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人在海外建國叫什么名字(中國人海外建國有可能嗎)

时间:2024-05-20 10:51:29 编辑: 来源:

歷史上有哪些華人在海外建國?

我國古代因為航海技術的限制,統治者就不是非常注重海外的疆域擴張。不過總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航行到海外,甚至比較有才華的人還在海外建立政權。歷史上有很多為了謀生或者是逃離政府的通緝,就會渡海南下,并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國家。

第一:蘭芳共和國。

公元1772年,廣東梅州的一個客家人,名叫羅芳伯,參加科舉考試的他最終名落孫山。既然科舉考試沒有考中,他就決定南下下海經商。

之后,他登上了婆羅洲島,在那里經營一家公司,名叫蘭芳公司。這家公司不只有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帶有政治色彩。

五年之后,公司壯大,改公司為共和國,自此“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成立。羅芳伯本人從小飽讀詩書,懂得武術,是個人才,他又帶領民眾一起經營公司,懂得馭人之術。在他成立自己的政權之后,還向當時的大清朝表達自己的歸順決心,不過當時的皇帝并沒有接受他的好意。但是,羅芳伯并沒有放棄,他還告訴自己的后代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有歸順清王朝的決心。可是,在1886年的時候,遭遇荷蘭侵略,蘭芳共和國最終滅亡。羅芳伯是在海外建立政權的華人中唯一一個不稱王的人,可見他強烈的愛國心。

第二:戴燕王國。

戴燕國王吳元盛是廣東人,當時吳元盛在國內密謀起義,但是不幸事情敗落,之后為了躲避清王朝的追捕,南下逃亡,逃到了東南亞。在東南亞他又去了婆羅島做了羅芳伯的部下,后來被指派到戴燕王國附近駐守。

恰好當時的戴燕國王暴虐無道,深受百姓痛恨,吳元盛抓住機會殺了王國,取而代之。老百姓因此感激他,擁戴他。吳元盛死后,他的兒子繼承王位。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荷蘭殖民侵略,戴燕王國最終成為其殖民地。

第三:納土納島國王。

明朝末年,有個叫張杰緒的廣東人,因為不服滿清政府統治,帶領幾百個明朝殘兵南下來到了安波那島。安波那島納土納島當時就是一片荒地,無人開墾,張杰緒帶領眾人進行開拓,最終建立起自己的勢力范圍。不過,在張杰緒去世之后,內部發生爭斗,荷蘭人趁機將其侵占。

第四:馬來吳氏王國。

吳陽,今福建人,是馬來吳氏王國創建者。1760年,吳陽為了謀生南下到馬來半島。發現送卡這片荒地,之后帶領華人華僑一起開墾建設。

1769年,在暹邏鄭皇討伐叛軍的時候,他趁機幫助暹邏鄭皇,并向其稱臣。后來為了嘉獎吳陽,還封他為城主。吳陽因此獲得送卡及其他三個州的統治權,直到1784年去世。

華人在海外建國,不僅靠的是運氣和勇氣,還有他們自身的才華與智慧。盡管很多華人政權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但是還是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功績。

600年前,一個中國人在海外建國,后來怎樣?

古詩中提到:一別無諸歲月增,遙聞此景畫難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福州真是一個好地方呀,夏天那么炎熱的時候有很好的避暑機構,冬天那么寒冷的時候,這里又很溫暖。其實福建自古以來孕育的著名人士有很多,誕生出來的歷史文化也非常富有底蘊。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福建一直被評價是蠻荒之地,是很多罪犯們被發配的地方。但是縱觀福建地區的一些百姓們創造出來的國外歷史,卻是極其輝煌的。

18世紀潮汕地區的中國人,因為閉關鎖國政策只能去東南亞謀生,然而有一名叫做鄭信的中國后裔就在泰國慢慢掌握了國家政權后來又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成為了泰國歷史上第1位留著中國血液的華裔皇帝。除了鄭信之外,在600年前中國人也曾經在亞洲建立過國家,而且和鄭信一樣留著中國人的血,并且是福建地區的后人,他就是黃森屏。

