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貿易現狀(2015年—2017年中國印尼雙邊貿易額下降的原因)

时间:2024-06-03 09:46:15 编辑: 来源:

東南亞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和特征,差異?

總體來說,東南亞對外貿易依賴程度還是相當大的

首先,從東南亞國家來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家并不是工業國,都是從發展農業和旅游業起步的,經濟結構上有明顯的對外依賴性;其次,東南亞人口上沒有優勢,守著印度和中國兩個人口大國,其內需相對要小很多了,內需不行就要想辦法創外匯,走出去才是出路;從地理位置上,東南亞位于東亞南邊,毗鄰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的海上連接站,尤其是新加坡所在的馬六甲海峽更是有戰略級地位,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給了東南亞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機會;隨著上個世紀6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勞動密集型、加工裝配型產業轉移到了人力成本低廉的東亞、東南亞,為他們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條件

綜上所述,東南亞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是非常高的

至于特征,我認為有以下幾條:1

對外依賴程度高,占國民經濟比重很大

2

重視外向型經濟,和國際經濟聯系密切 3

經濟風險大,受國際金融波動影響,自身抵抗能力弱,所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輕松地把東南亞搞垮了

內容還不是完善,供樓主參考

從民俗方面分析中國與東南亞經濟,貿易關系的優勢有哪些?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指出,今天美國在貿易戰中對您來說不是一場小仗,還是要收取合理的賠償。在某種程度上,他希望以一勞永逸的方式解決所謂的對中國威脅。其次,中國將更加困難,但是我們并非沒有優勢。因為中 美之間的當前關系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所以它具有內生的合理性,這是冷戰結束后全球分布的產物。

中國基于中國的比較優勢,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中國普通民眾的辛勤工作以及中國的資源賦以及這種比較優勢中不是勞動力。廉價或人口紅利,整個基礎設施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政府的執政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并非沒有抗戰能力)可以抵抗。

美國采取了一些措施來促進和幫助中國進一步喚醒。因此,對于您的年輕人來說,這是選擇職業的新方向和機會,這是國家所需要的,即未來發展的空間。

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年輕人開始自發抵制產品美國。盡管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情感,但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到當前的關系中 美。從關系中 美 中的歷史變化,可以分析出影響美國中國策略的主要因素是美國自身的困境和中國力的變化。中國在與美國進行的戰略博弈中,我們最大的信是向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開放,建立我們的優勢,并讓美國付出相應的代價。

考慮到短期的困難和波動,年輕人應該清楚地知道,“ 美國在商業戰爭中中的建議售價不是一個小小的戰斗,”它必須堅定不移地“戰斗到最后”,但也要“順風順水”,以免將自己的命運限制在自己面前,被挫折和暫時的困難摧毀,在與國家發展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采取果斷行動,并在其中表現出自尊心練習中。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現狀及今后應采取的對策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矛盾現狀

(一)中國制造“聞名世界”

由于國際產業分工及要素的全球流動,發達國家逐漸放棄在本國高成本的生產環節,把產品的中間環節全部或部分向中國轉移。一個世界品牌諸如LV 的包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知名度,但如果你發現這是在中國制造的,并不會驚訝,從冰箱、彩電、集頂盒到襯衫、鞋帽、發夾,發達國家只要消費的商品都可以在中國找到源頭。據統計,美國人穿的十雙鞋中,有七雙產自中國,中國制造的產品在世界七大洲廣泛分布。但“MADE IN CHINA”并非全部出于中國人之手,哪怕給ARMANI大衣釘紐扣的工作由中國婦女完成后以中國口岸為出口基地,也算是中國制造,實際上,中國并非獨立制造如此多的產品,只不過發達國家把最便宜、最浪費時間、最耗費勞動力的生產環節交與中國,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貌似顯得中國很重要,但其競爭力與效益還差得很遠。

(二)微笑曲線下的低利潤鏈條

目前國際化的產業鏈趨向更深層次的延伸,產品的產業鏈條跨越國界,除了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外,其它諸如標準化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皆在國外進行。雖然國界之外的生產鏈條具有增值性,但生產關系決定了雙方在分工中的地位不同,發達國家主導著價值的創造與分配關系,發展中國家服從于發達國家標準化生產的指令,其生產與服務環節是附屬于主導國。

用微笑曲線表示的產業分工鏈則很形象地表達了明顯的層次關系及發展中國家所處的地位,笑臉下端窄小區域是所謂“世界工廠”的生產區域,在這個區域,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按照主導國要求做著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利用豐富的資源與低勞動力成本實現著產品的規模化運營,看似中國加入了全球化的分工格局中,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此角色的份量又如此之輕,利益的空間又如此微薄。而微笑曲線上面的左右兩端則劍指創新設計與全球營銷,而其無限延伸的狀態也形象地表達了在分工中主導產業分工國家利潤的無窮大。

(三)“中國加工廠”缺乏競爭力

中國珠三角、江浙、閩南地區是承接加工貿易的主要地區,由于核心技術相對缺乏,其生產環節依附于國外,在材料的選用、制作工藝等方面都有著苛刻的要求,導致其在本國加工環節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比如我國出口的彩電、DVD、MP3 等視聽產品多數依靠著國外的核心技術,以中國為基地生產電子元件,并組裝出口,其產品價格較低,又多為貼牌生產,無法與歐美大品牌競爭。

