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與印度貿易關系現狀(古代印度和中國關系如何,商業貿易往來頻繁嗎?)

时间:2024-06-09 08:45:33 编辑: 来源:

印度與中國關系現狀2022

當前,中印關系的領域更加寬廣,不同領域之間的聯動關系也更加密切。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了歷史性訪問,中印雙方同意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同時積極發展其他方面的關系。從那以后,是否解決邊界爭端不再是中印關系發展的前提條件。

從客觀上看,當前中印關系已經與1988年大為不同,雙方的邊境管控能力都顯著上升,兩軍從在邊界地區的時空錯位式管控加偶然相遇,轉變成同時空管控加常態化相遇。中印的經貿關系也更加密切,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另外,中印兩國還歷史性地在海上相遇,兩國同時追求海洋大國身份,使得兩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互動日益頻繁。這些都使得低水平時代的1988年原則變得難以為繼。

古代印度和中國關系如何,商業貿易往來頻繁嗎?

古代印度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民就和古代印度人民有了比較友好的交往。據資料了解,佛教起源于印度。而中國歷史深受佛教的影響。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寺廟里和尚在坐禪,這就是直接受古代印度佛教中冥想的影響。另外隨著現代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人們經常做的瑜伽也是從古代的印度流傳下來的。雕塑藝術,敦煌的繪畫藝術,武術,戲曲,電影等很多東西都含有印度的文化因素。

古代印度和中國的海上商業貿易較為發達。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貿易大多是通過海上運輸進行的。古代中國并不直接與印度接壤。印度又被稱作南亞次大陸。從中國到印度的陸路經過我國西南地區,途中有西藏,云南,四川等自然環境有點惡劣的地方,這導致走陸路貨物的運輸會變得非常的困難與艱險。但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們成功地走陸路到達印度的。例如,唐僧等傳奇人物。

古代印度人口僅次于中國。在古代,國家的人口的數量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因為在古代,勞動力是創造財富的直接動力。所以古代印度的農業,手工業,紡織業等都是十分發達的。古代印度和中國進行海上貿易,雙方進行資源的交流,擴大了對方的經濟市場,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讓多余的資源得以充分的利用,貨物的流通必須存在人口的流動,使中國引進了很多印度元素的文化知識。同樣的,中國的水稻也從南中國流傳到印度,現在,印度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茶葉。也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商業貿易,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利大于弊。喜歡請點贊,謝謝。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于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后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中國與印度是山水相連,有著上千年交往歷史的鄰邦國家,無論是從地理位置、市場規模和經濟互補方面,都值得關注。

擴展資料:

中、印二國均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有幾千年歷史。

文章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來進行。文章第一章為第一部分簡要說明了論文研究的背景,國內外對中印關系的關注以及論文的研究結構。

印度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

印度和中國在歷史上同樣是「被入侵的大陸」,在五十年代曾經建立了良好的國際關系。然而,為時不久,印度某些極端的民族主義勢力錯誤地把對外擴張作為印度發展的「捷徑」。九十年代初,印度又調整了國家安全戰略,明確提出在二十一世紀初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目標。為此,實現了軍事戰略由八十年代確立的「區域有限威懾」向「區域全面威懾」的轉變。面對中國、巴基斯坦以及海洋軍事大國的現實環境,印度要稱霸東南亞并在二○一五年前進入「世界級軍事大國」,就必須以軍事實力為基礎、核力量為后盾,威懾中國,遏制巴基斯坦,爭奪印度洋控制權。這就要求印軍具備對國家領土、領海、領空的控制能力及在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保持實力優勢,對次大陸地區及附近島嶼保持戰略核威懾和常規威懾能力,在中東、東南亞和南中國海取得應急制海權等實力。這是一種不同於美國「全面威懾」戰略全球性和「攻巴防華」的「區域威懾」有限性的地區霸權戰略。在此戰略定位下,印度軍方制訂了「西攻、北抗、南下、東進、內穩」的全方位的戰略方針。即:對巴基斯坦采取積極進攻態勢,以徹底打敗巴基斯坦;對華采取攻勢防�戰略,保持軍事優勢,固守既得利益,穩住并遏阻我發展海上力量和南下收復失地;積極發展海軍,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強對東亞、東南亞的影響,并干預亞太事務。

在印度的「區域全面威懾」戰略中,對華戰略始終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九九八年,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卻公開宣稱:「中國的威脅遠遠大於巴基斯坦」,「是印度最大的威脅」,并以此為據確定了以實力為后盾,以爭奪領土為目標,以高技術戰爭為藍圖的對華軍事戰略構想,力爭在二○○五年之后具有同我打一場具有信息時代背景、核威懾條件下的高強度局部戰爭的能力。

由於印度的軍事戰略構想始終是與領土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并且具有不惜一戰思想,例如,所確立的「領土蠶食、內部顛覆、軍事優勢、戰略威懾」的攻勢原則等,因此,影響未來中印關系的第一個問題仍然是,中國能否就范於印度「保東、守中、攻西」和懾止我突入印度洋的最低對華軍事戰略目標。目前,印占領著中印邊境爭議區四分之三的面積,成為既得利益者,為保持此現狀并不斷擴大成果,印在中印(錫)邊境地區的現階段戰略方針是攻勢性的「三段結合,謀求平衡,穩定全線」的方針;在東、中段地區則采取「守勢」戰略,而在西段仍為「攻勢」思想。從長遠看,印度實行全線重點推進的進攻性戰略方針不會改變。在海上,印度明確提出了:在印度洋水域,實行「發展自己,擴大影響,遏阻他國」的方針,并全面擴大軍事活動范圍,炫耀武力。在其加強海軍建設,提高海洋控制力的同時,特別提出了要防止中緬關系的發展,為實行牽制,印度海軍進入我南海地區與菲律賓海軍進行軍事演習。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對外貿易量的大幅度增加,海上運輸線關系到我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以說,一九九三年發生的「銀河號」事件對我們思考國家安全問題具有劃時代的象徵意義。