1342年,黃森屏出生于中國福建。黃森屏的本名叫做黃元壽,因為參加南部海域地區的抵抗倭寇有功勞,所以當時朱元璋就給黃元壽賜了一個名字,叫做黃森屏。1362年前后,黃森屏按照明朝外交政策,乘坐船只來到了東南亞地區。但是由于當時的海賊昌盛,黃森屏也難逃被海賊劫持的命運,最后導致整個船隊當中就剩下了幾個老弱病殘的船員。在這樣的情況下,黃森屏想著如果回到了國內,那么很有可能會受到懲罰,于是干脆就不回去了。

1472年前后,黃森屏在東南亞地區陸續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經濟實力。當時東南亞有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非常激烈,一個是渤泥國,一個是蘇祿蘇丹國。蘇祿蘇丹國還有一個友軍叫做印尼,這兩個國家聯合將渤泥國夾擊了。所以渤泥國國王在無奈之下只能請求聲名遠揚的黃森屏能夠提供一些勢力來幫助渤泥國解除危難。所以這時候黃森屏就憑借著華人的經濟、軍事和國際影響力的優勢,來保住了渤泥國。

這是和渤泥國的國王馬合謨沙為了表示對黃森屏的感謝,于是便將公主嫁給了黃森屏。黃森屏的妹妹也因為身份優勢,嫁給了渤泥國的王子。所以親上加親之后,黃森屏更不愿意回到大明朝,而是慢慢地加入了渤泥國的政治運營。

渤泥國國王馬合謨沙去世之后,馬合謨沙的兒子哈森繼承了王位,黃森屏便成了監國。但是哈森也僅僅只是在位期間4年,之后渤泥國一直都處于王位沒有人繼承的空缺狀態。最后在渤泥國的內政結束時,黃森屏所支持的政治勢力艾哈邁德成為了新一任的博利國國王,然而艾哈邁德又是黃森屏的妹夫,所以也可以從這一點看出黃森屏在渤泥國離皇位越來越近。

1412年,當時已經進入晚年狀態的黃森屏,還是想著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來看看,最后黃森屏便率領著自己的親信來到了中國,想要面見當朝統治者,但是朱元璋這時候已經去世了,在位皇帝已經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明史》中記載黃森屏的身份并不是來自渤泥國的外交史城,而將其稱之為渤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但實際上這兩個人就是同一個人,都是黃森屏。

1412年10月份黃森屏在中國因病去世。而歷史中所提到的渤泥國,其實就是現在人們口中所說的文萊國,這是一個發達國家。但是在600年前,中國人卻在這里輔佐這個國家一步步統一,一步步日益發達。現在雖然已經富到一定程度了,但是與中國的文化淵源還如同親兄弟一般。

中國人海外建國有可能嗎

沒可能,中國人本身在國外還是受歧視,你再建立一個國家,還是那樣子

文化不改,怎么建國都沒用

南洋的華人政權

綜述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朝廷派往東南亞視察的查島委員王榮和、余璀會將他們在暹羅(今泰國)的所見所聞向皇帝作了匯報,在他們的會稟中有這么一句話:“查暹羅國王百年前系潮州鄭氏,在位十數年。”這位曾當過暹羅國王的中國潮州人就是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英雄、吞武里王朝的創建者鄭王大帝,也即是被梁啟超譽為“中國四大殖民偉人”之一的鄭昭(昭在暹語中為王的意思)。他的中國名字叫鄭信。

披耶達信

鄭信的祖籍在中國廣東省澄海縣華富里村,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歹子(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鄭達在鄉間難以立足,不得不隨私下在中國到暹羅間從事販運貿易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他起初在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的下層社會中艱難奮斗,后來賭博贏了錢,又取得了京城賭場的承包權,開始發達,于是更名鄭鏞,并得到了國王賜予的“坤拍”爵位。他娶了一位名洛央的暹羅姑娘,1734年4月17日生下了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被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在泰國的華人中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某日昭披耶卻克里路過鄭信的搖籃邊,看見搖籃盤著一條七錦大蟒蛇,他認為這孩子必為異人,于是將他收為養子。這傳說極具中國神話色彩。其實昭披耶卻克里當時膝下無子,鄭鏞住在他的領地里,鄭鏞死后他看到鄭信長得可愛,便認其為養子。鄭信被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后就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開始接受暹羅的傳統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十三歲,他被任命為御前侍衛。二十歲時依例入寺剃度為僧。三年后還俗。不久,他被派到達府任職,很快便封爵為“披耶”,晉升為達城的軍政長官。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披耶達信。

