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印貿易現狀(中國在中印邊界軍力布署)

时间:2024-06-02 08:59:24 编辑: 来源:

印度與中國關系現狀2022

當前,中印關系的領域更加寬廣,不同領域之間的聯動關系也更加密切。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了歷史性訪問,中印雙方同意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同時積極發展其他方面的關系。從那以后,是否解決邊界爭端不再是中印關系發展的前提條件。

從客觀上看,當前中印關系已經與1988年大為不同,雙方的邊境管控能力都顯著上升,兩軍從在邊界地區的時空錯位式管控加偶然相遇,轉變成同時空管控加常態化相遇。中印的經貿關系也更加密切,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另外,中印兩國還歷史性地在海上相遇,兩國同時追求海洋大國身份,使得兩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互動日益頻繁。這些都使得低水平時代的1988年原則變得難以為繼。

中國在中印邊界軍力布署

美國媒體9月4日刊載旅居加拿大的印度作者哈里·桑德(Hari Sud)的文章,文章題為“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優勢正在消失”,文章對中印軍力對比做了一些分析,還提到,中國如果發起對印度的戰爭并沒有什么意義,中印兩國應當加大經濟和貿易往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下:

美國合眾國際社亞洲在線報道,文章首先說,中國言與行或導致類似1962年的另一場沖突。中國不喜歡印度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的崛起,還對印度未來五年的軍事采購計劃有所猜疑。

文章提到,中國在八月中旬開始進行一場代號為“跨越-2009”(Stride 2009)的大規模實兵軍事演習,調遣50000部隊遠離基地遠程機動。根據分析,這場演習表明中國準備好對國家任何一處地方有事時,能夠作出快速反應,這場演習還展現了,中國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已經允許部隊快速部署到成百上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演習計劃在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國的60周年大慶時達到高潮。文章說,中國在中部省份維持有30-40個師的預備役部隊,但是中國西藏和印度邊境地區在快速部署的區域之外,只有一條建設在永久凍土上面的鐵路線與內部省份地區相連接。盡管這場演習不是專門針對印度,但最近忙于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印度,或許需要調整其防務位置了。

文章提到,在1978年中印達成協議,兩國將在喜馬拉雅山區維持現狀,避免軍事建設。1998年事情有所變化。印度在東段地區維持30000部隊,在西段維持20000部隊,印度沒有在邊境地區修筑新的公路和提升基礎設施,事后表明這是一個錯誤。在過去30年來,印度與中國舉行了13次高級別的邊界問題談判,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但成果寥寥。

文章還說,對于中國的“威脅”印度有自己的評估,已決定尋求在邊界地區的軍事建設。八個山地師在喜馬拉雅山區進行作戰訓練,還將增派兩個師,此外,60000印度地面部隊將被派往靠近達旺地區的東部邊界,還有20000部隊將增派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在東部,三個曾被廢棄的機場被激活,在西部,也有三個機場被重新啟用,距離中國西藏邊界只有200公里的一個主要機場將被升級成能夠起降蘇-30戰機,這個機場是對中國鐵路線的一個主要威脅;印度還開始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設,其中一條將通過馬拉里-若唐山Manali-Rohtang)將拉達克與印度其他地區相連。

文章接著評論說,印度的上述進展可有效地應對中國現有的優勢,此外,與1962年的時候相比,印度部隊在叢林和山地作戰的能力更強,1999年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卡吉爾(Kargil)沖突中的表現大概向中國表明,印度已經不會像在1962年的地面戰中輕易地被擊敗了。中國贏得了1962年的沖突,使用了經典的中國戰爭策略,在地面戰中,印度的士兵由并不能勝任的將軍指揮,而且,中國士兵使用的沖鋒槍具有優勢,它們迅猛的火力壓倒了攜帶二戰時期“李-菲爾德”步槍的印度兵。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印度的突擊步槍能夠與中國的媲美,印度的將軍們也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文章提到,印度將在未來五年中接收新型的軍事裝備,它的新下水的核動力潛艇將在2012年或者2013年前完全形成戰力,而且,從俄羅斯訂購的航母也將有望加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自制的輕型戰斗機以及進口的中型戰斗機將形成戰力,所有上述這些裝備,再加上適合在喜馬拉雅山區作戰的超輕型火炮將部署到位,2014年之前,印度軍隊的火力將達到現有的兩倍,是1962年的十倍。