然而,領土爭端、海上交通遠遠不是問題的全部。為實現其對華戰略目標,印度從政治、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都采取了措施。軍事上,印度的「北抗」策略正在向「北進」演變。

考察影響未來中國安全的周邊因素顯然不僅以上三大因素,但是,這三大主角互動所造成的影響將更為巨大。首先是冷戰后亞洲地區的「聯盟戰略」經過瞬間的調整,已再次復興:美日聯盟向共同參戰邁進新步伐,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其次,美印、日印關系的發展從軍事交往切入,引起國際間普遍關注,這種完全出於權益之計的合作可能加速對華的破壞性影響。再者,美日在臺灣問題上的默契成為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大變數;美印在西藏問題上的合作也達到了默契的程度;日印合作在地緣和領土問題上構成了對我國最佳的斜線戰略牽制,日首相森喜朗二○○○年八月下旬對印度訪問時直言不諱地表示了聯手印度遏制中國的企圖:「關於日印關系,只要看一眼地圖就可一目了然,這在戰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對稱夾擊中國的戰略構想對日印顯然已了然於胸。最后,美日防務指針和印度的印度洋戰略在威脅中國經濟發展方面不謀而合,客觀上已形成左右中國對外經濟命脈、制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力量。無論是主觀愿望,還是客觀現實,周邊這三大戰略因素的發展及其互動,是中國未來安全穩定不可忽視的因素。買粉絲://all.z買粉絲.買粉絲/mag2/shehuikexue/zhengfa/34221/200103/18329433/#

中國與巴基斯坦現狀

中巴聯合貿易走廊項目進展緩慢,但外交和軍事關系仍然強大和友好。

巴基斯坦內部政治危機的影響繼續給伊斯蘭堡的外交關系蒙上陰影,尤其是與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在前總理伊姆蘭·汗指責華盛頓干涉巴基斯坦內政并密謀推翻他的政府后,巴基斯坦與美國的關系受到損害。在伊姆蘭·汗統治期間,與中國的關系依然牢固,盡管由于安全局勢緊張,中巴聯合貿易走廊項目進展緩慢,但外交和軍事關系仍然強大和友好。

另一方面,在卡拉奇爆炸事件后,沙赫巴茲·謝里夫政府意識到中國施壓的程度,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爆炸發生后,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和憤慨,要求巴方對事件進行徹底調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在巴中國公民的安全。

此后,巴基斯坦采取了多項措施來緩解兩國關系的下滑,5月22日,巴基斯坦外長訪華,與中方外長就經濟協調和中巴經濟走廊項目進行磋商。此前,扎爾達里在就任外交部長時重申,巴基斯坦有意增加和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包括迅速實施經濟走廊。

在扎爾達里訪華之際,在巴基斯坦外交部政務司司長與中國外交部涉外安全專員會晤中,巴基斯坦信德省政府和中國安全部門達成共識,同意為在中巴經濟走廊等省內工作的中國人制定安全保障機制。對經濟走廊的安全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緩慢實施,是巴中關系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對此,記者兼政治分析家賈維德·拉納表示,完成加強巴中關系的項目不符合美國和印度的利益,因此,他們阻撓該項目。拉納告訴半島電視臺說,兩國關系不僅與經濟走廊掛鉤,而且是戰略關系,取決于兩國的政治地理,以及中巴兩國對印度的共同敵意。

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發展史

1、初始期1947—1954左右

巴基斯坦本身建立時一開始和印度一樣是選擇不結盟運動的,巴基斯坦試圖和英國,美國,蘇聯獲得進一步幫助,但是因為英國不愿在南亞投入過多精力,而美國當時也并不注重南亞,蘇聯的工作重心放在印度,所以巴基斯坦一開始就需要和地區大國建立起一定關系。

同時印度在1950年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這也促使巴基斯坦加快了建交步伐,兩國于1951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階段巴中之間主要是政治經濟往來,巴基斯坦提供國際上的支持,例如在關于朝鮮戰爭的問題上堅定支持中國,中國與巴基斯坦進行一系列政治經貿活動。

2、敵對期1954—1962左右

所以美國認為需要大力支持巴基斯坦來平衡南亞的勢力均衡,美巴迅速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援助與合作項目,加之該時期印度對華友好,這使得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系迅速降溫,1954年,巴總理穆罕默德.阿里宣布“國際共產主義對南亞和東南亞構成嚴重威脅。”,同年7月巴基斯坦政府開始取締共產主義組織,嚴禁相關活動與言論。

并對中國大使館進行密切的監視跟蹤,嚴格限制兩國間的經貿文化活動,在聯合國大會上也一轉立場堅決反對中國。同年9月加入美國組織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甚至在1958年金門危機時發出外交照會,聲稱“臺灣地位未定論”,積極參加在臺灣舉行的“亞洲人民反共同盟會議”。

3、回暖期1962—1971年左右

該階段主要是中印中蘇關系走向敵對,因而中美,中巴關系走向友好乃至潛在盟友。印度從1956年起和中國因為領土糾紛和青藏高原問題,與中國關系逐漸敵對,而蘇聯因為對華關系破裂,迫切地支持印度,打壓巴基斯坦和中國,美國則認為同時給予印度一定支持,有助于改善美國在南亞的外交環境,也有助于遏制中國。

但是這恰恰使得巴基斯坦極度不滿,所以巴中關系再度回暖,1962年中巴就邊界問題展開談判,于1963年簽署了《中巴邊界協定》,雙方再次展開密切的政治經貿往來。而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對印度提供

搜索关键词: