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俄羅斯電子元器件本土貿易商(俄羅斯是發達國家嗎)

时间:2024-05-20 11:08:18 编辑: 来源:

請問全球最大貿易商(電子元器件行業)有哪些?

digikey,mouser,派睿,Newrok,Arrow,Av買粉絲,Future,這些都是國際上比較大的貿易供貨商,國內的嘛可以參考一下云漢科技,海宴電子等等,或者你也可以考慮一下代購,像ICKEY代購網,這樣的網站主要是把小批量客戶集中起來采購,降低了操作成本,價格一般都低于貿易商,而且還能選擇香港或國內交貨,貨期也快,你可以去看看

印度和俄羅斯有芯片制造的能力嗎?

單論芯片的制造環節的話,有兩種類型的公司是有制造能力的,分別是代工廠和IDM公司。代工廠是專門為芯片設計公司提供芯片制造服務。IDM公司則是自己設計芯片,同時自己制造芯片。

1、從全球晶圓代工排名看區域分布

可以從拓撲研究院關于晶圓代工排名來看,前九大代工廠占據全球99%的市場份額,其中地區分布也都是在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大陸地區、以色列、美國。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地區有大型的代工廠。

2、IDM公司分布

根據2017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企業分布,我們看到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企業中,除了高通、博通是fabless 設計公司,IDM占了8席,而且前十大廠商占據了全球58.4%的市場份額,地區也主要分布在韓國、美國、新加坡、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印度和俄羅斯在這里基本看不到。

綜合來看,在晶圓制造方面,全球分布區域集中在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沒有俄羅斯,也沒有印度。

目前俄羅斯與印度都沒有芯片制造的能力,一顆芯片的制造工藝非常復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全球芯片仍主要以美、日、歐企業產品為主,高端市場幾乎被這三大主力地區壟斷。

當然我們中國目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芯片最先進的國家,中國海思可以研制高端芯片,展訊也在中低端追趕聯發科,但在制造方面,差距較大。還需要努力在努力,相信我們中國,人家有的我們定會有,并且還會做的更好

在2014年的TSMC2014技術研討會上,俄羅斯電子工程師們就展示了貝加爾-T1。貝加爾-T1于2014年底完成了研發工作,2015年年中成功流片,在制成樣片后,該項目得到了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以及《2008-2015年電子元器件和廣播電子發展規劃》聯邦專項規劃的支持,之后貝加爾電子公司向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下屬工業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遞交了專項貸款的申請。在獲得工業發展基金的貸款之后,Baikal-T1開始小批量生產,直到最近,俄羅斯貝加爾電子公司大批量產貝加爾-T1芯片,產量規模為10萬片。俄羅斯軟件協會專家對貝加爾電子公司及貝加爾-T1芯片做出了評價,認為貝加爾電子公司是俄羅斯國內第一家基于微電子處理器系統的生產商。貝加爾-T1其實和國內華為海思、展訊、全志、瑞芯微等等ARM陣營IC設計公司類似,都是購買IP做集成的產物。不同的是,華為海思、展訊、全志、瑞芯微從ARM那里購買IP授權,而貝加爾-T1從Imagination/MIPS公司那里購買IP授權。俄羅斯目前電子元器件進口依賴程度已高達99% ,工業需求的芯片80%以上依賴進口。 至于印度,印度沒有強大的芯片產業,印度更沒有任何消費芯片制造商或供應商。印度確實有像HCM和ISRO這樣的小型機密軍事/研究芯片制造商。除了兩家政府公司(半導體印度有限公司(SCL)和BEL(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更大的企業制造。在80年代,SCL和BEL用于生產ASIC /晶體管,使用來自美國公司RCA的一些舊技術(許可),即印度Govt從美國政府獲得SCL用于制造一些ASIC(~2微米),EEPROM等用于ISRO和BEL。2018年11月,印度的第一個本土人才研發的微處理器薩克提(Sakti)問世了。這個處理器可以用在手機,監控攝像頭和智能電表供電。薩克提(Shakti)是由印度馬德拉斯技術研究所設計,開發和引導,成功在制造微芯片半導體實驗室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研制,發言人表示這個成就將減少印度對進口微芯片的依賴和網絡攻擊的風險,使這個芯片成為通信和國防部門的理想選擇。 印度IITM RISE實驗室首席研究員Kamakoti Veenathan教授表示,該設計源于開源指令集架構,這是一套處理器理解的基本指令,稱為RISC V,可以對任何設備進行定制。這個成果只是個好的開端,與國際相比,印度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我認為印度幾乎擁有所有生產半導體技術人才,包括來自首席技術和管理機構的優秀人才,所需的只是資本和政治意愿。印度總理莫迪推動的“印度制造”計劃會招攬所需的人才。印度僑民在美國,歐洲,臺灣等地的半導體公司擔任各種半導體制造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因此,印度和國外僑胞的半導體人才可以回歸幫助印度的生產或運營半導體公司。

