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俄能源貿易現狀表格(中俄能源大單為何用歐元支付?沒有陰謀,全是陽謀)

时间:2024-05-18 04:54:08 编辑: 来源:

中俄什么能源貿易多

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第二大原油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

而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進口國

中俄能源貿易多的有原油貿易、天然氣貿易和液化天然氣貿易

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的國際能源背景

在全球經濟增長的刺激下,各國對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并紛紛制訂了各自的能源戰略,全球能源爭奪日趨激烈,新的國際能源格局即將形成。中俄兩國分別作為重要的能源生產國和需求國,都致力于重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國際能源新格局。加強雙邊的石油天然氣合作,不僅有利于增強各自的能源安全,還可提升雙方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在即將形成的國際能源新格局中爭取到更為有利的地位。

一、全球能源爭奪愈演愈烈

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戰爭后,各大國以及跨國石油公司之間對油氣的爭奪愈演愈烈。首先,油氣管道爭奪成為焦點。爭奪的焦點主要在里海和中亞地區。中亞-里海地區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俄羅斯為達到控制里海和中亞地區油氣運輸大動脈,堅持北向方案;美國則為達到爭奪該地區油氣資源、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抑制中國崛起、防范伊朗的戰略目標,力主南向方案。日本從石油安全和爭奪遠東石油主動權進而實現遏制中國、爭取俄羅斯的戰略目的出發,與中國激烈爭奪俄羅斯遠東石油輸出管道。其次,油氣資源爭奪激烈。在中亞、西非、中東,各大跨國公司對油氣資源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目前,在中亞-里海地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跨國公司不僅已基本掌控了該地區的資源勘探開發權。還通過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活動等,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力阻中國同伊朗和哈薩克斯坦的能源合作。而俄羅斯則借助于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經濟實力逐漸增強,不斷強化對該地區的影響和控制。在非洲,美國、歐盟和日本紛紛調整對非戰略,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同非洲主要資源國家的控制與合作,爭奪油氣資源開發的主導權,排擠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進軍非洲石油市場。第三,市場爭奪殘酷。俄羅斯-環里海石油圈的崛起、幾內亞灣新油田的開發以及伊拉克重返國際石油市場,打破了原有油氣市場格局,引發歐佩克內部、歐佩克與非歐佩克之間、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對市場的激烈爭奪。

二、美國霸主地位受到挑戰和沖擊

美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975年美國與歐佩克達成用美元為石油定價的協議,將美元與石油綁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計價和結算。二是石油價格的制定權。20世紀80年代以來,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幾乎壟斷了全球范圍的主要石油期貨交易,主導了世界石油價格的話語權。三是石油資源的控制權。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其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消耗總量的42%。作為國際能源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長期以來美國將其能源政策置于全球戰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國的資金幾乎涉足全世界所有產油氣的地區和國家。目前,美國通過軍事打擊、經濟合作、投資、協商對話等手段實際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地區將近70%的石油資源。

伊拉克戰爭后,尤其是進入2006年,面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一些產油國基于自身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地緣政治方面的考慮和中國、印度等重要的原油進口國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雙邊石油勘探、開采和貿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歐元或本國貨幣計價的石油交易所,并在石油交易中越來越多地考慮使用歐元定價,以穩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話語權,減弱美國的控制與掠奪。2007年美國次級債市場危機的爆發,更進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戰和沖擊。

三、歐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將是世界石油市場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通過建立西方石油戰略儲備,試圖操縱和替代歐佩克并促使歐佩克內部分化,使歐佩克成員國和其他油氣生產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斷加深,歐佩克對國際市場油價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從1973年至2006年,歐佩克對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41.7%,今后還可能繼續下降。現在的歐佩克不僅要面對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石油出口國的挑戰和沖擊,還須面對伊拉克石油生產能力恢復后所構成的更大威脅。歐佩克對國際市場油價的控制能力將會大大降低,國際油價將有可能出現以市場供需為基本面,由美國和歐佩克為主、俄羅斯等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參與共同調控油價的新局面。盡管歐佩克影響有所下降,但影響仍非常大。歐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儲量仍占世界總量的65.4%,多年的市場化運作也使其內部形成了休戚相關的利益關系。無論如何,歐佩克仍將是未來國際石油市場的一支中堅力量。

四、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地位逐漸上升

如今,俄羅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利用伊拉克戰爭所導致的伊拉克石油產量大幅下降、國際原油價格飆升的有利契機,大幅增產,從歐佩克手中奪取了不少市場份額,影響大增。“9·11”后,俄羅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場的新變化,以“突破北美、穩定西歐、爭奪里海、開拓東方、挑戰歐佩克”的總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場的影響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為世界重要的油氣生產和出口國。自2000年以來,俄羅斯石油產量以年均6.83%的速度增長,2006年俄羅斯的石油產量為4.8億噸,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2.3%,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氣產量為6121億立方米,占世界總產量的21.3%。作為能源供應大國,卻被剝奪定價權,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羅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積極采取措施,通過在紐約交易所塑造PEBCO品牌和籌劃建立俄羅斯石油交易所來試圖打破現有國際石油定價體制。

