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東三省與俄羅斯貿易合作(東三省被俄國統治過嗎?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俄式的東西?)

时间:2024-05-17 07:02:13 编辑: 来源:

東三省被俄國統治過嗎?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俄式的東西?

應該沒有被殖民統治過。

據我所知,真正俄國建筑多起來是在俄國內戰之后(十月革命后不久),大量遠東地區的俄國富人逃到東北躲避國內的政治迫害,見了好多俄式建筑。

另一部分是建國以后,蘇聯援建的項目很多采用俄國建筑。

東北的俄國建筑只是在教堂學校工廠上比較多,其他的都是各種歐式建筑,只是中國人分不出來,都叫俄式。東北從清末“移民實邊”到二戰結束都比較穩定,戰事相對中原地區較少,大量的歐洲商號到東北發展,尤其是猶太人比較多,所以歐式建筑較多。

對樓上的:其實沙俄時代,東北的俄國人并不怎么牛,和中國人還算融洽。不像南方的法國人敢寫什么“華人與×”,朱自清好像寫過一篇哈爾濱的游記,介紹過。真正俄國人欺負中國人是在剛“光復”那幾年,東北的漂亮姑娘見到蘇聯紅軍就跑,不多說了。

550億美元“世紀合同”,中國為俄羅斯雪中送炭!東三省有福了,怎么說?

想必大家對我國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超級工程都有所耳聞,上天入地,移山填海,技術的革新讓古代神話中的故事在現代被實現,而就在本月3號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中國與俄羅斯強強聯合,又開啟了一項跨越兩個國家,綿延5000公里的超級工程。

這篇題為“‘西伯利亞力量’管道開始向中國輸氣”的報道表示,俄羅斯已經開始通過“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向中國供應天然氣!據悉中國與俄羅斯的這項超級工程交易金額高達550億美元,管道工程總長5000余公里。俄羅斯通過橫貫西伯利亞,直穿東北三省,途徑北京,最終抵達上海。超長輸氣管道每年向中國輸送超過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項工程可以說是中俄之間所達成的最大的合同之一了,它甚至被俄方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稱為“世紀合同”。

這份合同的達成可以說是中方的雪中送炭,挽救了與西方國家關系持續惡化,極有可能迎來經濟寒冬的俄羅斯。而對于中國來說,來自俄羅斯的輸氣管道經過中國的東北三省,北京一直到上海各地,可以有效緩解東北三省因為供暖燒煤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同時保障了中國兩大重點城市北京和上海以及途徑的多個城市的能源供應,為當地的能源安全又添了一重保障。

中俄在能源上的合作不僅立足于各自的經濟利益上,也意味著俄方重心的轉移,俄方將自己最重要的能源買賣生意拿出來與中國合作,足見其誠意。而這也是一種趨勢,俄羅斯從過去與歐洲的密切合作,現在逐漸將重心轉向中國,中俄之間的友好關系也將跟隨這項超級工程變得更好。

東北因為什么發展不起來,怎樣才能發展起來?

我想有下面幾個原因:一,當年東北像福建一樣被放棄,不再“投資了”(我去過福州,完全不像一個省會城市,現在好多了)。二,曾經國家倚重東北,而東南沿海并未開放(才有香港的繁榮);當年東北是富饒之地,產業工人生活很不錯,而沿海比如浙江人來到全國各地打工;可是在改開以后,東南沿海的優勢逐步顯現,直到今天。

三鄰居經濟不強,不但不能像當年帶動東北,還時常讓我們倒貼!四,草原文明的特性問題,人的思維觀念改變需要百年。當年關外亦是蠻荒之地,別說讀書人不如江浙多,是根本都沒多少人。文化基本沒有,都是外來文化,基本沒有自己的文化傳承(這點都不如西北!)。

