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保護我國海外利益之研究論文1500字(中國應如何保護海外利益,影響中國海外利益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2024-06-03 07:38:09 编辑: 来源:

中國應如何保護海外利益,影響中國海外利益的因素有哪些?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13日文章】題:中國應考量如何保護海外利益(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

“走出去”產生國際地緣影響

近年來,中國在發展國際經濟方面實行“走出去”戰略。這一新發展使得中國的國際關系發生本質性變化。“走出去”是中國高速經濟發展的產物。有了客觀經濟需要,才有政府“走出去”的政策。西方一些人士把中國的“走出去”政策解讀為新殖民主義,這是沒有根據的。

但是,中國必須意識到“走出去”對國際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這一方面表明中國對國際經濟事務已具有實質性影響力,并且因為這種影響力的基礎是中國內部的經濟發展,因此也可相信其是可持續的。

另外一方面,中國也要意識到“走出去”對當地社會及其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盡管中國“走出去”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其給當地社會帶來的各種利益并不總是能夠在不同社會群體中公平分配的。

利益分配的不均又會影響當地社會的政治。當中國的“走出去”成為不同政治利益較量目標的時候,中國的利益就容易受損害。此外,盡管“走出去”主要表現為經濟貿易方面,但任何國際經濟關系不可避免地對國際地緣政治產生深刻影響,從而也會產生沖突。

正因為沖突不可避免,中國必須考量如何保護“走出去”的海外利益,包括駐外人員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國家的)以及合同的履行等。

具體說來,“走出去”大致可以分成兩類,即在發達國家和在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和歐洲,這些國家的市場機制健全,各種類型的經濟活動處于飽和狀態。

中國要“走出去”與這些國家的資本競爭并不容易。又因為中國和這些國家具有不同政治價值和文化,中國“走出去”行為往往被誤讀,被政治化,這更增加了中國“走出去”的難度。但同時這些國家是法治型國家,契約文化發達,中國“走出去”的利益比較容易得到保障。

與西方既得利益發生沖突

中國“走出去”的對象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這些國家大多還處于現代國家制度建設過程之中,一些國家盡管有諸如選舉等民主因素,但國家的制度化程度還比較低。

制度化程度低也表明政治上人治色彩濃厚,國家政策經常因人而異。中間社會力量小,族群關系復雜,加上或左或右的激進政治力量,社會穩定經常成為大問題。所有這些因素都對中國“走出去”非常不利。

更復雜的是,中國的“走出去”不可避免要和西方國家已經在那里的既得利益發生沖突。在非洲主要是歐洲國家的利益,在拉丁美洲主要是美國的利益。歐美早期在非洲、拉丁美洲實行殖民主義政策,殖民政策結束后又有各種形式的新政策,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擴展自身的影響。

盡管西方政策遭到那里人民的反對,但不可否認的是歐美在這些國家也培植了相當的親西方政治勢力。中國“走出去”不僅要和這些國家的經濟利益發生沖突,也會和他們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地緣政治利益相沖突。中國如果不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和西方協調利益,中國本身的利益就很容易受到損害。

歐美對中國的做法可資借鑒

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已經成為歷史。但應當看到,極其丑陋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在一些情況下往往是西方國家保護其海外利益的手段。

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代已經過去,那么依靠什么來保護海外利益呢?當然,現在有新的國際機制如世界貿易組織等來保護各國的海外投資。但從現實面看,現存的國際規則并不足以保護一個國家的海外利益。

看看美國和歐洲國家是如何努力來保護他們“走出去”的利益,包括在中國的利益就知道保護海外利益的困難了。中國政府在保護歐美在華利益方面已經盡心盡力,但西方還是不放心。

除了要中國恪守世貿組織規則外,他們通過設立各種機制來保護他們在華利益。歐美對中國的做法是否可以給中國一些啟示呢?至少給中國提出了如何保護中國在海外的利益這個重要問題。

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

形勢與政策課是以國內外主流形勢、重大政策為基本內容的高校必修課,是高校學生思政 教育 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篇1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勢與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的背景下,西亞北非動蕩和日本核事故兩大 熱點 問題對世界能源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西亞北非局勢影響地區能源生產和運輸安全,導致國際油價波動,對能源消費國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日本核事故沉重打擊了全球核能產業,對世界各國的核電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從長期看,化石能源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石油價格仍面臨上漲壓力,并因此為天然氣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核能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但重拾發展信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相關國家針對南海、北極等潛在能源重要產地的爭奪將進一步加劇。

