化經營,采用行政經營管理方式將外部市場內部化。

(二)市場內部化理論的基本假設

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經營目標不變;

當中間產品市場不完全時,促使廠商對外投入建立企業間的內部市場,以替代外部市場;

企業內部化行為超越國界,就形成了跨國企業。

(三)市場內部化的動因和實現條件

1.市場內部化的動因

防止技術優勢的流失;

特種產品交易的需要;

對規模經濟的追求;

利用內部轉移價格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規避外匯管制、避稅等目的。

2.市場內部化條件

從內部化的成本來看,它緊要包含:

通訊成本

經營管理成本

國際危機成本

規模經濟損失成本

(四)內部化理論的貢獻與局限性

1.內部化理論貢獻

(1)優勢理論區別的研究思路,提給了另外一個理論框架并能解釋較大范圍的跨國企業與對外直接投入行為。

(2)內部化理論解析具備動態性,更接近實際。

(3)內部化理論研究和解釋了跨國企業的擴展行為,不僅較好地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跨國企業的迅速增加與擴展,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入行為,而且成為全球跨國企業進一步進展的理論依據。它被稱為跨國企業的綜合理論之核心理論。

2.理論局限性

(1)內部化理論與壟斷優勢論解析問題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從跨國企業的主觀方面來尋找其對外投入的動因和基礎。內部化的決策歷程完全取決于企業自身特點,忽視了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因素,如市場結構、競爭力量的影響等。因而對于交易內部化為什么一定會跨國界而不在國內實行,仍缺乏有力的說明。

(2)在對跨國企業的對外拓展解釋方面,也只能解釋縱向一體化的跨國擴展,而對橫向一體化、無關多樣化的跨國擴展行為則解釋不了,可見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維農(R.Vernoon)從動態角度,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歷程,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直接投入理論。

(一)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內容

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跨國企業建立在長期性技術優勢基礎上的對外直接投入經歷的歷程有以下三個階段:

1.產品的創新階段

具備影響的是高知識的研究與開發技能和潛在高收入的市場條件。維農認為美國最具備這些條件。

2.產品的成熟階段

市場對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大,但產品尚沒有實行標準化出產,因而追求產品的異質化仍然是投入者避免直接價格競爭的一個途徑。

3.產品的標準化階段

進入標準化階段,意味著企業擁有的專利保護期已經期滿,企業擁有的技術訣竅也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進入標準化階段,市場上充斥著類似的替代產品,競爭加劇,而競爭的核心是成本問題。

to為美國開始出產時間,t1為美國開始出口和歐洲開始進口時間,t2為進展中國家開始進口時間,t3為歐洲國家開始出口時間,t4為美國開始進口時間,t5為進展中國家開始出口時間。圖2-5中縱軸正方向表示出口量,負方向表示進口量;橫軸T表示時間。to為美國開始出產時間,t1為美國開始出口和歐洲開始進口時間,t2為進展中國家開始進口時間,t3為歐洲國家開始出口時間,t4為美國開始進口時間,t5為進展中國家開始出口時間。

(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進展

在維農的產品周期三階段模型基礎上,美國學者約翰遜則進一步解析和考察了導致國際直接投入的各種區位因素,認為它們是構成對外直接投入的充分條件,這些因素緊要包含:

勞動成本;

市場需求;

貿易壁壘;

政府政策。

(三)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評價

從應用范圍來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不能解釋非代替出口的工業領域方面投入比例增加的現象,也不能說明今后對外投入的進展趨勢。該理論沒能解釋清楚進展中國家之間的雙向投入現象。此外,該理論對于初次實行跨國投入,而且緊要涉及最終產品市場的企業較適用,對于已經建立國際出產和銷售體系的跨國企業的投入,它并不能作出有力的說明。

四、國際出產折衷理論

國際出產折衷理論(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ction)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鄧寧(JohnDunning)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理論。他認為,一國的商品貿易、資源轉讓、國際直接投入的總和構成其國際經濟行為。然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各種國際直接投入理論只是孤立地對國際直接投入作出部分的解釋,沒有形成一整套將國際貿易、資源轉讓和國際直接投入等對外經濟關系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般理論。

(一)綜合理論的基本內容

鄧寧認為,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區位優勢的區別組合,決定了它所從事的國際經濟行為的方式。

1.所有權優勢(OwnershipAdvantage)

它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得到別國企業沒有或難以得到的出產要素稟賦(自然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產品的出產工藝、發明創造能力、專利、商標、經營管理技能等。

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緊要包含兩大類:

通過出口貿易、資源轉讓和對外直接投入能給企業帶來收益的所有權優勢,如產品、技術、商標、組織經營管理技能等。

只有通過對外直接投入才能得以實現的所有權優勢,這種所有權優勢無法通過出口貿易、技術轉化的方式給企業帶來收益,只有將其內部使用,才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如:交易和運輸成本的降低、產品和市場的多樣化、產品出產加工的統一調配、對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的壟斷等。

跨國企業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大小直接決定其對外直接投入的能力。

2.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Advantage)

它是指企業為避免不完全市場帶來的影響而把企業的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內部化的起源,同樣在于市場的不完全性。市場的不完全性包含兩方面內容:

結構性的不完全性,這緊要是由于對競爭的限制所引起的。這種狀況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賴經濟行為的共同利益不能實現;

認識的不完全性,這緊要是由于產品或勞務的市場信息難以獲得,或者要花很大代價才能獲取這些信息。

由于市場的不完全性,企業所擁有的各種優勢有可能喪失殆盡,企業本身就存在對優勢實行內部化的強大動力。只有通過內部化在一個共同所有的企業內部,并實現供給與需求的交換關系,用企業自己的程序來配置資源,才能使企業的壟斷優勢發揮最大的效應。

3.區位優勢(LocationAdvantage)。

它是指跨國企業在投入區位上所具備的選擇優勢。區位優勢包含直接區位優勢和間接區位優勢。

所謂直接區位優勢,是指東道國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政府的各種優惠投入政策等。

所謂間接區位優勢,是指由于投入國和東道國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區位優勢。如商品出口運輸費用過高等。

區位優勢的大小決定著跨國企業是否實行對外直接投入和對投入地區的選擇。

(二)綜合理論關于國際出產方式選擇的結論

鄧寧認為,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只是企業對外直接投入的必要條件,而區位優勢是對外直接投入的充分條件。因此,可根據企業對上述三類優勢擁有程度的區別,來解釋和區別絕大多數企業的跨國經營行為。

鄧寧據此列出了一個表(如圖表),以說明三類優勢與經營方式選擇的關系。

(三)國際出產折衷理論的貢獻與局限性

1.理論貢獻

(1)國際出產折中理論克服了以前對外直接投入理論的片面性,吸收了各派理論的精華,運用多種變量解析來解釋跨國企業海外直接投入應具備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強調經濟進展水平以一國企業對外直接投入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