圖7-1是1996~2006年俄羅斯石油的生產和消費量。

圖7-1 1996~2006年俄羅斯石油的生產與消費量(資料來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

五、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石油需求強勁增長,成為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漸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石油消費量逐年快速增長。石油表觀消費量(原油表觀消費量+成品油凈進口量)從1994年的1.495億噸增加到2006年的3.498億噸,年均增長7.34%,已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而與此同時,受制于國內石油儲量和開采水平的限制,石油產量增長緩慢,從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穩量生產。為滿足國內石油消費需求,中國從1988年開始進口少量石油,從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凈進口981萬噸,到2006年進口量已高達1.91億噸,對外依存度也從1994年的1.9%增加到2006年的54.66%,成為世界重要的石油進口國。國際能源機構(IEA)在《2030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稱,如果各國政府堅持目前的政策,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的45%將來自中國和印度。中國和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之和將從2006年的540萬桶/日增長到2030年的1910萬桶/日,這比日本和美國當前進口量之和還要多。其中,到2015年中國石油凈進口量將增長至710萬桶,到2030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將與歐盟持平,屆時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達到每日1310萬桶,對外依存度達到80%。而印度在2025年之前,將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和中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凈進口國,到2030年每天的石油凈進口量將穩步增長到600萬桶/日,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90%以上。

為確保國內經濟增長的需要,中國、印度等國也把石油資源安全確定為本國安全戰略的主要目標,并相繼加入到對熱點地區的石油資源的爭奪之中。中國在著力加強與伊拉克和沙特的關系的同時,大幅增加從伊朗進口原油和石油產品,同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蘇丹、委內瑞拉等國家建立了良好的能源合作關系,力圖實現原油供應的多元化。印度不僅每年從沙特進口大量原油,還頂著美國的壓力,同伊朗在多個層面展開合作。目前,印度在蘇丹、越南、緬甸、利比亞等國獲得的油氣開采或勘探項目的股份,總投資達30億美元。印度還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投資10億美元用于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的油氣項目。

圖7-2為1994~2006年中國石油生產、消費及進口量。圖7-3為1994~2006年中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代依存度。

圖7-2 1994~2006年中國石油生產、消費及進口量(資料來源:①石油生產和消費量數據來自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②中國石油進口量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買粉絲://買粉絲.customs.買粉絲.買粉絲)

圖 7 -3 1994 ~2006 年中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 資料來源: ①消費量數據來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國石油進口量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買粉絲: / /買粉絲. customs. 買粉絲. 買粉絲)

中俄能源合作論文怎么寫呢

1前言

石油和天然氣兩種處于自然狀態的烴類化合物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隨著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終將要枯竭,這就迫切需要尋找一種不依賴化石燃料、儲量豐富的新的能源。氫能

就是這種能源,且氫能的研究同時還迎合了工業化國家日趨嚴格的環保政策,因而各國對氫能的研究變的日益活躍起來。 氫原子序數為1,常溫常壓呈氣態,超低溫、高壓下又可成為液態。作為能源,

氫有以下特點:

1)氫是構成了宇宙質量的75%,存儲量大。

2)氫的發熱值高,是汽油發熱值的3倍。

3)氫燃燒性好,點燃快,3%-97%范圍內均可燃。

4)氫循環使用性好,燃燒反應生成的水可用來制備氫,循環使用。

5)氫利用形式多,可以產生熱能、可用于燃料電池,或轉換成固態氫作結構材料。 美國著名石油專家埃克諾米迪斯博士預測:主宰未來世界的能源將是氫能。

2氫能的主要應用領域

2.1二航天

早在M戰期間,氫即用作A-2火箭液體推進劑。1970年美國”阿波羅”登月飛船使用的起飛火箭也是用液氫作燃料。 目前科學家們正研究一種”固態氫”宇宙飛船。固態氫既作為飛船的結構材料,又作為飛船的動力燃料,在飛行期間,飛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部件都可作為能源消耗掉,飛船就能飛行更長的時間。

2.2交通

在超聲速飛機和遠程洲際客機上以氫作動力燃料的研究已進行多年,目前已進人樣機和試飛階段。據歐洲空客公司預測,到2004年,歐洲生產的飛機將部分采用液氫為燃料。德國戴姆勒一奔馳航空航天公司以及俄羅斯航天公司從1996年開始試驗,其進展證實,在配備有雙發動機的噴氣機中使用液態氫,其安全性有足夠保證。 美、德、法等國采用氫化金屬貯氫,而日本則采用液氫作燃料組裝的燃料電池示范汽車,已進行了上百萬公里的道路運行試驗,其經濟性、適應性和安全性均較好。美國和加拿大計劃從加拿大西部到東部的大鐵路上采用液氫和液氧為燃料的機車。

2.3:民用

除了在汽車行業外,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在民用方面的應用也很廣泛。氫能發電、氫介質儲能與輸送,以及氫能空調、氫能冰箱等,有的已經實現,有的正在開發,有的尚在探索中。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的開發目前也開發的如火如茶:以PEMFC為能量轉換裝置的小型電站系統和以SOFC為主的大型電站等均在開發中。 2.4:其它 以氫能為原料的燃料電池系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