五,交通運輸,東北沒有出海口,大大加大了成本附值,六,經濟問題,東北一些企業的遺留是中國之最,很多人的思想還沒有步入新型 經濟的思維。

我對東北的發展,同很多主流觀點并不相同,什么腐敗、體制、人才等等,我個人覺得都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這些問題哪里都有,不僅僅是東北地區,廣東省也有類似的問題,其實廣東省就是珠三角地區發達,其他地區也真心不強,甚至還不如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要發展,就解決三個問題足矣。1、降低取暖費,取暖費不僅降個人取暖費,還要降低商用房取暖費,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就會大幅下降;2、東北小城就搞“三來一補”模式的制造業,不追求大而精,追求小而多,簡單理解就是在東北地區再走一次“改革開放”就行;3、保持同俄羅斯、朝鮮、蒙古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動搖,堅持“一帶一路”基本國策,未來20年就是東北的天下。

總之,東北的發展,不僅僅是東北自身的問題,還涉及國際關系諸多問題。

我一朋友是吉林市人,前幾年她說吉林年青人大學念完最大的愿望是兩個,一是進入吉林石化工作,二是考個公務員,兩類都是進入體制內,東北之所以難以發展,長期計劃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東北曾號稱是“共和國長子”,解放后,基于東北良好的工業基礎,國家把當時蘇聯援建的156個重型工業項目相當部分落戶在東三省,加上東北有豐富的林木、煤炭、石油、鐵礦石資源,所以東北幾十年間成為中國比較發達和富裕的地區,也為全國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工業制成品。

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紛紛發展起來,當時商品市場主要是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輕工業品需求量大,刺激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并很快占據了全國市場。東北三省大部分是國企,以重工業為主,市場需求量少,企業經營僵化,所以紛紛頻臨破產狀態。

東北的發展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問題,在改革大潮中,東北國企眾多、重型裝備制造業基礎好的現狀曾是發展包袱,但更是機會。但重要的是,長期躺在體制內的東北人觀念一定要轉變過來,政府的理念、效率也要與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

東北發展不起來依我看主要是政策問題。

先看看東北經濟的特點,東北經濟主要特點是資源型,如鋼鐵、機戒制造、 汽車 、石油、木材、煤炭、電子、糧食百分之九十都與原材料有關。在改革開放前,我國處于被封鎖情況下,東北哺乳了全國的經濟生存和發展。那時,東北經濟沒人可比。改革開放后,對外貿易有了飛速發展,國外 汽車 、石油、電子、糧食、包括特種鋼材都進來了,東北不再是原材料的唯一來源,加上環保意識的提升,國家實施一系列環保政策,這些都對東北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東北經濟開始下滑,直至谷底。

針對這一形勢變化,沒有適時調整東北發展思路,適時轉型,還是抱著傳統工業的思維做些往日輝煌的夢。“消極應對”采取“減員增效”的辦法對抗日益衰落的經濟,造成大批產業工人下崗失業。在這個時候國家沒有及時引導和扶持工人創業,僅從生活上給予了幫助,失去了第一次轉型的機會,荒廢了二十年光陰。

近幾年,東北經濟滑倒了谷底,國家很著急,想盡一切辦法拯救東北經濟,北京在思考、東北人在思考、甚至全國人都在是看思考。“投資不過山海關”,難道這是東北唯一病灶嗎?老朽拙眼說一點我的看法:拯救東北經濟首先要從拯救東北官僚體系入手,東北官僚體系是在高度集中的國有經濟基礎上建立成長起來的,“審批”這個字眼再沒有東北官僚體系更熟悉、更“威武”。在市場經濟來臨時候,曾經使“審批”為各部門、個別人賺取了不少利益,同時,也使他們的思想逐漸發生銳變,并蔓延到整個體系,人們甚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體制內的“肥缺”。這些年,為改變這一現狀,領導人雖然一換再換,但是,體系不變、思維習慣不變。即使多次開展思想解放運動,也沒觸動思想根本。如果說“投資不過山海關”是域外人的感受,其實,感受最深的還是東北人自己。天天圍繞各級政府門前,門難進、臉難看這是東北的常態,至今變化不大。為什么東北上訪的那么多?為什么東北人不愿意回東北?除了經濟原因,關鍵是東北官僚體系桎梏了事物和人的理想。