另外,在中國的外商企業對高精尖技術的嚴格保密與封鎖,中國的生產企業望塵莫及,只能依靠勞動力與資源優勢吸引外企進口核心部件后在中國進行組裝成品再出口,這幾年機電產品增長速度很快,貌似中國在加工制造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而事實卻是外強中干。在CRT 彩電慢慢退出市場后,平板彩電在中國生產與出口逐漸增加,但其核心技術與專利卻來自韓國、日本與美國。2008 年的金融海嘯,很多專門做貼牌生產、委托加工的企業收到退單甚至企業倒閉。市場上的領導者其實就是競爭力的角逐,誰擁有強大的技術或是品牌優勢,誰就可以笑得更久,馳騁得更遠。

(四)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經歷了從“三來一補”方式到目前發展迅猛的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各種海關特殊監管區形式,極大促進了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截止2009年,各式海關監管區域有93 個,其中以出口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功能區57 個,以保稅物流業為主的功能區有36 個。1980 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6.7 億美元,占當年進出口總值的4.4%,到2010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1577.7 億美元,占2010 年進出口總值的38.9%,雖然略低于2008 年41.1%,貿易方式略有優化,但依舊反映著加工貿易在中國進出口的“半壁江山”的地位。2010 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057.35 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利用外資占一半以上。

在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占加工貿易的比重達70%以上。中國出口加工區生產的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手機等產品已占世界生產總量的70%,實現了高新技術產品的聚集效應。目前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市場占有率僅次于德國。機電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大,約占80%的出口份額,一般貿易僅占10%左右。另外,這些加工企業多為外國獨資企業與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的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超過60%以上,加上中外合資企業出口后,外資企業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超過80%。

中國應對國際分工轉移的戰略選擇

(一)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

發達國家把核心技術留在本國,而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看中的是勞動力成本低,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這一優勢。這說明中國的比較優勢仍然集聚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內涵也在上升,很多技術與資本密集型出口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度高的環節都滲透了較高水平的技術,比如占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第一的機電產品就存在著勞動力密集的生產環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同時提供了大量就業,在深圳、珠海、汕頭等地外資企業占本地總企業數一半以上,對提高就業水平、培養技術人才有積極的作用。

(二)從加工鏈的低端向上游轉移

盡管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著中國的比較優勢,但隨著全球化的進展及經濟形勢的變化,如果這種優勢不順勢而上,一直停留在較低的加工鏈條上,僅僅依靠勞動力優勢,僅僅作為創新國家的附屬產業,那么在激烈的競爭中就不會有發言權并最終被更有優勢的國家所替代。在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出口比重與增速下滑,珠三角、長三角等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企業受到了重創,由于對發達國家出口依存度超過50%,當危機沖擊歐美國家時,外資撤離、外商取消定單等行為對中國的加工貿易企業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企業開工不足,崗位縮減、業務量大大減少。如果中國企業總是滿足于低端加工制造以獲取加工費,則永遠停留在全球產業分工的最弱勢環節,沒有主動權更沒有發言權,只有不斷通過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與培養研發團隊才能有機會與歐美國家比拼。

(三)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移

在全球化分工的產業鏈條上,中國制造無疑是較光彩的一筆,從輕工、化工到重工,每一產業每一類產品都有中國制造的身影。但中國這個制造類大國,竟然在國際品牌中沒有絲毫的位置,上世紀90 年代開始,國際奢侈品牌就在中國設代工生產線,至2009 年,60%的國際奢侈品品牌在中國有自己的生產線,中國廣東深圳、東莞以及浙江溫州等地的一些企業從事國際奢侈品代工生產,世界著名奢侈品牌Armani、BOSS、杰尼亞、Ralph Lauren 等多數產品產自中國,雖然誨莫如深地印著“中國制造”的標簽,但實際支付給中國的價格簡直是不值一提。技術創造產業,只有企業不斷重視研發與創新,以技術與實力引領的產業升級才會使中國企業走上歷史舞臺,中國的海爾、格力、聯想正在做著努力與嘗試,以信息產業的提升帶動制造業的發展,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引領配套產業勞動效率的提升,從而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技術創新的同時不能忽視品牌的力量,品牌與技術的結合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再多的貼牌生產都無法與民族品牌、世界知名品牌相提并論。意大利之所以在高級服裝及服裝定制領域首屈一指與其眾多的世界品牌有著直接關系,意大利在服裝設計領域擁有一流的服裝設計大師,具有高超的設計理念及能夠準確的把握時尚潮流,從而形成了比較優勢的集聚力量,在服裝設計、布料生產方面的競爭力使其它國家望塵莫及。

(四)“ 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2015年—2017年中國印尼雙邊貿易額下降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印尼非油氣資源需求下降。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2015年為69%,創25年來新低,經濟放緩減少了對印尼煤炭等礦產品的需求。2014年印尼對中國出口額最高的礦產品也只有65億美元。2015年印尼對主要貿易伙伴的非油氣產品出口額都出現下滑,按出口降幅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中國、日本、印度、美國和新加坡。

2印尼自中國進口非油氣產品

印尼自中國進口非油氣產品主要有機械設備、機電產品、鋼材、賤金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