對印度最大的威脅是從中國西藏發射的射程達到1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和印度洋上的中國海軍艦隊。印度的工業核心地帶和軍事基地在上述導彈的射程之內,而且新型制導系統讓這些導彈的打擊精度極高。遭受200枚巡航導彈的集中攻擊時,根本無法防御,印度唯一的希望在于(假設)這些導彈在飛躍喜馬拉雅山區飛行600公里之后,丟掉了它們的攻擊目標。印度利用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出口附近的海軍基地對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動作。

哈里·桑德(Hari Sud)是前C-I-L公司副總裁、前投資戰略分析家、國際關系專家,曾就讀于旁遮普大學(Punjab University)和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旅居加拿大已有34年。

印度目前在中印邊界東段駐軍10萬人,在中印邊界西段的印控克什米爾駐軍40萬,到2020年和中印邊界附近的印度駐軍總和將達到60萬。印度正在采購126架戰機,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空軍將擁有1900余架飛機,20架F-35,20架蘇35或米格35,130架F-16C/D或F-18E/F,200架蘇30,49架“幻影”2000,116架“美洲虎”,78架米格-29,165架米格-27,79架米格-23,400架米格-21,各型運輸機250架,“費爾康”預警機10架,偵察機和教練機等400架。曾大江認為到2020年印度陸軍將突破100萬人,分為6個戰術司令部,裝備4000輛坦克,其中1500輛T-90裝備21個坦克團(每個團71輛或72輛T-90),2500輛T-72改進型裝備40個坦克團(每個團62輛或63輛T-72改進型)。

2009年印度擁有1700余架飛機,3000輛坦克,98萬陸軍。2020年印度將擁有1900余架飛機,4000輛坦克,100萬陸軍。如此龐大的印度軍隊,動用其一半的軍事實力攻入西藏是有可能的,中國不可大意。

中印戰爭的中印邊界現狀

中印邊境目前有爭議地區總面積為12.5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段約6.7萬平方公里,中段約2000平方公里,西段約3.35萬平方公里。 中印邊境的東段實控線大致和“麥克馬洪線”差不多,印度多年前就在這段印方實控區設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并且陸續向該地區遷入了70多萬人。 中國不承認該邦合法性。相比起來,中印邊境中段的問題最少,中印雙方幾年前就交換了實控區地圖,不過中段依舊屬于爭議地區。

西段邊境從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南端和中國西藏阿里地區的交界處直到喀喇昆侖山口,主要是中國控制下的阿克賽欽地區,邊界線長約600公里。

中國與巴基斯坦現狀

中巴聯合貿易走廊項目進展緩慢,但外交和軍事關系仍然強大和友好。

巴基斯坦內部政治危機的影響繼續給伊斯蘭堡的外交關系蒙上陰影,尤其是與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在前總理伊姆蘭·汗指責華盛頓干涉巴基斯坦內政并密謀推翻他的政府后,巴基斯坦與美國的關系受到損害。在伊姆蘭·汗統治期間,與中國的關系依然牢固,盡管由于安全局勢緊張,中巴聯合貿易走廊項目進展緩慢,但外交和軍事關系仍然強大和友好。

另一方面,在卡拉奇爆炸事件后,沙赫巴茲·謝里夫政府意識到中國施壓的程度,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爆炸發生后,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和憤慨,要求巴方對事件進行徹底調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在巴中國公民的安全。

此后,巴基斯坦采取了多項措施來緩解兩國關系的下滑,5月22日,巴基斯坦外長訪華,與中方外長就經濟協調和中巴經濟走廊項目進行磋商。此前,扎爾達里在就任外交部長時重申,巴基斯坦有意增加和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包括迅速實施經濟走廊。

