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東南亞經濟與貿易(東南亞的社會經濟)

时间:2024-06-01 17:15:31 编辑: 来源:

東南亞的社會經濟

東南亞地區的社會經濟主要是海洋經濟,東南亞地區海上貿易、海洋港口、海洋運輸業、海運輔助服務業、海洋油氣業、海洋漁業、海洋船舶修造業以及海洋旅游和娛樂業等各類海洋經濟活動的現狀,都對其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實踐表明,中國與東南亞經貿上的互補性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在自貿區制度保障下得到了加強。在發達國家需求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和東南亞彼此成為對方外需的重要支撐。2013年,同東盟的貿易額增長11%。東南亞城市國家新加坡,在過去一年里對中國投資增12%,成為最大的對華投資國。考慮到新加坡的經濟規模中等,能夠超越日本、美國等傳統對華投資大國,說明東南亞與中國的經濟聯系正日益密切。

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特點

越南:屬發展中國家。1986年開始實行革新開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現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并確定了三大經濟戰略重點,即以工業化和現代化為中心,發展多種經濟成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建立市場經濟的配套管理體制。實行革新開放的二十多年來,越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三產結構趨向協調,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

老撾:

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柬埔寨:

是傳統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泰國: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屬外向型經濟,較依賴美、日、歐等外部市場。

緬甸:

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頒布《國營企業法》,宣布實行市場經濟,并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農民可自由經營農產品,私人可經營進出口貿易。

馬來西亞:

是相對開放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與新興工業化市場經濟體。國家透過宏觀經濟計劃,在指引經濟活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漸下降。馬來西亞擁有亞洲最佳的經濟紀錄。

新加坡:

是繼倫敦、紐約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快速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國,以及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

印尼:

工業發展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制造業。

文萊

是一個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的國家,其經濟主要建立在傳統農業和沿海漁業的基礎上,文萊經濟總體走勢特點:經濟結構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

菲律賓

出口導向型經濟。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同時農業和制造業也占相當比重。

東帝汶:經濟處于重建階段

東南亞經濟與貿易作業

第一個階段,從1965年建國到上世紀70年代末。這一階段,主要是面對單純依賴轉口貿易、就業狀況很不理想的局面,提出了大力發展制造業的設想,并積極引進國外資本,走工業化道路。此項政策出臺以后,失業率也一下子由10%下降到3%。可以說,此次轉型最大的特點,就是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問題。

第二階段,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制造業發展速度很快,勞動力出現了短缺現象。因此,新加坡政府經過深入反思,提出了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移的新思路。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僅解決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也使產業的檔次和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

第三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新加坡又出現了中小企業提升速度緩慢的問題,導致整個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對此,新加坡政府一邊給予中小企業政策上的扶持和幫助,一邊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同時,收緊外來低技能勞工配額,以提高本地勞動力的就業機會,維護社會穩定。此項工作目前還在推進,但隨著經濟轉型效果的體現以及社會安全網的建立,轉型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效果。

應當說,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轉型之路,是非常適合中國的,也是中國正在走或即將走的。因此,學習借鑒新加坡的經濟轉型經驗,對中國少走歪路、少走回頭路是很有幫助的。但是,中國要想學習借鑒新加坡的經濟轉型經驗,就必須切實抓好這樣幾個方面的工作。

從民俗方面分析中國與東南亞經濟,貿易關系的優勢有哪些?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指出,今天美國在貿易戰中對您來說不是一場小仗,還是要收取合理的賠償。在某種程度上,他希望以一勞永逸的方式解決所謂的對中國威脅。其次,中國將更加困難,但是我們并非沒有優勢。因為中 美之間的當前關系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所以它具有內生的合理性,這是冷戰結束后全球分布的產物。

中國基于中國的比較優勢,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中國普通民眾的辛勤工作以及中國的資源賦以及這種比較優勢中不是勞動力。廉價或人口紅利,整個基礎設施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政府的執政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并非沒有抗戰能力)可以抵抗。

美國采取了一些措施來促進和幫助中國進一步喚醒。因此,對于您的年輕人來說,這是選擇職業的新方向和機會,這是國家所需要的,即未來發展的空間。

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年輕人開始自發抵制產品美國。盡管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情感,但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到當前的關系中 美。從關系中 美 中的歷史變化,可以分析出影響美國中國策略的主要因素是美國自身的困境和中國力的變化。中國在與美國進行的戰略博弈中,我們最大的信是向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開放,建立我們的優勢,并讓美國付出相應的代價。

考慮到短期的困難和波動,年輕人應該清楚地知道,“ 美國在商業戰爭中中的建議售價不是一個小小的戰斗,”它必須堅定不移地“戰斗到最后”,但也要“順風順水”,以免將自己的命運限制在自己面前,被挫折和暫時的困難摧毀,在與國家發展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采取果斷行動,并在其中表現出自尊心練習中。

東南亞地區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

中國與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互補性貿易合作將進一步加強

中國與亞洲地區的外貿交易90%與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發生,相互提供的商品市場不斷擴大,其中中國最大的出口貿易伙伴是日本、香港和韓國,最大的進口貿易伙伴是日本、臺灣省、韓國和香港。中國對東盟的出口約占對亞洲地區出口比重的13%,從東盟進口的比重約占16%。東亞和東南亞區域內互補性貿易的增長相對減輕了亞洲經濟體對于西方國家市場的依賴

中國與東盟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

亞洲次區域經濟合作近幾年蓬勃發展,已為亞洲各國經濟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東盟自由貿易區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從2002年1月1日起,6個老成員國之間的進口關稅已降到0%-5%。4個新成員則可以享受更長的過渡期。東盟各國領導人承諾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政策,具體落實時間表是2010年6個老成員全部進口實現零關稅,2015年4個新成員開始執行零關稅政策。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10國領導人就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達成了共識。從2002年4月開始雙方就建立自由貿易區進行談判,計劃該自由貿易區最晚在2011年建成。東盟與中日韓10+3機制也將進一步推動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這使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有了良好的開端。這意味著亞洲將建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而促進整個東亞地區的繁榮與發展。

。中國吸引外資中有60%以上來自亞洲地區,其中來自香港地區的FDI約占流入總額的40%,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的FDI約占來自亞洲流入總額的60%以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