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元朝對外貿易的特點概括(元朝的海外貿易與對外交通是怎樣發展的?)

时间:2024-05-18 07:52:41 编辑: 来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超過前代.....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以及表現.

首先,主要原因是蒙古帝國分裂后,中亞地區出現了四大汗國,元代又大力修筑驛站和急遞鋪,為元代的路上貿易和對外聯系提供了方便。

其次,宋朝中后期,航海技術迅速發展,以及唐朝時已開辟的海上貿易路線,為元代海上貿易提供了方便。

中國古代西漢,隋唐,兩宋,元朝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1、西漢:①張騫通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隋唐:①對外貿易繁榮;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稱中國人為“唐人”。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3、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外交極為頻繁的朝代,也帶動了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

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超過前代,海船可直通日本,占城等地.元朝在各港口設市舶司,和個過通商互市.元朝和高麗,日本貿易密切.高麗的人參等土產品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我國的棉紡織技術在此時傳到高麗.日本從中國招聘雕印工匠,來發展日本的印刷業。

中國從兩漢、歷經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對外開放政策。

(1)表現:①政治軍事外交往來;②經濟貿易往來;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國家強盛,經濟文化居世界領先地位;②海陸交通發達便利;

(3)影響: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元朝的海外貿易與對外交通是怎樣發展的?

元朝時期,實現了大一統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廣、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聲望威震亞、歐、非三洲。因此,中國與亞、歐、非諸國的交通往來及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系有了空前的發展,各國的使節、商人、旅行家和傳教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

中國的近鄰高麗(朝鮮)、日本以及安南(越南)、真臘(柬埔寨)、緬國(緬甸)、羅斛(泰國)、木剌由(馬來半島)等東南亞諸國,都與元朝有密切的聯系。高麗與日本派來大批的留學生,許多高麗人長期定居于中國。

南亞的僧加剌(斯里蘭卡)、尼波羅(尼泊爾)及印度半島諸國與中國的交往也很頻繁。至于中亞和西亞的波斯、阿拉伯各國,當時都在伊利汗國的統轄下,與元朝的往來更是暢通無阻,十分密切。

中國與歐洲和非洲的交往,也達到了前代所未曾有過的深入程度。除了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作者馬可·波羅外,羅馬教皇和法國曾先后派使節來到中國,元朝也曾派人出使歐洲諸國;元朝的使臣還到過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等東非國家;著名的旅行家、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也曾來中國長期旅行,并擔任過元朝的官職,他寫的旅行記中記載了許多親眼所見的中國情況。

由于中外交通的頻繁,中國人發明的羅盤、火藥、印刷術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歐,同時阿拉伯人的天文學、醫學、算學知識陸續傳到中國,基督教也開始傳入中國內地。

宋代的海外貿易已十分繁盛,元代海外貿易比宋代還要發達。元朝政府滅南宋后,原在南宋任泉州市舶使多年的阿拉伯商人蒲壽庚降元,元朝政府即任命他為福建左丞,處理泉州一帶的海外貿易。當時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叫作市舶提舉司,簡稱市舶司。元朝先后在泉州、慶元(今浙江寧波)、上海、溫州、廣州、杭州等地設立7個市舶司,后經過改組合并,到1297年,并為泉州、廣州和慶元三個長期存在的市舶司。廣州是我國最早興起的海外貿易口岸,宋代時居諸港之首;宋元之際,由于屢經戰火而元氣大傷。

泉州在元代最為繁榮,取代廣州成為第一大港,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為泉州全城遍植刺桐,所以“刺桐港”的名聲譽滿海外,其繁榮程度比宋代的廣州有過之而無不及。宋代時,與其有海外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不過五六十個,而元代則多至140余個。元代海上貿易的范圍,東到高麗、日本,西達波斯灣、紅海和非洲東海岸。

海船從中國輸出的貨物主要是絲綢和瓷器等手工業品,進口的商品主要有丁香、豆蔻、胡椒等藥物,象牙、犀牛角、珍珠、鉆石、沉香等寶物和香料。元代海外貿易的興旺,是以東南沿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發達的手工業和農業生產為依憑的;同時它又有力地促進了這些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

元代頻繁的中外交往和發達的海外貿易,大大加強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一方面讓中國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得以對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另一方面又使中國人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中,能夠學習到外國文明的長處。

元朝的對外貿易做的如何?