要改變這一狀態,一、南北干部大換血,像當年派十萬干部到東北一樣,推動東北干部的思想解放。二、中央不止要給錢、重要的是給政策。東北經濟要走出困境,不能只修修補補,而是立足于新起點。

三,東北經濟轉型還是遙遠的目標,道路坎坷,但必須堅持。因為東北大多數企業規模龐大,有的企業就是一個城市,或者半個城市,企業的改革對東北 社會 影響非常大,這也許是東北的領導不敢擔風險的顧慮所在。為此,我認為東北傳統工業轉型需要“頂層設計”,給足政策,我相信東北為什么發展不起來的問題就解決了!

現在東北風大土肥,人黑土黑,多年前常出差東北,覺得東壯人厚道的,十年過后接觸到離開了黑土地的東北人,感覺一個比一個會忽悠,一個比一個抖機靈,我對他們說,論智商情商沒有哪個地方人比你們東北人低,人家以正常的人際交往方式對你并不是傻,人有人道,行有行規,改開從南往北,多年過去了,從大范圍內講南方已摒棄的不誠信耍無賴如一塊烏云飄移到了東北上空而久久不走了,這就是東北難以正常發展從而惡性循環阻礙發展的根本原因。貪婪無分寸,忽悠無誠信,趕快棄糟粕吧,還東北本來面目,真,直,耐心與辛勤會讓商機展示在經濟大平臺上的,祝東北不久約將來再現生機。

我不知道該怎么定義“發展”?是想重塑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還是怎么樣?

但是如果是想重塑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那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不可能,永遠不可能了。

東北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是建立在兩個時期不計成本的投入上的,投入產出是不成正比的。

東北在20世紀有兩個輝煌時期,第一個就是眾所周知的“偽滿洲國”時期,根據日方史料,九一八之后,日本十四年里一共向東北投入了接近30億美元的資金,而這筆資金如果拿到國際市場上購買煤、鐵、糧食,遠遠多于日本從東北掠奪的這些資源的。

其實日本學界很早就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九一八后開發東北在經濟上是虧本的。

第二個時期就是1950年代—1980年代這30年。

但是這三十年東北經濟上的輝煌是建立在國家不計成本的投入上的,而國家一旦減少投入,東北經濟問題立刻就暴露出來。

東北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工人勞動生產率太低,太多無效增長。

到了1971年,東北工人勞動生產率僅僅只有上海的1/2,甚至落后于天津,60%的工業增長靠增人增產。而且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1971年東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還是東北 歷史 最高水平!

這才是東北經濟發展不起來的真正原因,就像清朝GDP一樣,農業國家GDP再高,GDP積累非常差;而工業國家比如英國就能做到高增長高積累。

當然,東北工人勞動生產率低原因有很多,比如東北獨特的氣候等等等等。

因此,東北沒必要也不可能“發展”起來,除非國家再一次不計成本的投入,但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另外,我看見很多東北朋友念念不忘東北當年對全國的支援,但在那個計劃經濟時代,誰沒有受過其他地區的支援?

僅僅1950年,國家就把一半的大學生分配到東北;而1950—1960年,國家向鞍鋼就調撥了十一萬各種人才,這難道不是全國對東北的支援?

還有東北朋友說前三十年東北向全國調撥了大量的礦產資源, 但事實上從一五計劃后,煤礦資源從入關變成出關,僅僅1980年,國家就向東北調撥了1415萬噸煤炭。

總而言之,我覺得東北沒必要非得重塑輝煌,根據東北實際情況,慢慢變成一個 旅游 和各種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地區不也挺好的嗎?

東北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那就是“凍土經濟”,由于東北比較寒冷,來東北投資取暖問題是必須考慮的,無形中給投資者增加了成本,再有東北一直沒有走出計劃經濟的陰影,依賴性太強,總是想按框框辦事,沒有突破固定思維,去接觸新生事物。說心里話,東北人無論從文化水平、個人素質在全國也能排到前幾位,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曾經也一度輝煌,那時無論經濟、教育、文化、 體育 等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現在也在影響著東北,曾經南方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