我知道中國的芯片95%是需要進口的,只要很少部分是國產的。

我拉車沙子去就能造出來要多少有多少

很納悶芯片產業應該算是一個比較新的 科技 內容,我國怎么差那么多。

肯定有,但不具備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

中國每年進口數千億丨微電子依舊是弱項。這都是影響武器裝備的原因。微電子強了就可以讓武器小型化。否則就是傻大粗。占地方不說。還對動力要求更高丨

芯片產業鏈較長涉及到:材料產業(硅棒等),芯片設計公司(蘋果等),生產裝備(光刻機等),測試封裝產業,俄印產業鏈上的公司數量少,質量不高。

俄羅斯是發達國家嗎

在4月16日開幕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上,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迫于來自“美國的壓力”,同意將提高給中國貸款的利率,以增加中國的融資成本。

美國政府要求世行提高給中國貸款的成本,背后有著十分復雜的心態。其主要目的是千方百計地要把中國擠出“發展中國家”隊伍,強行給中國戴上“發達國家”帽子。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國政府雙管齊下:一方面在WTO框架內散布中國不屬于發展中國家,不能再沾發展中國家的光,需要盡到發達國家義務等言論;另一方面就是在世行系統內提出對中國貸款的限制條件。

而關于“中國是否還屬于發展中國家”這一議題,國家發改委的一篇文章恰好對此作出了解讀。

文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隨著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內外都有人對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產生了誤判,認為我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了。

國際上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繼前些年鼓吹“棒殺論”、“崩潰論”無果后,近年來又宣揚“捧殺論”、“責任論”,把中國與一些發達大國相提并論。對此,我們務必要有清醒客觀的認識。

從人均水平、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創新能力、發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等方面考察,我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文 | 王遠鴻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本文轉載自買粉絲買粉絲“國家發改委”(ID:gjfgwxwb),原標題為《如何看待我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 但人均水平仍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 更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衡量一個國家的真實發展水平,既要看其經濟總量的大小,更要看其人均水平的高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年均增長9.5%的舉世矚目成就, 2017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25 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在總量上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連續多年超過30%。但用人均水平考察,我國發展中國家特征沒有根本改變。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6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8123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10190美元)的80%左右,僅為美國(57638美元)的1/7,居世界第68位。從投資水平看,目前我國基礎設施人均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30%。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仍很薄弱。從消費水平來看,2016年我國人均居民消費為2506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平(5913美元)的1/2,僅為美國(36405美元)的7%。我國人均耐用消費品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2017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9.7輛,而美國每百戶擁有汽車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50輛。從消費率看,中國居民的消費率也遠低于發達國家。 2015 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為 37.1%,美國為 68.1%。從消費結構看,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29.3%,仍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我國百姓還需要用較大比重的支出來滿足吃飯穿衣等基本需要,而用于文化消費、衛生保健消費和休閑旅游消費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比發達國家低得多。 2. 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 但產業結構、就業結構 仍需優化升級

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一般在2%左右,第二產業一般在23%左右,且以高端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 75%左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總體上呈現一二產占比下降,三產占比上升的格局,2017年我國三次產業占比為 7.9:40.5:51.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一產業占比仍較高,制造業大而不強,整體上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服務業占比偏低,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占比更低。這樣的產業結構反映了我國產業競爭力仍不強,技術含量仍較低,創新能力仍不足,也反映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還處于相對不利地位。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在創新、設計和品牌上占優勢的格局尚未改變。與此相應,盡管我國的就業結構不斷優化,一產就業比重明顯下降,三產就業比重明顯上升,但2016年我國一二三產就業人口占比分別為27.7:28.8:43.5,就業結構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差距。

3. 我國創新驅動發展 成果豐碩, 但科技創新整體上 仍處于跟跑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在基礎和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創新成果,一些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躍升,但整體上我國科技創新仍處于跟跑的地位和階段。企業開發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缺乏依然是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障礙。80%左右的關鍵技術、多數高端裝備以及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依賴進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在國際上知名的自主品牌屈指可數。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雖已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我國工業增加值率由2006年最高值29.7%持續下降到2016年的21.5%,而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均長期高于40%。盡管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新舊產業融合不斷加快,但整體規模和貢獻還相對有限,創新驅動增長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4. 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 顯著增強, 但發展不平衡問題 還比較突出

相對而言,發達國家內部的發展較為平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較小。而中國仍處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的階段,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較大,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征: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2016年東部地區人均GDP分別是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1.77、1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