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么海外華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為什么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时间:2024-05-03 04:06:11 编辑: 来源:

為什么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陜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后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黃:炎帝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并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

炎帝制耒耜,種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并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前2599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與炎帝(Yan Emperor,生于今寶雞境內的姜水之岸)并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陜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黃子孫是指中華民族的后代。亦作“黃炎子孫

鯀、禹與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與各姜姓國,「皆黃、炎之后也」。先秦炎黃子孫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繼承了華夏文明的國家。

比如周王室和魯、晉、鄭、衛、韓、魏、燕、虞、虢等姬姓國;齊、申、呂、許等姜姓國。徐、黃、郯、江、趙、秦等嬴姓國、子姓宋國。炎黃合祀,始自秦靈公。《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他們是起源于陜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后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為什么海內外華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華夏民族的自稱。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于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在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

      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主要是從文化和文明的角度來說,所以我們說的是人文始祖。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強調的是血緣與文化的統合,從四千多年前到今天,炎黃部落聯盟到華夏民族再到中華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學習,炎黃的血脈流淌在我們彼此的血液里,這亦是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的依據。如此眾多之人均自稱黃帝之后,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世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

       從春秋開始,秦漢唐宋元明清包括漢族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無不對黃帝頂禮膜拜,某種程度上是對于自身道統的合法性的追認與鞏固,黃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統緒,使中華民族之中各個民族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歸屬,起到了鞏固中華共同體的作用,炎黃子孫具有的極強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相對于側重于文化的中華民族與莫名其妙的中華兒女,血緣與文化兼備的炎黃子孫更能得到廣大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以及海外華人的認同。

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為什么?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中華民族的自稱,被稱為華夏兒女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今陜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陜西關中清姜河)成

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因此,他們是起源于陜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

后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后來的傳說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

后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后裔

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

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

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后

《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后

近年在云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

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

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激進的革命派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

而溫和的改良派則認為“我國皆黃帝子孫”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1]在內的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

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于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

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2][3]在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