自從成吉思汗統一中國,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后,當時的元朝成為世界上疆域最大、最富庶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為了維護帝國的封建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元朝統治者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恢復了南宋時期被遼、金、西夏等國堵塞多年的中西通道,使得元與南海、西域等國的貿易十分繁榮

對比西漢、唐朝、南宋、和元朝對外交往路線圖,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各朝對外交往

明朝以前,漢、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對外開放政策,中華文明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成為周邊國家、亞非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清時期由于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腐朽,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

1.漢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原因特點:(1)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

(2)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并舉

(3)與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交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4)中國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人歐洲

(5)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

(6)漢代文明先進,對世界影響深遠

原因:(1)國家統一,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

(2)社會經濟發展,國力強盛

(3)絲織、冶鐵等技術領先世界

(4)張騫溝通了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外交通新紀元

(5)交通發達,兩漢政府保護交通的暢通

(6)科技文化成就輝煌

(7)統治階級比較重視

2.唐朝對外交往的主要特點及其原因特點:(1)唐朝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且有連續性

(2)領域全面,同亞洲國家的交往最為密切,唐朝是亞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對外交往的彤式多種多樣,有使節往來、留學生、技術交流、貿易交流、宗教往來、藝術交流等多種形式

(4)唐朝頻繁的對外交往影響巨大,促進了東亞、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是當時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影響具有雙向性

原因:(1)唐朝政治統一、政權強大,有穩定的政治環境

(2)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文化昌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3)唐朝的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

(4)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唐政府鼓勵外商來華貿易,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居住、任官,和中國人通婚

(5)中外使臣、商人、留學生以及僧侶的推動等

3.明清時期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向和特點趨向:(1)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甚至發展成為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

(2)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

特點:(1)傳統的對外關系達到鼎盛,如鄭和下西洋(2)出現華僑潮,促進南洋的開發

(3)自16世紀起,日本和歐洲殖民者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

(4)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

(5)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

(6)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同時出現罪惡的鴉片貿易

(7)明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中外交往

表現: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的,其主要表現為政治外交往來,經濟貿易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

由此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交流和發展

明清時期,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甚至發展成為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

1.經濟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1)朝鮮: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

”兩漢:三韓多次派人赴漢,會見漢武帝、光武帝

辰韓引進中國文化,人稱“秦韓”,貿易往來頻繁,檀弓、果下馬輸往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等工藝品及鐵制生產工具傳到韓國

唐朝:與新羅往來頻繁,新羅來唐留學人數最多

在唐朝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

唐朝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等傳人新羅

新羅友好交往人士是崔致遠

(2)日本:秦漢時,不少中國人渡海去日本

漢武帝時,日本三十多國“使譯通于漢”

東漢光武帝時,賜“漢倭奴國王”印

中國鐵器、銅器、絲帛傳人日本,豐富了倭人物質文化生活

隋唐時期,互遣使臣,唐朝時派遣唐使十多次

唐朝的制度、文化、建筑等對日本影響很大;推動大化改新

貿易往來頻繁,雙方都出土大量對方貨幣

友好交往人士有:吉備真備、鑒真

(3)天竺(印度):漢代:佛教傳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

唐代:以佛教為紐帶,中國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強

貞觀時,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來郁金香、菩提樹

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到了天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義凈起了重要作用

2.明清時期反侵略斗爭明朝后期,倭患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敗,宦官專權,海防松弛

戚繼光率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與另一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東來,1553年,葡萄牙騙居澳門;明末,西方傳教士也紛紛來華,代表人物是利瑪竇;原產美洲的農作物玉米和煙草等也通過新航路傳入中國

明末,荷蘭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1685年、1686年,康熙帝兩次令清軍進攻雅克薩俄國殖民軍,結果,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四、從階段特征看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兩漢時期,我國經濟發達,科技文化迅速發展,確立了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開始發展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