驅逐侵略者

1765年底,強盛的鄰邦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緬軍包圍了京城。鄭信聞訊率部馳往勤王救援。他奮力作戰,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可是大臣們卻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敵而一再進讒言。暹王對他也不信任。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規模出擊,企望一舉打破敵軍的包圍,誰知卻慘敗而歸。鄭信的部隊負責殿后,被守城統帥關在城外,進退維谷。鄭信于是拼命殺出重圍,帶領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士兵,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場遭遇戰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擊潰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在烏云壓頂的艱難時期,達信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暹羅人民抗敵的斗志,披耶達信的名字迅速地傳遍暹羅各地。沿途的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吏也紛紛帶領部屬前來投奔,鄭信的部隊迅速壯大。二月到達南方羅勇城時,已擁有了一萬多人槍,還有一支戰象隊。于是鄭信宣布自立為王。準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各地方勢力,進行抗緬的戰爭。

羅勇城的統治者披耶羅勇對鄭信的到來表面上歡迎,暗地里卻調兵遣將,想將鄭信的部隊吃掉。鄭信得到消息,先動手把披耶羅勇抓了起來,控制了羅勇城。東南海邊的尖竹汶府,是一個未遭受過戰爭破壞、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區,鄭信想與披耶尖竹汶聯合,使自己的軍隊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他寫了一封信給披耶尖竹汶,但披耶尖竹汶不置可否,只派人送來了四牛車大米。這時鄭信截獲了緬軍給披耶尖竹汶的勸降信,他命令將信依然送往尖竹汶,自己屯兵于尖竹汶附近,等待披耶尖竹汶作出抉擇。在等待的時候,傳來了阿瑜陀耶城于4月7日被緬軍攻陷,國王波隆摩羅三世餓死于逃亡路上的消息。鄭信決定不再等待,他攻占了尖竹汶城附近的幾個村寨,又移兵征服了附近的春武里城。披耶尖竹汶終于派來了四名和尚使節,請鄭信前往尖竹汶。然而這是個幌子,尖竹汶的兵馬已半途埋伏,準備趁鄭信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幸好鄭信的偵察兵得到了這一情報,于是他們改變行軍路線,抄小路來到了尖竹汶城下。鄭信以披耶尖竹汶是三等城市長官應親自出城迎接一等城市統治者披耶達信為由,三次回絕了披耶尖竹汶的進城邀請;披耶尖竹汶也拒絕了鄭信提出的撤走守城部隊的要求,一場大戰已勢在難免。也許鄭信早就聽說了中國巨鹿之戰的故事,他也象巨鹿之戰前的項羽一樣,下令將行軍鍋全部砸掉。他告訴士兵們:“今晚一定要拿下尖竹汶,到城里吃飯,否則只好餓死!”他騎著戰象,率先向尖竹汶城沖去。激戰中,座象受了傷,象奴擔心他的安全,將大象往后趕。鄭信勃然大怒,舉刀要殺象奴,象奴慌忙求饒,用匕首刺向象背。大象負痛狂奔,一下子把城門撞開了。鄭軍士兵趁機一擁而入,攻占了尖竹汶城。

緊接著尖竹汶的攻占,達叻城也宣布效忠于鄭信。這樣,暹羅東南沿海地區便全部統一于鄭信的旗幟下,抗緬復國有了堅實的根據地。經過一番準備,1767年10月,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開始揮戈北伐。當時的形勢極有利于鄭信所領導的這場正義戰爭:緬甸侵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已激起暹羅人民的共憤,鄭信的軍隊得到了各階層廣泛的支持;緬甸當時正與中國交惡,其侵暹主力部隊已調回國以應付清朝軍隊的進攻,只留下一支部隊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三株菩提樹。因此,鄭信的軍隊所向披靡。11月6日,他們順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鎮守的吞武里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基著了慌,急忙派副將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鄭信浩浩蕩蕩、士氣旺盛的大軍嚇蒙了頭,不戰而逃。蘇基無奈,只好自己上陣抵擋。結果也是螳螂擋車,頑抗一陣后看看已是四面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