在扎爾達里訪華之際,在巴基斯坦外交部政務司司長與中國外交部涉外安全專員會晤中,巴基斯坦信德省政府和中國安全部門達成共識,同意為在中巴經濟走廊等省內工作的中國人制定安全保障機制。對經濟走廊的安全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緩慢實施,是巴中關系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對此,記者兼政治分析家賈維德·拉納表示,完成加強巴中關系的項目不符合美國和印度的利益,因此,他們阻撓該項目。拉納告訴半島電視臺說,兩國關系不僅與經濟走廊掛鉤,而且是戰略關系,取決于兩國的政治地理,以及中巴兩國對印度的共同敵意。

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發展史

1、初始期1947—1954左右

巴基斯坦本身建立時一開始和印度一樣是選擇不結盟運動的,巴基斯坦試圖和英國,美國,蘇聯獲得進一步幫助,但是因為英國不愿在南亞投入過多精力,而美國當時也并不注重南亞,蘇聯的工作重心放在印度,所以巴基斯坦一開始就需要和地區大國建立起一定關系。

同時印度在1950年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這也促使巴基斯坦加快了建交步伐,兩國于1951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階段巴中之間主要是政治經濟往來,巴基斯坦提供國際上的支持,例如在關于朝鮮戰爭的問題上堅定支持中國,中國與巴基斯坦進行一系列政治經貿活動。

2、敵對期1954—1962左右

所以美國認為需要大力支持巴基斯坦來平衡南亞的勢力均衡,美巴迅速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援助與合作項目,加之該時期印度對華友好,這使得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系迅速降溫,1954年,巴總理穆罕默德.阿里宣布“國際共產主義對南亞和東南亞構成嚴重威脅。”,同年7月巴基斯坦政府開始取締共產主義組織,嚴禁相關活動與言論。

并對中國大使館進行密切的監視跟蹤,嚴格限制兩國間的經貿文化活動,在聯合國大會上也一轉立場堅決反對中國。同年9月加入美國組織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甚至在1958年金門危機時發出外交照會,聲稱“臺灣地位未定論”,積極參加在臺灣舉行的“亞洲人民反共同盟會議”。

3、回暖期1962—1971年左右

該階段主要是中印中蘇關系走向敵對,因而中美,中巴關系走向友好乃至潛在盟友。印度從1956年起和中國因為領土糾紛和青藏高原問題,與中國關系逐漸敵對,而蘇聯因為對華關系破裂,迫切地支持印度,打壓巴基斯坦和中國,美國則認為同時給予印度一定支持,有助于改善美國在南亞的外交環境,也有助于遏制中國。

但是這恰恰使得巴基斯坦極度不滿,所以巴中關系再度回暖,1962年中巴就邊界問題展開談判,于1963年簽署了《中巴邊界協定》,雙方再次展開密切的政治經貿往來。而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對印度提供了大力支持,意圖將霸權滲入南亞,到1963年3月,蘇聯就向印度提供了50億盧布的貸款,除了經濟支持外,大量的現代化武器,從坦克到導彈,都運抵印度。

而印度依托蘇聯支持,在第二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主導的對印度武器禁運和停止援助對印度影響并不大。1966年,蘇聯斡旋下,印巴簽署《塔什干宣言》,實際上默認了印度在克什米爾的特殊利益。這一時期,中巴關系走近,中美關系走近,美巴關系走近,三方良性互動,關系逐步緊密起來。

從宣布尼克松將訪華開始,印度和蘇聯愈發緊張,兩國迅速于1971年8月簽署了《印蘇和平友好條約》,兩國正式結盟。而1971年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實質上也是印蘇集團與中美巴集團的一次較量,固然巴基斯坦失敗,孟加拉國建立,但是巴基斯坦得以收縮戰線,并且必須更加緊密地依靠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