中國能源安全和產業發展也受到上述熱點問題困擾。中國嚴重依賴西亞北非地區的能源供應,動蕩引發的油價高漲也使中國面臨更嚴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中國盡管未放棄核能發展,但明顯放緩了步伐。

一、當前世界能源的總體狀況

能源一直是關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當前,能源消費繼續強勁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總體消費中占據主體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發展迅速,但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尚需時日。國際油價難以回到低位,價格波動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都造成嚴峻挑戰。

1.能源供需關系總體緊張

進入21世紀后的絕大部分時間里,能源供應趨緊。在這期間,盡管在世界范圍內石油供需總體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局部戰爭、社會動亂、恐怖活動等原因,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某些季節或某一時間段、某些石油品種出現斷檔,致使某些國家和地區不時發生油荒、電荒等能源供應緊張局面。

總體看,能源生產能力增長緩慢,能源消費需求卻快速上升。近2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新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少,特別是特大油田。世界現有的四個超級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爾、科威特的布爾干、中國的大慶油田產量早已開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還保持高產。未來,俄羅斯位于西西伯利亞的重要油氣田的產量也會下滑,除了要在傳統的產能地區西西伯利亞發掘新產量,還需要開發基礎設施落后的東西伯利亞地區甚至北極地區。俄羅斯能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開發投入,仍面臨不確定因素。俄羅斯石油生產高峰時期,每天可達到1050萬桶,但到2035年,日產量會下滑到970萬桶。其他一些國家盡管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出于各種考慮限制開采。例如,美國在阿拉斯加北部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就地儲備石油,長期限制開采。

隨著世界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經濟迅速增長,石油需求和消費量不斷上升,上升幅度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盡管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費再次轉降為升。可見,石油供應的寬松是暫時的,供應緊張才是常態。

全面提速——

能源結構走向多元化

在當前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這直接催生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上的新變化。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電首當其沖。2008年11月21日,中國第9座核電站——福建福清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12月16日,總投資近700億元的廣東陽江核電站正式動工建設;12月26日,總投資260億元的秦山核電站擴建項目方家山核電項目開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電規劃正在中國漸次展開。據了解,我國2020年前將在核電方面投下4000億元左右的資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總投資近400億元的“寧東大型煤電化基地”正式啟動,意味著煤炭資源整合的“前奏”響起。

第三,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等地正在規劃建設幾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目前,甘肅酒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已全面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國圍繞油氣領域的對外合作進展不斷加快:中國到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天然氣管道開通;中俄之間也確定將修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

據透露,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已得到國家核準,不日將全面實施。這一總投資達930億元的龐大工程,將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是中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僅鋼材就要400萬噸,如考慮到沿線城市內管線改造與建設,共能拉動投資3000億元。同時,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石油儲備二期工程也已規劃完畢,成都千萬噸級煉油廠不日也將開工建設。

張國寶表示,這些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實際舉措,也說明中國的能源戰略正在一步步實現。我們要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大能源企業的整合重組,建設現代、高效、穩定的能源工業體系。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當前形勢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創造了一個好時機,將來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應該走多元化的道路。

節能降耗——

開源節流是治本之舉

1月13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擔心,低油價可能致使對新能源的投資放緩。

能源專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屬性決定廉價時代將一去不返,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專家表示,對于中國這個耗能大國和人均資源小國來說,開源不節流,多元化的能源戰略從長遠來看也只是治標之舉。能源危機、氣候危機,21世紀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世界社會和經濟的兩大事件,讓世界各國幡然醒悟,解決能源問題和氣候問題,治本之策還在于節能降耗。

據估計,中國節能的潛力有60%在工業部門。中國石油利用的經濟效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用油設備的效率也低于國外,節油潛力很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力在能源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據了解,2009年,國家將繼續對傳統煤電項目實施“上大壓小”,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300萬千瓦。相關數據顯示,到2008年10月,小火電機組累計關停3210萬千瓦,已實現“十一五”規劃近2/3的目標。

深刻把握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新形勢

能源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目前國際能源格局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

一方面,現有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區域變化。從消費上看,能源消費重心正在從西方發達國家向亞太地區轉移,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長迅速。從生產上看,能源生產日益多元化,雖然歐佩克仍掌握著全球石油供給的主動權,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灣的石油勘探和開發也在加速進行中。即便如此,事實和研究結果仍表明國際石油生產的峰值時刻即將來臨。

另一方面,新能源開發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給結構即將進入下一個能源替代的發展周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